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 滔 易 輝 ![]() 1949年在北京 劉鼎,四川南溪人。1902年1月8日出生。本名闞思竣,字尊民,曾用名闞澤民、干澤民、甘作民、戴忠、戴良等。浙江高等工業 學校電機科肄業。 中國共產黨老一輩革命家,中國共產黨軍事工 業的創始者和杰出領導人之一,黨內著名的軍工與機械工業專家。 1923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赴德國勤工儉學,經孫 炳文、朱德介紹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6年轉赴蘇聯深造。 1929年奉調回國,歷任中共中央特科二科副科長,閩浙贛軍區政 治部組織部長兼紅軍第五分校政委、洋源兵工廠政委,中國共產黨 駐東北軍代表, 延安摩托學校校長,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特科大隊大 隊長兼政委,八路軍總部軍工部部長,延安中央軍委聯防司令部軍 工局副局長,晉察冀軍區軍工局副局長,華北人民政府公營企業部 副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工業部副部長,第一、第二、第三機械工 業部副部長,航空工業部常務副部長、正部級顧問等職。 曾當選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第六屆全國政協常 委,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和中國兵工學會顧問。 1986年7月25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4歲。 1902年1月8日(清光緒27年農歷11月29日),劉鼎出生于 四川省南溪縣城內一個開明士紳的家庭。 劉鼎的父親闞與灃,字舜臣,為清末落榜童生,能書善畫。在 縣城內當過塾師,也當過錢莊、鹽店、糧行的老板。一生樂善好施, 熱心地方公益,曾擔任過縣慈善會會長,承辦過慈善堂、孤兒院等 慈善事業;多次主持過修橋、鋪路、護堤等公益事業,名聞鄉里,深 受縣人尊敬。其母周堯坤,家庭出身貧寒,為人忠厚勤儉,是一位 能干的家庭主婦。裁剪、刺繡、烹調樣樣皆會,還能做修修補補的 家務活,包修家中的一切器物。 劉鼎就是在這樣一個既開明又封建的父親和既勤勞又慈祥的 母親養育下的獨子(其下還有四個妹妹)。他自幼勤學、多思、好 動,深得母親疼愛。每當母親干修補活時,他總是好奇地蹲在一旁 觀看,慢慢地由傳遞工具到自己學著干,逐漸成為母親的幫手。劉 鼎從小就喜好勞作,愛舞弄鋸子、刨子、鑿子等。他最心愛的玩具 是家里的一只破鬧鐘,他反復觀察、琢磨、拆卸、安裝,樂此不疲。 和其他多數男孩一樣,少年時代的劉鼎也曾一度當過“小煩 王”:因扒柜臺跌斷過手,爬城墻摔傷過腳,與鄰居孩子“開仗”砸破 過頭,和寺廟的看家犬窮斗被咬傷過腿。他也舞弄過長繩、短棒、 木刀、木槍;打球、翻杠、蕩秋千、走浪橋,樣樣都來,在少年中贏得 “舍命王”的稱號。 劉鼎7歲時,父親送他進私塾,接受舊式的啟蒙教育,讀過《三字經》、《百家姓》、《四書》和《五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 治,他直接進入改制不久的高等小學堂,對圖畫、手工、算術等動 手、動腦的課目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在父親的教導下,練字、臨貼、 學畫、刻金石,練出了一手好字,還能畫出生動的竹菊梅蘭。 他自 幼對各種工藝和機械,具有特殊的愛好。上學途中總要經過幾家 鐵匠鋪和錫匠鋪,他常常被那里打鐵、煉錫的場景以及工匠們的技 藝所吸引,站在一旁仔細觀看,流連忘返。有時竟誤了上學和吃 飯,甚至遭到父母親的訓斥。 劉鼎在縣立高小念書時,學校里曾駐扎過一支軍隊,這就是朱 德率領的云南護國軍的一部。每天,部隊在學校操場操練,他就和 同學們在一旁觀看,有時還跟在隊伍后邊學走步。這支隊伍紀律 嚴明,不擾百姓,在討伐袁世凱的戰爭中屢建奇功。因此,朱德就 成了他幼小心靈中敬慕的“大英雄”。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投 身行伍,報效國家。高小畢業時他曾偷著跑到成都去報考軍校,因 為年齡小,未被錄取。 民國初年的四川,軍閥混戰,各據一方。民團、土匪也時常來 騷擾百姓,常常禍及南溪縣城。