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亞健康成為“文明病”的代名詞,而龍江醫派以其對生命的獨特認知,為現代人提供養生啟示。這片寒地黑土不僅孕育了冰雪奇觀,更賦予人們生命智慧——在極寒中積蓄能量,于冰封處涵養生機。龍江獨特的環境塑造了當地人的體質特征,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寒地養生體系,這是中華文明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結晶。 寒地養生的獨特優勢:天時地利,資源豐沛 東北寒地四季分明,氣候高爽,日照充足,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食材富足,寒地獨特的自然風貌和人文特點使寒地養生凸顯出獨特優勢。 環境優勢:自然環境的饋贈 低溫抑菌:黑龍江省冬季漫長寒冷,是獨特的“天然冰箱”,可抑制病原微生物繁殖,降低傳染病風險。 空氣干燥:氣候干燥,使脾臟不易受濕邪侵襲,有利于脾胃的運化;同時,大風與高氣壓促進污染物消散,負氧離子含量高,有益心肺功能。 日照豐富:日照時數多,強度大,在戶外活動中,可從日光中汲取陽氣,使居民能夠保持充足的陽氣和強健體魄。 地靈物豐:地勢平坦,地質災害少,森林和礦泉資源豐富,林都伊春、五大連池冷礦泉、塞外江南東寧、林甸溫泉等,富含礦物質,可補充微量元素。 飲食優勢:黑土地孕育天然珍品 優質作物:黑龍江地理環境優越,使大米、大豆、玉米等糧食作物質優量豐。 林海珍饈:寒冷氣候適宜紅松、落葉松等珍貴物種生存,資源豐富;同時,藍莓、松子、木耳等林副產品也是龍江獨厚。 寒地藥倉:黑龍江地區盛產龍參、刺五加、靈芝、五味子等道地藥材。 人文優勢:堅韌樂觀的養生文化 民風淳樸:寒地居民在艱苦環境中造就健康體魄和強悍性格,堅韌不拔;人們善良樸實,養成互助精神,社會關系和諧,可減少情志致病風險。 多元融合:多民族文化與歐陸風情交匯,社會環境包容,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不安定因素較少。 寒地養生的核心密碼:順應自然,調和陰陽 寒地養生的根基是中醫“因地制宜”的智慧,其核心在于順應自然規律,具體體現在以下原則: 天人合一,因時制宜 順應天時的變化規律,采取適當的養生方法,寒地四季分明,養生須隨季節調整。如冬季主“藏”,應早睡晚起,減少劇烈運動,避免陽氣外泄,以舒緩的活動蓄養陰精;夏季短暫炎熱,可適當晚睡早起,借助日光補充陽氣。 形神共養,內外兼修 《素問·上古天真論》言:“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毙紊窆拆B方能保形全神。寒地居民注重動靜結合,通過適當的鍛煉使氣血通暢,冬季寒冷可進行室內運動,春夏秋三季則可適當增加戶外勞作或徒步;精神調養可通過冰雪藝術、音樂、舞蹈等文化活動調節情志,保持心態平和。 滋陰養陽,平衡體質 人體陰陽以相互養長為常態,養生活動應陰陽并調,葆養精氣。盡管東北寒地長年低溫,但易因室內暖氣燥熱、飲食偏咸辛而出現“內燥”,故養生需溫陽與潤燥并舉:冬季可食用羊肉、牛肉、生姜等扶助、補益陽氣,并進行體育鍛煉疏通氣血、提振陽氣;也應食用黑木耳、蜂蜜等滋陰潤燥,同時注重飲水,避免津液流失。 綜合調養,與時俱進 人是一個有機整體,養生防病應綜合考慮,各種養生手段相互配合,靈活適度。同時,時代在變化,應在學習古代養生理念和原則的基礎上,舉一反三,與時俱進。 寒地養生實踐指南 以下將從情志調攝、飲食調理、生活起居、運動鍛煉四個維度展開具體實踐指導。 調神養生法:養藏調達,寒地神安 養生以調神為先,調神是長壽之本。調神應當從內、外兩方面進行,在外要順應自然變化,謹防邪氣侵襲,耗散元神;在內要謹守虛無,心神寧靜。調神養生原則為“養藏”“調達”,要常持仁德博愛之道,常保虛靜少欲之心。應勤學多思、加強思想修養,樂觀面對生活,采用讀書、繪畫、歌舞等方法,怡情暢志。遇到不良情緒,應及時調節,使情志暢達,方能五臟安和,精神健旺。 飲食養生法:膏粱藥膳,寒地調元 飲食調養即寓治于食,以達到保健強身,防治疾病的目的。其原則應基于天人相應的整體性,平衡膳食,辨證施膳,防治并重,做到飲食有節,并遵循膳食禁忌。在審明病因、病機之后,根據中醫治法,針對性地采取調養方法,食用相應藥食,如以紅景天滋補強壯、抗疲勞;以黃芪補中益氣、增強體魄;以蜂蜜防治肺燥咳嗽等。寒地冬季漫長,加之空氣干燥,外寒內燥相加,最易耗傷腎氣、灼傷陰津,可制作特色藥膳,補腎益肺,調養五臟。 起居養生法:時序適居,寒地常安 起居養生與每個人息息相關,順應自然的規律,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作息時間和運動鍛煉。一應做到起居有常,保持合理作息,晨起以“冷面、溫齒、暖足”保持良好的習慣;二應勞逸結合,張弛有度;三應保證充足且高質量的睡眠,做好睡前調攝,如睡前調暢情志、刷牙漱口、泡腳與足底按摩,睡前不可進食和飲用大量茶水;四應衣著順時適體,隨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物;五應保持良好的二便衛生習慣。 運動養生法:動靜相宜,寒地強身 “動則不衰”,運動養生是以動、靜兩種方式調節精神,增強機體的整體功能和抗病能力。運動應先掌握動作要領,循序漸進,持之以恒,適度鍛煉,并因時、因人制宜。健身方法可選擇龍醫健脊操、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散步、健身球等。 除以上四部分之外,還可進行娛樂、興趣、交際、色彩養生,沐浴養生,環境養生,體質養生等。(姜德友 張曦丹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