秦朝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開創了萬世之功。它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將華夏大地整合為一個整體。秦王嬴政橫掃六國,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使“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的廣袤區域,皆納入秦的版圖。 ![]() 為了彰顯功績,嬴政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創“皇帝”稱號,并說“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可惜事不遂人愿,秦朝的皇位只傳了兩世,所以都說秦二世而亡。實際上秦朝的傳國玉璽是傳了三代的,秦三世就是誅殺趙高的子嬰,但子嬰自始至終都沒有“皇帝”的身份,只稱“秦王”,這是為何呢?這得結合當時的背景來看。 ![]()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丞相趙高逼殺皇帝胡亥。彼時秦朝經過胡亥的殘暴統治以及趙高的弄權,已陷入內憂外患的絕境。朝廷內部政治腐敗,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尖銳,各地農民起義頻頻爆發,以陳勝、吳廣起義為開端,項羽、劉邦等勢力紛紛崛起,秦朝統治搖搖欲墜。趙高本想殺掉胡亥后自立為帝,卻發現群臣并不支持,無奈之下,只得先擁立子嬰為秦王。 從當時局勢看,秦朝實際控制區域大幅縮水,已失去對諸多地方的有效掌控,天下形勢似乎回到了戰國時期,以此時秦朝的統治范圍和影響力來看,不足以支撐“皇帝”尊號,稱“秦王”更加貼合實際情況,也相當于對外表示秦無心再圖天下共主之位,只求偏安一隅以延國祚。 ![]() 而且趙高立子嬰為秦王也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考慮。趙高雖是宦官,卻極其癡迷于權力,他在秦二世時期就已把控朝政,將胡亥玩弄于股掌之間。胡亥死后,趙高為了鞏固自身權力,就需要找一個易于掌控的傀儡繼續維持秦朝表面統治。子嬰就是最合適的人選,可子嬰與毫無主見的胡亥不同,若立子嬰為擁有至高無上權威的皇帝,那趙高就難以像操控胡亥那般肆意弄權。而立子嬰為秦王,趙高就可以利用秦王相對皇帝較低的權力地位,繼續在背后操縱朝政,維持自己的專權局面。 子嬰雖然被推上王位,但他并未甘心做趙高手中的傀儡。他深知此時的秦朝宛如風前燭、雨里燈,稍有不慎便會徹底熄滅。于是在籌備登基大典時,子嬰就與貼身宦官韓談密謀除掉趙高。五天后趙高多次派人催促子嬰前去朝見宗廟,都被子嬰以生病為由拒絕,趙高只得親自前往探望子嬰。就在趙高踏入子嬰臥房門檻的瞬間,韓談眼疾手快,猛地從帷幕后沖出,一刀將趙高刺死。之后子嬰迅速下令誅殺趙高三族,瓦解趙高勢力,收回王權。子嬰在這場政變中展現出的膽識與謀略似乎讓風雨飄搖的大秦看到了復興的希望。 ![]() 可惜子嬰掌權太晚了,此時的劉邦正率領大軍勢如破竹地向關中挺進。藍田之戰中,子嬰傾盡所能組織的秦軍,在劉邦軍隊的猛烈攻擊下土崩瓦解。當劉邦兵臨灞上,孤立無援的子嬰終知大勢已去,只得選擇投降。他身著素服,乘坐白馬素車,將象征皇權的璽、符、節等物親手獻給了劉邦。至此,統一天下僅十五年的秦朝正式宣告滅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