為了免遭兵匪搶掠,一有事,城里 的家家戶戶都要出人參加守城,出不來人的就要罰款。縣官們乘 機勒索民財,中飽私囊。闞家只有劉鼎一個獨子,父親身體不支, 就要由他參加守城。他雖然只有12歲出頭,但長得細高,勇敢機 靈,也能像大人一樣,把守一個城墻垛口,有時還要一連堅持幾個 晝夜。 1917年,劉鼎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了南溪鄰縣江安省 立第三中學。進入初中后,他對數理化功課繼續保持著濃厚的興 趣,特別是理化的實驗課。 他在1943年所寫的《關于技術的自傳》 中這樣描述:“到中學讀書,數理手工、圖畫是我愛好的、熟悉的,是最好成績的功課。特別是在有實驗可看的時候,對于實驗本身就 尤其心愛了。下課之后,我盡可能設法自己實驗。我自己的一些 理化實驗,在家里,我的父母只覺得是玩把戲。”這種習慣奠定了他 一生的工作作風。在幾十年的工作中,他總是做到手到、眼到、心 到。 進入初中不久,劉鼎家里發生了一件大事。他的父親闞舜臣 以“抗捐”罪被縣官關進監獄。母親十分焦急,到處借錢想把父親 贖出來,可錢一時湊不夠。他一方面每天要給父親送飯,另一方面 還四方奔走營救父親。 最后,他只身跑到一百多里外的瀘州,找駐 扎在那里的護國軍司令部“告狀”。在護國軍的幫助下,終于把父 親救了出來。由這件事,他深深感受到舊社會的黑暗與腐敗,在他 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對反動派仇恨的種子。 對劉鼎的思想進步影響甚大的還有中國早期的共產主義者孫 炳文。 孫炳文,字浚明,四川南溪人,1885年出生,京師大學堂(北 京大學前身)文科班畢業。早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并擔任 同盟會京津支部負責人,曾任《民國日報》總編輯。 因反袁世凱斗 爭受挫,回南溪以教書為業,先后擔任過敘府聯合中學和遂寧師范 學校教員,后來到護國軍朱德的旅部任參謀。孫炳文在學生和群 眾中積極宣傳新思想、新文化,號召大家起來抵制日貨,在學生中 很有威望。劉鼎結識孫炳文后常找他輔導功課,借閱進步書刊,更 喜歡聽他講外面反袁斗爭的事,從而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啟蒙教育。 在敘府聯中,劉鼎結識了李碩勛、陽翰笙、李一氓、何成湘等同 學。他們組成了三四十人的核心,大家思想進步,志同道合,互相 勉勵,傳看《新青年》等進步書刊,并宣傳省外五四學生運動的情 況,使聯中原來沉悶的空氣逐漸活躍起來。 后來,李碩勛、陽翰笙 等同學帶頭在聯中建立了學生會組織,提倡新文化,反對舊禮教, 開展愛國宣傳,成為敘府地區新文化運動的中堅力量。該校畢業 的學生中,許多人陸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到高中末期,劉鼎受蘇聯十月革命成功的影響,開始信仰社會 主義。與此同時,他對科學與技術仍然摯著追求,他認為科學技術 與社會主義有著密切的聯系。他曾經回憶說:“在中學的最后一 年,我開始信仰社會主義;同時,開始對新興的科學技術產生了很 大的興趣。我信奉它們,愛好它們;我也矢志于它們,把它們擬作 我的終身事業。” 劉鼎在江安三中時,就從秦鏡淮校長處得知上海南洋大學(上 海交通大學的前身)的情況,知道它是當時全國最高水平的工科學 府之一,是他實現“實業救國”的理想大學。 面臨高中畢業,他就準 備到上海去報考南洋大學;但父親卻極力反對他去上海念書,并拒 絕提供學費。不得已,他只好把父親給他的一臺照相機賣了。這 是父親作為傳家寶傳給他的,他曾從這臺照相機上產生了對現代 機械的濃厚興趣,但為了求得更高深的科技知識,他只有忍痛割愛 了。 1920年6月,劉鼎帶著賣照相機的錢和母親悄悄塞給他的 “貼己錢”,告別了故鄉和親人,順著滾滾東去的長江,去尋找新的世界、新的人生。 懷著熾烈的追求真理、追求科技知識的愿望,劉鼎乘輪東下。 路過漢口時,他還特地去漢口火車站觀看他從未見過的鐵路與機 車。到達上海后,他沒能考上一心向往的南洋大學。因南洋大學 的招生考試需用英語答卷,而當時四川高中生的英語水平低,還達 不到這種要求。 他在失望中偶然發現一則招生啟事:浙江高等工 業學校補招4名新生。他匆匆趕到杭州應試,在報考的20多人 中,他考了第二名,被錄取在電機科。 浙江高等工業學校(浙江大學前身)創辦于1902年,在浙江省 是頗有名氣的理工科高等院校。學校的各項設施完備,有儀器全 新、齊備的物理和化學實驗室,有供學生實習用的鍛工、鑄工以及 裝備了各種機床的機工房。對一個學習電機工程的學生來說,這 些條件是夠好的了。 