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年間崇文門是北京內城南墻上的東門,與前門、宣武門并稱“前三門”。前三門一線把老北京劃分為南城、北城,也曾是西城與宣武、東城與崇文的分界線。 ![]() 明正統四年(1439年)之前,崇文門一直叫文明門。文明門本是元大都南墻上的東門?!拔拿鳌倍秩∽浴兑捉洝分械摹?/span>文明以健,中正而應”。 ![]() 崇文門舊照 實際上,元大都11個城門的名字都自《周易》而來,比如順承門取自:“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和義門取自:“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平則門取自:“平亦謙之意也,謙不違則也?!彬斢律茟鸬牟菰褡鍔Z取了中原,最終又被中原文明所同化。 ![]() 元大都平面圖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初二,徐達率領的明軍攻克元大都。此后蒙古人將元大都城的北墻(北三環外北土城一線)南縮五里至如今北二環一線,將元大都南墻(長安街稍南一線)向南展出兩里,至如今前門大街一線,各城門依舊沿用了元大都時的稱呼。 ![]() 明正統四年(1439年),北京城大修,各城門加筑甕城,與此同時完成了城門名字的更新換代。和義門改西直門,崇仁門改東直門,平則門改阜成門,齊化門改朝陽門,改麗正門為正陽門,依朝堂之上左文右武的規制,將正陽門東側的文明門改崇文門,西側的順承門改宣武門。在這“不經意”的變更之中,流露出統治者一絲不易察覺的心態改變。 ![]() 通過國都之門的命名,表達治國理念、安撫教化功臣民于不言中,是中原文化由來已久的傳統。以一身武藝闖天下的蒙古人在問鼎中原之后,顧忌的不是外族的入侵,而是自己的政權和身份能否得到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認同。正因如此,蒙古人處心積慮地以漢人《易經》八卦中的“仁”,“義”,“平”,“和”等字眼兒給城門命名,期待融合于中原文化,贏得華夏正統地位,以實現長治久安的愿望。 ![]() 崇文門舊照 而身為中原土著的大明朝需要擔心的不是自身文化的正統血脈,而是長城北邊虎視眈眈的瓦剌人。把“崇尚文治”與“宣揚武節”視為穩定江山社稷的基本國策刻于國門之上,意在向天下人昭示,在以黃老、儒術“崇文”的同時,也隨時準備抄家伙“宣武”。從“文明以健”到“崇尚文治”,從“順承天意”到“宣揚武節”,讓人體味的是兩代統治者不同的治國理念和心路歷程。 ![]() 阜成門舊照 看到過一段有意思的話:“王子拉著灰姑娘的手,走到半路,王子有事先走了?!边@或許就是現如今常說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吧!歷史也莫不如此,有時候那些骨感的巧合讓人不禁想抬起頭來在冥冥之中尋找答案。民國學者瞿兌之在他《故都聞見錄》一書中關于城門的描寫,讓人有一種后背發涼的感覺:“北京前三門曰正陽、曰崇文、曰宣武,元,亡于至正。明,亡于崇禎。清,亡于宣統。天下事固有巧合不可思議至如此者。” ![]() 東直門舊照 城門上刻什么字不重要,讓鄉親們過上心里舒坦、家有余糧的好日子,才是長治久安的硬道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