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翠竹》課堂實錄 執教:余映潮 記錄整理:陳瑞蓮(沈丘縣槐店鎮長春中學) 師:上課! 師生問好。 師:開始我們的閱讀訓練——美文、名文《井岡翠竹》的學習。 一起朗讀單元教學重點。 生齊讀單元教學重點。 師:文學作品的教學,在這一課要學習托物言志、詠物抒懷的手法。 了解井岡翠竹,讀起來。 生齊讀: 井岡翠竹:井岡山上高大挺拔的毛竹。 情,以毛竹、以翠竹喻人,托物寄意,托竹的形象來表達情感,整篇文章運用象征手法。 師:了解作者。袁鷹,讀起來。 生讀作者簡介。 生讀井岡山簡介。 師:偉大的意義就在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革命根據地,所以有象征的意義。了解紅軍,讀。 生讀:紅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力量,是人民軍隊的早期名稱。 ![]() 師:這是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一些大致的背景。 師:字詞認讀,一起讀。 ![]() 生齊讀。 師:短語積累,各自讀起來,不要齊讀。 ![]() 師:一篇文章用這么多的短語,這就叫做文采飛揚,一起讀。 生齊讀。 郁郁蒼蒼 重重疊疊……師:請看我們今天的兩個活動。第一次活動——多角度評說;第二次活動——精選式讀背。 ![]() 師:開始我們的第一次實踐活動——多角度評說。請同學們參照課文的單元導語和課后練習,感受、認知、發現課文的寫法之美。 ![]() 從任意的角度,從你能夠把握的角度,來感受《井岡翠竹》的寫法美在何處。建議同學們自由的表達 ,舉例評說《井岡翠竹》的表達藝術。比如以竹喻人的寫法;比如描寫景物,抒發情感;比如寓情于物,這都叫寫法。拿起筆,靜讀、思考、批注。注意第一個關鍵詞是寫法,第二個關鍵詞就是表達藝術。 ![]() 生:文章第13自然段“你不僅曾經為革命建立功勛,而且現在和將來仍然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大廈繼續獻出一切。你永遠那么青翠,永遠那么挺拔,風吹雨打,從不改色;刀砍火燒,永說得好!不低頭——這正是英雄的井岡山人,也是億萬中國人民的革命氣節和革命精神。”我認為這一句話寫出了井岡山的毛竹的無私奉獻和挺拔的外形,它也象征著紅軍戰士們堅定的革命信念與堅貞不屈的革命氣節。 師:說得好!這段文字在全文的最后一段,它叫點題,深化文章的主旨,這就叫表達藝術。還有第二人稱的抒情方式,處處都是藝術。接著發言,謝謝。 生:在第八段“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天遍野,向大地顯露著無限生機的,依然是那一望無際的翠竹”。我覺得這象征著紅軍的堅強意志及共產主義革命的永不停歇。 師:看,這里的語言多美!排比、反復、比喻的手法以及寓情于物的抒情方式。 生:第七段中“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擔,多么堅韌,多么結實,再重的擔子也能挑得起。”這一句話表面寫了竹子的堅韌與結實,什么樣的擔子都能挑得起,但我認為它也象征了紅軍堅韌不拔的精神,不怕困難,什么困難都能挺過去。 師:由物及人,聯想手法,謝謝。 生:第九自然段,“毛竹年年長,為了向敵人示威,井岡山是壓不倒燒不光的。”我覺得這句話雖然表面上寫的是毛竹每年在生長,是燒不光壓不倒的,它也象征著紅軍頑強的革命主義精神是永遠不會被磨滅的。 師:托物寄意。 師:這位同學,來試著表達你的觀點。 生:第七段中“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擔,多么堅韌,多么結實,再重的擔子也能挑得起。”我覺得這句話由物及人,它不光寫出了堅強精神,還寫出了紅軍能擔重任,能將革命事業推進,為人民造福。 師:是啊,重擔有雙重的含義,既是擔子,又是革命的任務,一語雙關。 師:我們一起看《井岡翠竹》的表達藝術。現在的任務是做筆記,把它批注在標題的旁邊。《井岡翠竹》抒情散文,繪景詠物,這都是同學們要學習會說的話。 