但是,劉鼎剛進大學時,還來不及領略這些優 越條件就陷入了困境。他的英語水平較低,而這所大學除了國文 外,其他理、化、工各科老師,上課時全用英語講課,教材也全用英 語書,他既聽不懂又看不懂。更為困難的是,各種作業和試驗報告 也要求用英語寫。 但所有這些都沒有使他氣餒,他決心首先闖過 英語關。他起早貪黑地抓緊學習英語,把別人用于休息和娛樂的 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他逐漸適應了英語的教學,各門基礎課和專 業課也漸漸跟上了。 劉鼎一連苦學了三年,連寒暑假都留在杭州。放假期間,學校 不讓住校,他和另一位四川同學就到西湖靈隱寺去,寄宿在一位四 川籍出家的和尚那里。他利用假期補習功課,還要到外面打工,以 便掙得堅持學習的費用。 生活雖然辛苦,但他為能游弋在科技知 識的海洋而感到充實、興奮。大學三年他一共學習了高等數學、物 理、化學、應用力學、材料力學、電工原理、電磁學、電機學、機械原理、鍛造學、鑄造學、機械工藝、投影幾何、機械制圖等17門課,掌 握了英語,還學了第二外語 德語。這些學習成果,部分地實現 了他掌握科技知識的夙愿。他雖然沒有當上工程師或成為企業 家,但在他投身革命之后,這些知識和本事發揮了很大作用。 大學這三年,他對實驗課尤其感興趣。他在《關于技術的自 傳》中寫道:“實驗室吸引我丟開一切娛樂和嗜好,許多個禮拜日我 都在那里。因為我實驗做得好,細致,小心愛護儀器,管理人信任 我。因此,我更有一些多余的機會進實驗室,幫著照護儀器、調整 儀器,使我對各種儀器更加熟悉。物理和化學兩實驗室中,我更喜 愛物理實驗室。這對我以后學習電機、機械以及從事技術工作大 有幫助。” 在大學期間,劉鼎繼續學習和探索社會主義。對于科學與社 會主義的關系,他逐漸認識到科學雖有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分, 但畢竟都是科學、都是以客觀實際作為研究的基礎。社會主義屬 于社會科學的范疇,不是自然科學;而自然科學對于科學地了解和 研究社會是大有幫助的。他自學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他覺得 這本書對他以后學習社會科學很有幫助,但對于學習科學技術則 幫助不大。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宣告成立,隨之出現了中 國工人運動的第一個高潮。革命的春雷,呼喚著千千萬萬個曾在 五四運動中熱血沸騰的青年。劉鼎雖然在浙江高工埋頭苦讀,但 也時時關心著時局的發展。他通過通信或利用假期跑上海,和中 學時期的好友郭伯和、李碩勛、李一氓、徐韻華等都取得了聯系。 他們討論正在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關注著正在蓬勃興起的工人運動。 1923年暑假,他滯留在上海,和郭伯和等好友住在上海大 學簡陋的宿舍里。上海大學是當時由國共兩黨合力創辦的專門培 養革命干部的學校,一批志在改造中國的革命青年匯聚在那里, 郭伯和、李碩勛、李一氓等成為這所學校的第一批學生。 劉鼎雖 不是上海大學的學生,但也經常參加他們組織的各項活動,如深 入工廠、接觸工人、進行社會調查等。通過這些活動,使他更加 堅定了要在革命的大潮里搏擊、要尋找改造中國社會的真正出 路。1923年8月,經郭伯和介紹,劉鼎在上海參加了中國社會 主義青年團。 在上海的社會調查中,劉鼎認識到,如果社會得不到改造,即 使學了科技知識,將來進了工廠,就等于去幫助資本家和外國人剝 削中國工人。加之,他因無錢交學費而被學校禁止上課;他自己也 無心再回浙江高工去繼續念書。情況迫使他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前 途和出路問題。 在好友們的共同商討下,他得出了一個擺脫困 境、走向理想目標的辦法:到歐洲去,走勤工儉學之路!這樣, 既可以解決面臨的現實生活問題,又不致中斷學習;既能更廣泛 地接觸國際上的先進思想,又能更好地學習馬克思主義,提高理 論認識。 這時,他和一些留法勤工儉學的學生已建立了通訊聯 系,也見到了蔡和森等從法國留學回來的人,從中了解到中國學 生在法國半工半讀的情況,很是向往。他打定主意,要到法國去 勤工儉學。 為了與留德勤工儉學回國探親的孫炳文取得聯系,劉鼎離開 上海,回到分別了三年多的故鄉,見到了父母親和4個妹妹,也見 到了闊別數年、剛從歐洲回來的孫炳文。他請求孫炳文返歐時帶 他同行,孫欣然同意,但要求他做好父親的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