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銹,這個話題最近越來越熱。 一臺車從設計、生產到銷售,再到用戶手里用上十年八年,說不生銹那是很難的,尤其是在海邊、南方城市,汽車生銹的概率還會增加。 生銹是一個“自然老化”的問題,沒有方法能夠避免,只能盡可能的優化、拖延。 也就是說,生銹是所有車型都會遇到的問題,包括但不限于合資、國產、進口車,我見過底盤生銹的車型有很多。 奧迪A5、豐田卡羅拉、本田雅閣、哈弗H6、吉利帝豪、比亞迪秦,都有不同程度的生銹問題,不同的是,定價高的車,相對生銹概率和生銹程度會好一點。 為什么? 定價更高的車,有更高的成本來做“防銹工作”,一臺車想要防銹能力很強,必須要做更多的投入進去。 大致就是以下幾種: 1、原始板材要夠好,這里主要指的是“鍍鋅板”。 鍍鋅板分雙面鍍鋅、單面鍍鋅,而且板材強度也有不同,用上高強度雙面鍍鋅板的車型,底子上的防銹能力就會更強。 但目前成本控制都很嚴重,直接的體現就是車價越來越便宜,直接結果就是很多車企都不用雙面鍍鋅板了,有的是單面鍍鋅板,就算是鍍鋅板,強度和厚度也在縮水。 2、工藝一個都不能省 一塊鋼板想要擁有頂級的防銹能力,對板材的處理非常復雜,包括但不限于水洗、酸洗、脫脂、磷化、表調、鈍化等等。 這些步驟在傳統企業里邊一個都不會少,但現在的一些新勢力企業做到哪種程度,是不會對外公開的。 比如說是酸洗了,但酸洗的程度如何? 3、附加工藝有沒有加碼 比如說大眾當年推出的“空腔注蠟”,雖然很多人覺得沒啥好吹的,通過注入蠟液的方式,就是能阻擋鋼板被腐蝕的速度。 空腔注蠟這種工藝,主要是在鋼板背面,盡量照顧到噴涂無法覆蓋的“陰暗面”。 從這里就能看出,讓一臺車盡量不生銹是有辦法的,但代價就是更高的成本、更復雜的工藝,一些車企的汽車生銹,主要原因大概率也是不想花費太多成本。 我想說的是,合資車在過去的確防銹能力很強,但這是建立在定價高的基礎上,一臺A級緊湊型轎車的落地價15萬,利潤空間足夠,是可以給用戶做出防銹能力強的車型。 但現在呢? 一臺現代伊蘭特,7萬塊錢就能買到手,配置更高,對現代來說就是一種成本壓力,定價低了、成本高了,還想要做到更好的防銹能力,大概率是不太可能的。 在價格戰面前,很多企業的底線都會被突破,就像當年執意賣高價是為了高利潤一樣,現在也可以降低成本來換取價格吸引力。 短時間內生銹問題是暴露不出來的,2025年銷售的合資車,就算有生銹問題,也是三五年之后才會爆發,當下用戶根本察覺不出來。 之前的合資車很難生銹,是因為定價高、成本高,可以做好,但現在一些合資車的減配比想的更厲害,防銹工藝早就被簡化了。 反而是一些國產車的防銹能力在提升,因為一部分國產車的定價上去了,有足夠多的利潤空間來覆蓋防銹能力,用上標準更高的雙面鍍鋅板,工藝也更加復雜,為的就是在高端市場中創造出競爭力,也為了在未來的長線市場中打好口碑牌。 過去市場能接受合資車的生銹問題,主要是有品牌光環在,大家會潛在的認為合資車的品質好,但最近幾年,國產車的質量、可靠性、體驗感都有提升。 至于如何看待生銹這個問題,我覺得還是要看車型。 幾萬塊錢的合資車生銹,是價格戰下的必然產物,但幾十萬的合資車大概率防銹能力還是很強,成本決定一切。 同樣,國產車的生銹也不能一棒子打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