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喻剛,楊雅閣,苗志學,郭亞民 某男,57歲。 初診2024年11月8日。2024年11月5日天津市腫瘤醫(yī)院胃鏡:食管雙發(fā)腫物,考慮癌(距門齒18-21cm及29-32cm各見一浸潤潰瘍性隆起腫物)。頸部彩超:雙鎖骨上及右下頸氣管旁多發(fā)實性腫物,考慮轉移瘤(最大約:左3.0*2.2cm,右5.0*3.5cm)。腹部彩超:上腹部多發(fā)實性腫物,來自腹膜后,考慮轉移瘤(位于腹主動脈周圍,最大8.8*8.5cm)。 右頸腫大無痛1月,進食尚可,咽下不痛,但食多胃脘疼,自覺喉堵,口中和,腹脹,大便日1行,汗出多,夜尿1-2行;苔白膩,脈細弦稍數(shù)。 辨六經(jīng)為太陽太陰陽明合病,辨方證為桂甘龍牡合茯苓飲加半夏蜈蚣湯證。 處方:桂枝10g,炙甘草6g,生龍牡各15g,生半夏90g,黨參10g,陳皮30g,枳實10g,茯苓12g,生白術18g,蜈蚣3條,自加生姜3片。 按:患者食管癌多發(fā)轉移,頸腫,食多胃脘痛,喉堵,腹脹,汗出多,夜尿1-2行,苔白膩,脈細弦稍數(shù),當為外邪里飲化熱,辨六經(jīng)為太陽太陰陽明合病,辨方證為桂甘龍牡合茯苓飲加半夏蜈蚣湯證。方中重用半夏90g旨在消腫化痰,另加蜈蚣強壯抗癌。 【老師答疑解惑】 問:老師,今天這個癌癥患者加蜈蚣是怎么考慮的呢? 答:患者食管癌,蜈蚣有強壯作用,還有抗癌作用,是強壯抗癌。我們主要還是用半夏,化痰嘛。 問:那這癌腫屬于痰核嗎? 答:對,這個病恐怕很難見效,食管癌,一個月長那么大,轉移那么快。 問:用蜈蚣的依據(jù)是什么? 答:這個西醫(yī)診斷為食道癌。這個蜈蚣,祛風嘛,強壯的,這個眼下表現(xiàn)有一定的虛,也有實,實是什么,是痰飲,但是他整個表現(xiàn)除了癥狀是里虛寒,茯苓飲證是吧,因為出汗多,用的桂甘龍牡湯是吧,出汗多用桂甘龍牡,有表有里,外邪里飲,外邪用桂甘龍牡,里飲呢茯苓飲,茯苓飲也是溫中健胃的,所以里虛寒用蜈蚣強壯,增加強壯作用。 問:蜈蚣和山慈菇都有抗癌作用,它們之間的鑒別點是什么? 答:山慈菇是涼的,蜈蚣是熱的。山慈菇是化痰,蜈蚣是祛風,是強壯,是溫的。這些都有特異性吧——就是抗癌,后世也有一點經(jīng)驗,就是有抗癌作用。蜈蚣,醫(yī)經(jīng)認為是祛風,有風嘛,但是我們還是看虛實,它是偏溫陽強壯的藥,和附子一類的。我們治療腫瘤,有時候用涼藥,有時候用熱藥,并不都是清熱解毒,白花蛇舌草、半邊蓮都是涼藥。 問:壁虎,也叫守宮,是不是也有此類功效? 答:它也是強壯的,強壯祛風吧。動物藥一般都是強壯的,它是有動物蛋白吧,吃了以后都有強壯作用。 二診2024年11月25日。服藥3付后胃疼已,繼服胃脘又疼,納差,大便5-6日1行,自感右項腫塊縮小,但堵感仍明顯,汗出;苔白膩,脈細弦數(shù)。 處方:上方增生白術60g、桂枝15g,加生薏苡仁30g。 三診2024年12月6日。腫塊增大,面腫,食不下,胃脘周圍疼,胸疼,坐臥不安,汗出多,近3日無排便。 辨六經(jīng)為少陽陽明太陰合病夾瘀夾飲,辨方證為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加陳皮蜈蚣湯證。 處方:柴胡12g,枳實10g,白芍10g,黃芩10g,桂枝10g,丹皮10g,桃仁10g,大黃10g,陳皮30g,茯苓12g,蜈蚣3條,自加生姜3片、大棗4枚、生半夏60g。 按:患者胸痛,胃脘周圍疼,頸部腫塊增大,坐臥不安,汗出多,近3日無排便,此為少陽陽明合病夾瘀;另面腫,食不下,當有太陰病夾飲。故辨六經(jīng)為少陽陽明太陰合病夾瘀夾飲,辨方證為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加陳皮蜈蚣湯證。 【跟師心得體會】 從老師的諸多醫(yī)案和問答中,我們可以觀察到馮老對于癌癥治療的態(tài)度,那就是:實事求是。既不夸大中醫(yī)和方藥的作用,也不排斥西醫(yī)的治療手段。 記得在筆者參與的《傷寒論》條文研討學習班上,馮老語重心長地講:“中醫(yī)在治療癌癥的問題上,還處于摸索階段,很多理論沒有定論,需要長時間的摸索和臨床的考驗。” 老師在面對癌癥患者時,依然是“隨證治之”,面對虛實夾雜的情況,虛證多用強壯抗癌之品,而實證多重用半夏化痰散結,尤其用大劑生半夏。如果說有所變化的話,那就是參考西醫(yī)和時方的成果,酌情添加一兩味具有抗癌功效的中藥,且多選用些動物藥。同樣,老師也從不夸大這些抗癌藥的臨床功效,僅以這些專藥或血肉有情之品助方證一臂之力。 本文所談到的植物藥,山慈菇、白花蛇舌草、半邊蓮以及半枝蓮并未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或《傷寒論》中提及,均是這些年中醫(yī)抗癌藥的“新寵”,其廣泛應用多是在明清之后,正如馮老所言,四藥均為涼藥,都有清熱解毒功效,另山慈菇以消癰散結見長,白花蛇舌草則利濕通淋,半邊蓮利水消腫,半枝蓮散瘀止血。 至于本文所談到的動物藥,如壁虎、蜈蚣,以及前文中的白花蛇、烏梢蛇等,老師并不多用,只是在頑固性慢性病,或者重大疾病中才能見到,多取其強壯或祛風的作用。 從老師開出的處方不難看出,老師針對癌癥患者仍然是調(diào)理“患病的人”為主,而非癌癥本身。 |
|
來自: 彼案 > 《癌.腫塊.血癌.痣.發(fā)熱.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