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瑣窗寒》歷史與起源: 《瑣窗寒》為宋代詞人周邦彥所創詞牌,又名“鎖寒窗”,首見于其《片玉集》。其名取自詞中“靜鎖一庭愁雨”“故人剪燭西窗語”二句,以窗欞鏤紋為意象,暗合寒食時節愁緒。此調與寒食節令緊密關聯,兼具時令特色與情感深度,成為周邦彥羈旅思歸題材的典范載體。 周邦彥《瑣窗寒·寒食》以時空交錯手法,抒寫遲暮之年的思鄉懷人之情,被視為敘寫羈客思歸的名作。后世詞人如張炎、吳文英等競相效仿,形成以“凄涼意”“離愁別緒”為核心的情感譜系。清代姚燮的《瑣窗寒四首》延續該調哀婉基調,展現其跨越朝代的文化生命力。此調經詞人不斷演繹,成為宋詞中詠嘆羈旅愁思、故國之思的重要載體。 《瑣窗寒》詞牌的格式與格律: 1. 基本格式 結構:雙調九十九字,分上下兩片。 句式: 上片:十句,句式為“四四、四六、七七、三三、四六”; 下片:十句,句式為“四四、四六、七七、三三、四六”。 2. 平仄格式 押韻:通篇押仄聲韻,句句押韻或隔句押韻,以“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交替,形成頓挫感。 拗救:部分位置可拗(如“仄仄仄平”),但需通過“中平仄仄”等句式調整,確保聲律和諧。 對仗:上下片“七七”句常對仗(如“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增強詞作工整性。 3. 疊句要求 末句疊韻:下片末句需與上片末句在情感與句式上呼應,形成“景—情—景”的回環結構。 句式重復:部分變體中,上下片末句或次末句可部分重復,強化情感遞進。 音律強化:疊句需與韻腳配合,通過平仄交替與韻部統一,營造“余音裊裊”的聽覺效果。 4. 變體形式 變體一:下片首句減一字,成“三三、四六、七七、三三、四六”,通過句式緊縮強化緊迫感。 變體二:上下片各添一字,成“五五、四六、七七、三三、四六”,以長句鋪陳拓展敘事空間。 下面我們來欣賞《瑣窗寒》名篇: [1] 《瑣窗寒·寒食》 宋·周邦彥 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戶。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似楚江暝宿,風燈零亂,少年羈旅。 遲暮。嬉游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旗亭喚酒,付與高陽儔侶。想東園、桃李自春,小唇秀靨今在否?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 周邦彥(1056年—1121年),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末年著名詞人。他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瑣窗寒·寒食》被收錄在《片玉集》中,全詞虛實相生,今昔交織,通過“愁雨”“風燈”“殘英”等意象層層渲染羈旅之思與遲暮之悲,語言典雅含蓄,情感深沉雋永。 [2] 《瑣窗寒·玉蘭》 宋·吳文英 紺縷堆云,清腮潤玉,汜人初見。蠻腥未洗,海客一懷凄惋。渺征槎、去乘閬風,占香上國幽心展。泯遺芳掩色,真恣凝澹,返魂騷畹。 一盼。千金換。又笑伴鴟夷,共歸吳苑。離煙恨水,夢杳南天秋晚。比來時、瘦肌更銷,冷薰沁骨悲鄉遠。最傷情、送客咸陽,佩結西風怨。 吳文英(約1200年—1260年),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余首。《瑣窗寒·玉蘭》收錄于《夢窗詞集》,全詞以玉蘭為線索,虛實相生,借花喻人,通過“紺縷堆云”“冷薰沁骨”等意象,層層渲染羈旅之思與遲暮之悲,語言典雅含蓄,情感深沉雋永,堪稱詠物抒情之佳作。 [3] 《瑣窗寒·倦拂鴛衾》 宋·楊澤民 倦拂鴛衾,羞臨鵲鑒,懶開窗戶。韶華暗度,又過妒花風雨。掩熏爐、怕聞舊香,柳陰只有黃鶯語。似向人、欲說離愁,因念未歸行旅。 春暮。知何處。便不念芳年,正當三五。輕衫快馬,去逐狂朋怪侶。便羅帷、香閣頓忘,枕邊要語曾記否。趁芳時、即早歸來,尚可殢清俎。 楊澤民,南宋樂安人,著有《和清真詞》。其《瑣窗寒·倦拂鴛衾》收錄于《全宋詞》,全詞語言細膩,情感真摯,通過一系列細膩的心理描寫和生動的場景刻畫,將女子對所念之人的思念、怨恨與期盼表現得入木三分。同時,詞中運用了擬人、反問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詞作的藝術感染力。 [4] 《瑣窗寒·細雨收塵》 宋·蕭允之 細雨收塵,輕寒弄日,柳絲掠道。桃邊杏處,猶記玉驄曾到。對東風、回首舊游,香銷艷歇無音耗。悵佳人、有約難來,綠遍滿庭芳草。 愁抱。沈吟久,翠珥金鈿,為何人好。