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年齡越大,越難動心。 在校園時,或許一個眼神的對視,都可能促成一段姻緣。 工作之后,和異性同事對視一眼,只能從彼此的眼中看到同為牛馬的疲憊。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一方面,在十幾歲、二十幾歲的時候,是體內荷爾蒙分泌最旺盛的時候。 ![]() 年紀大了之后,體內的荷爾蒙分泌變少,戀愛也就沒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 另一方面,進入社會經歷了許多之后,考慮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不像年輕時頭腦一熱,就戀愛了。 如今的年輕人,普遍都認同這樣一個觀點:校園階段是最后的擇偶機會,工作之后如果還有結婚意愿的話,那就只能相親了。 那么,對于女性來說,哪個年齡階段最需要男人呢?心理學家認為,是18-25歲。 這個階段女人的口頭禪是:“想要甜甜的戀愛”。在大學校園墻里,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帖子:
![]() 等到了工作之后,所有女生的口頭禪都變成了,“我好想死”。 ![]() 這是因為,在大學階段,剛剛掙脫了高考的束縛,又無需為生活擔憂。 再加上,在大學之前,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是明令禁止早戀的。 ![]() 在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逆反心理”,指的是當環(huán)境越不允許做什么時,個體就越想做什么。 因此,許多女生在上大學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談段甜甜的戀愛。 剛上大學的女生,往往天真爛漫,這時候是最憧憬愛情的年齡。 同時,在校園生活中,也創(chuàng)造了許多談戀愛的機會。 比如,同班同學、社團活動、圖書館自習遞紙條等等。 也就是說,18歲到22歲大學畢業(yè)的階段的女性,是最想談戀愛,也是最容易墜入愛河的年齡段。 這個時候她們的口頭禪是:“要是有個男朋友就好了”。![]()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詞叫做“引導型戀人”。 “引導型戀人”,指的是在戀愛關系中扮演“引導者”角色的戀人。 這類戀人往往擁有較強的邏輯能力、溝通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能夠幫助另一半穩(wěn)定情緒、甚至是指明目標。 然而,“引導”這兩個詞是最不應該出現在戀人之中的,因為它暗含了一種上下級的關系。 而戀愛,是兩個人格完整的人平等地相愛。 ![]() 渴望“引導性戀人”的人,往往將自我救贖寄托在他人身上,渴望有一個人能幫助自己解決人生中的難題,甚至通過他人來實現自我人生價值。 剛從大學的象牙塔出來的女生,當直面工作上的不順心和挫折時,最希望有這樣的“引導型戀人”。 當遇到工作上的難題和生活上的困難時,她們往往這樣想:“要是有個男朋友就好了。” 說到底,這種想法是對自己人生責任的一種轉移,希望“男朋友”能夠承擔起本是自己的責任。 ![]() 博主阿文曾發(fā)過這樣一個視頻,名為“不要輸給那些瞬間”。 年輕時,阿文和許多年輕的女孩一樣,希望通過“找男朋友”來解決生活中的一切難題。 在這樣觀念的引導下,她找到了一位結婚伴侶。 然而,婚后生活卻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樣,反而婚姻成了人生最大的風雨。 如今,兩人已經離婚,前夫每月給阿文支付3000元的撫養(yǎng)費用。 在他看來,母職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可以被定價的,而這個定價是3000元。 因此,阿文提醒那些抱有“要是有個男朋友”就好了的女孩子,不要輸給那些瞬間。 ![]() 你所具備的能力,所能克服的困難,遠比你想象中的更多。 沒有誰心甘情愿負擔起另一個人的生活,哪怕是有了共同的孩子。 同時,也沒有誰能負擔起另一個人的生活,因為別人無法替你生活。 總而言之,女性的18-25歲,是最想要男朋友的年齡階段。 只不過,這時候或者是由于荷爾蒙的驅使以及某種逆反心理,要么出于一種轉嫁人生責任的心理。 這并不是需要真正的愛情,而是希望愛情能夠填補自己貧瘠的內心和能力。 當女性有了獨立的經濟能力和精神世界之后,才會發(fā)現自己并不需要花費時間,抱著不純的目的去經營一段消耗自己的親密關系。 這時候,或許才能遇見真正的愛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