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銘康 ![]() 王連平(1898—1992),原名王喜垠,字嵎卿。祖籍山西太原,生于北京。著名京劇武戲教育家。8歲入“喜連成”科班學戲,“連”字科,改名王連平,工武生,后為京劇教師。 其父王長齡,是資深箱倌。始從羅燕臣練武功,后從楊萬清學戲,得葉春善青睞,特請名師深造。從茹萊卿學《乾元山》《蜈蚣嶺》《淮安府》等,打下了良好的根基。又從姚增祿、羅春友、丁俊等習武生、武丑戲。并從曹心泉、李慶喜習昆曲。自小就有強烈的上進心,求知欲很強,因而學得快會得多。 富連成社所有之武戲,大半均傳自王連平。他表演最為精彩的戲,如《奪錦標》《 艷陽樓》《登臺笑客》《雁翎甲》《黑狼山》《滎陽關》《鐵冠圖》《三俠五義》《洞庭湖》等約百余出。至其所藏秘本,為世所不經見的特別多。如《后部三俠五義》《全本一枝蘭》《全本陳塘關》,三國戲《擒方臘》《西游記》之《高老莊》《流沙河》《火云洞》《琵琶洞》《蓮花洞》《兜率宮》,漢代歷史劇《長安闈》等名劇。 王連平在科里學戲時非常用心,師傅給別人教戲時他也悄悄在旁觀看,如王長林教武丑戲,徐天元教武旦戲,他都暗暗地學,心領神會記在心里。后來,王連平以會戲多、角色全、路子寬、能“捏總”,并具有排大戲,群戲和編導新戲的能力而著稱。 1913年,王連平滿師。葉春善、蕭長華留他在科班一邊演出,一邊繼續學戲深造。在此時期,他技藝日精。但是,盛年之時突患眼疾不能演重頭戲,僅為配演。而他好學不倦,銳意進取,能戲頗多,無論昆亂大小武戲,無一不會。從科班的長遠考慮,必須有意識地培養一批能勝任教學工作的青年教師,逐漸地把老先生接替下來,使京劇藝術得以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師傅勸其執教,于是王連平開始了正式教戲的生涯,18 歲擔任富連成社的武戲助教,20 歲即成為正式教師,獨立教戲。他教學認真一絲不茍,所受劇目達百余出。為人耿直,尊師愛社。為了傳承,曾于1926年將富社的“梨園條例”自費石印兩百本分送同仁,留下珍貴資料。且喜讀史書,以利執教。所藏密本甚多,凡請教者均傾囊相受。 他能戲頗多,昆亂大小武生戲、武凈戲、武丑戲和武旦戲 ,300余出均能教授。他在富連成社近40年,執教30多年,后期接替了蕭長華的總教習職務,主持整個科班的教學工作。富連成社前后共辦八科,他教授了七科,師弟徒弟數百名。富連成社擅演的眾多武戲,都經過王連平的整理、教授和排演。如“八大拿”等黃天霸戲,《登臺笑客》等列國戲,《冀州城》、《長坂坡》等三國戲,《安天會》等神話戲,以及《小鰲山》《潯陽樓》《沂州府》《奪錦標》《雁翎甲》《大名府》和昆曲《林沖夜奔》《石秀探莊》等等。他為京劇武生戲、武旦戲的革新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 1946年春,王連平赴晉察冀解放區,任延安平劇研究院張家口分院的編導主任。在此期間,他除去排演了許多傳統戲外,還參加編導了新編歷史劇《三打祝家莊》《逼上梁山》《江漢漁歌》《九件衣》《智取生辰綱》等,受到解放區軍民的歡迎,影響很大。新中國成立后,王連平任東北戲曲學校京劇科主任兼教師,后隨校遷入北京與中國戲曲學校合并,曾任教導室主任。他先后整理出一部分劇目和教材,如《大名府》《連環套》《駱馬湖》《五人義》《起布問探》《千金記》《草上坡》《鐵籠山》等幾十出戲,及京劇史提綱等。“文革”后,被文化部任命為中國戲曲學院藝術顧問。1987年獲“從藝八十載,教學五十五年”榮譽獎狀。 晚年曾因病臥床多年,1992年9月16日病故,享年94歲。 2025-04-21 青島 夾縫齋 |
|
來自: 新用戶7011Snfr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