回文細字,塵暗當年纖縞。倚闌干、斜陽又西,歡期易失春易老。待何時、再覓珍叢,共把清尊倒。 蕭允之,號竹屋,宋代詞人,《全宋詞》收錄其詞共6首。《瑣窗寒·細雨收塵》是其代表作之一。這首詞通過細膩的景物描寫和深情的內心獨白,將詞人對佳人的思念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5] 《瑣窗寒·和巽吾聞鶯》 宋·劉辰翁 嫩綠如新,嬌鶯似舊,今吾非故。空山過雨,睍睆留春春去。似尊前曲曲陽關,行人回首江南處。漫停云低黯,征衫憔悴,酒痕猶污。 欲語。渾未住。記匹馬經行,風林煙樹。家山何在,想見綠窗啼霧。又何堪滿目凄涼,故園夢里能歸否?但數聲、驚覺行云,重省佳期誤。 劉辰翁(1232年—1297年),字會孟,別號須溪,廬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梅塘鄉小灌村)人。其《瑣窗寒·和巽吾聞鶯》收錄于《須溪詞》。這首詞以春鶯啼鳴為引,借空山暮雨、征衫酒痕之景,交織時光遷逝、羈旅愁思與故園難歸之憾,于鶯聲驚夢間抒發對往昔佳期錯失的沉痛追悔與身世飄零的深切悲慨。 [6] 《瑣窗寒·秋暮羈愁》 清·姚燮 瓦硯生苔,塵琴閉軫,暮寒簾外。鶯疏燕老,幾負好花春里。料當時、側帽自吟,曼聲細蕩風絲碎。問蘅蕪夢斷,誰還解得,玉田幽致。 一寸纏綿意。付杜曲釵裙,秣陵煙水。情天生汝,須不作秋墳才鬼。但平生、吾未識君,不知何自凄然淚。剩門前、塔火釧聲,凍云低亂葦。 姚燮(1805—1864)為晚清文學家、畫家,其詞集《疏影樓詞》精選早年所作318首詞,內容涵蓋題畫、寫景、寄贈、詠物、擬古等題材。姚燮《瑣窗寒·秋暮羈愁》以秋暮蕭瑟之景起興,融身世落寞、典故追懷與纏綿情思于一體,于暮寒孤吟、情天叩問中寄寓才志未展之悲與生命虛無之嘆,盡顯晚清文人在時代困局中的蒼涼心境。 [7] 《瑣窗寒·寒流和君坦韻》 近現代·張伯駒 月色侵冰,潮音動地,簸寒天半。玉門不阻,一夜雪飛如扇。料明駝、指僵凍呵,琵琶莫拆胡沙怨。看黯云似幕,關河寥廓,雁聲凄斷。 幽館,孤吟慣。奈活火難溫,薄衾失暖。殘更消寂,落葉寒林庭院。又今年、重五閏逢,日長小歲春更遠。最相憐、耐冷梅花,盼待東風轉。 張伯駒(1898年—1982年),原名張家騏,字家騏,號叢碧,別號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項城人。《瑣窗寒·寒流和君坦韻》以寒夜冰月、潮雪撼天之蒼茫氣象起筆,借孤館凍指、琵琶喑啞之羈旅意象,勾連重五閏歲、春遲日長的時序悵惘,終托冷梅望東風之盼,盡抒亂世遺老于霜天凍地中踽踽獨行、守春待曙的孤懷與執念。 [8] 《瑣窗寒·燕子池塘》 宋·方千里 燕子池塘,黃鸝院落,海棠庭戶。東君暗許,借與輕風柔雨。奈春光困人正濃,畫欄小立慵無語。念冶游時節,融怡天氣,異鄉愁旅。 朝暮。凝情處。嘆聚散悲歡,歲常十五。連飛并羽,未抵鴛朋鳳侶。算章臺、楊柳尚存,楚娥鬢影依舊否。再相逢、拚解雕鞍,燕樂同杯俎。 方千里《瑣窗寒·燕子池塘》以細膩筆觸描繪春日景象,借燕語鶯啼、海棠庭院等意象營造慵懶閑適氛圍,實則暗藏羈旅愁思。上闋“春光困人正濃”與“異鄉愁旅”形成鮮明對照,以樂景襯哀情;下闋“聚散悲歡”直抒人生無常之嘆,“鴛朋鳳侶”與“章臺楊柳”的典故運用,既暗喻往昔歡愉,又以“楚娥鬢影依舊否”的詰問強化物是人非的悵惘。 [9] 《瑣窗寒 東風》 清·丁澎 誰遣伊來,薄幃輕透,惱人情緒。偷送春光,巧逗眉心一縷。怪東君、著意相尋,黃昏滿院催紅雨。更入柳非煙,弄花無影,斷腸何處。 憔悴。防人恨,偏瘦惹梨花,香翻燕羽。墻頭馬上,剪剪輕寒乍起。暈紅酥、漸逼羅襟,畫樓垂手人如醉。倍愁他、慣引消魂,賺盡傷春淚。 丁澎,約1622年-1686年,字飛濤,號藥園,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清初著名的詞人。《瑣窗寒·東風》以東風穿簾、春光逗人起筆,借黃昏落紅、柳弄花影等意象,細膩勾勒出女子傷春憔悴之態,終以“賺盡傷春淚”直抒其情,盡顯婉約詞風中纏綿悱惻的春愁與閨怨。 [10] 《瑣窗寒·倦雁呼群》 清·葉恭綽 倦雁呼群,鳴蛩喚夕,尚淹殘暑。文園病久,暗怯茂陵秋雨。甚遙空、亂云四垂,登樓一望猶吾土。且寄懷物外,東皋閒話,洞天揮麈。 延佇。忘賓主。喜白雪陽春,漸多新侶。華年似水,莫道當時弦柱。盡匆匆、教唱渭城,斷腸漫惜歌者苦。料關情、葉底吟蟬,送客楊枝舞。 葉恭綽(1881年—1968年),字裕甫(玉甫、玉虎、玉父),又字譽虎,號遐庵,晚年別署矩園,廣東番禺人。《瑣窗寒·倦雁呼群》這首詞以秋日意象開篇,倦雁、寒蛩、殘暑等物象交織,勾勒出暮秋的蕭瑟與羈旅的孤寂。“文園病久,暗怯茂陵秋雨”化用司馬相如典故,暗喻詞人久病之身對秋寒的敏感。登樓遠眺,亂云垂天,雖身在異鄉卻仍視此為故土,流露出深沉的家國之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