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賞析:

草書在人們心目中常常與張旭、懷素那種狂放詭譎的風格聯系在一起,但實際上,“書圣”王羲之的草書也有著出色的表現。王羲之的草書點畫靈動,筆法變化頗為靈活。

每一個字的起筆、收筆都十分到位,相較于懷素、張旭,王羲之的草書更為簡潔直接,更注重筆勢的“順縱疾行”。

他的筆勢縱橫引導,運筆速度較快,將字體的內在氣韻巧妙地連接在一起,實現了“因字賦型”,充滿了遒美之姿,在合理的法度內展現出擒縱的變化。

王羲之傳世書作中,“最奔放”的一幅作品是《行穰帖》。盡管真跡已失,但通過唐代“雙鉤廓填法”的復刻,我們能夠以最精細的工藝還原其結構和墨色變化,使作品的風格更加強烈。

整體氣韻上呈現出渾厚圓融之感,筆勢有著外拓的跡象,行筆多用筆尖,將“衄扭”“裹束”“絞轉”技法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更加鮮明。

特別是“行穰”二字寫得非常漂亮,筆墨從容穩健,流暢舒潤,如山間溪流般令人心曠神怡,充滿了“雄秀”之風。

在臨摹此作時,需要保持筆勢的凝練,避免過快的運筆造成筆勢飄忽不定,同時點畫也要充實一些,才能真正體現出王羲之的氣韻。

董其昌曾為此作題跋,并評價曰:“東坡所謂'君家兩行十三字,氣壓鄴侯三萬簽’者,此帖是耶?董其昌審定并題。”他認為王羲之此作雖然只有15個字,但字里行間的奔放氣勢,足以壓倒鄴侯三萬卷作品。

王羲之的草書融合了古法與變化,用筆精到,每一個筆畫都值得我們深入探究。臨摹此作能夠增強行筆靈活性,提升書寫的美感,為后續創作提供有力支持。
其筆法的靈動轉變,多彩的風格,能夠讓學書者不斷吸取新鮮感,為自我創作提供廣闊的空間。虞世南、顏真卿、張旭、懷素等歷代書法家都曾受其影響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