這篇文章以竹喻人,寓情于物;有敘述,有描寫,托物寄意,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落實到對事物的吟詠之中。 《井岡翠竹》本身就是一種象征的手法,作者由竹展開聯想,聯想到革命的時候,聯想到社會主義建設的時候,井岡山人和全國人民的貢獻。 整篇美文文采斐然,情文并茂。 ![]() 生齊讀:從竹寫起,以竹寫人;時空順序,歷史現實;由形而神,升華主題。 ![]() 師:我們看課文的前四段,批四個字——引出事物。 引出事物——井岡翠竹,接著課文中的主體部分描述事物并展開聯想;最后一段托物寄意,升華主題。 這篇文章實際上是三個層次:第一層引出要吟詠的事物,第二層用大量的篇幅來展開描寫抒情,最后升華文章主旨,這就叫做托物寄意。 回憶小學學過的《丁香結》。第一層引出丁香,接著用很大篇幅描寫丁香,最后寫丁香結——人的一生永遠解不開的結多的是。引出事物——描述事物——托物寄意。關于詠物的文章一般就這三個層次。 回憶小學的文章《珍珠鳥》。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引出珍珠鳥,然后描述珍珠鳥,最后升華主旨——信任是多么可貴的精神品質。引出事物——描述事物——托物寄意。 再看咱們學過的《紫藤蘿瀑布》,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引出紫藤蘿;描述紫藤蘿;最后升華主題——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揭示主題。請大家把這12個字好好的來溫習一下,讀起來。 生讀:引出事物——描述事物——托物寄意。這就是詠物抒情文章的結構特點。 師:謝謝大家,開始我們的實踐活動之二——精選式讀背。 ![]() 師:這就看大家的創造了!要求每位同學精選這篇文章的三個片段,形成一個微型美文并背誦。怎樣選呢?思維方式出來了。引出事物是一個片段,描述井崗翠竹又是一個片段,最后托物寄意,升華主題第三個片段。很關鍵的就是描述事物這個片段,要能夠有它的象征的意義,盡可能的把革命時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代的內涵融進去。 拿起筆,每位同學獨立思考,按照“引出事物——描述事物——托物寄意”的思維方式,精選三個片段形成一篇微文。 師:老師觀察到大家精心的在實踐之中。請幾位同學把你精選的第一個層次(引出事物)的片段讀給大家聽。 生:“有道是:天下竹子數不清,井岡山竹子頭一名”。 師:開門見山,詠物抒情,引出事物,這位同學做到了。 生:老師,我認為是第一自然段。“井岡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難忘的是毛竹”。 師:同樣的很簡潔的引出了毛竹。“最使人難忘的”一個“最”字,進行了強烈的抒情。 生:我認為是第三自然段,“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岡山人愛這么自豪的說。”這一段開門見山的寫出了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象征。 師:同樣詠物,并且點出了人們對它的贊頌。 師:“托物寄意”這個片段大家應該都知道在哪,我們一起來各自把托物寄意的片段讀一讀,老師聽一下,讀起來。 生讀最后一段。 師:由井岡山的翠竹升華到、深化到井岡山人,英雄的井岡山人和億萬中國人民的革命氣節和革命精神。由毛竹到精神,由實到虛,主旨就出來了。描述事物,我們試一下。哪位同學選一個描述毛竹的片段,請表達你的看法。 生:我認為是在第五段。“誰不記得井岡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過帳篷,用它做過梭鏢,用它當罐盛過水、當碗蒸過飯,用它做過扁擔和吹火筒”,在這一段中,依次列舉了毛竹的用途,寫出了它對革命戰士當時打仗時期做出的貢獻。 師:每一句話,后面都有故事,每一句話,都是生動簡潔的描述。 生:我認為是第八段。“井岡山的毛竹,同井岡山人民一樣,堅貞不屈。血雨腥風里,毛竹青了又黃,黃了又青。不向殘暴低頭,不向敵人彎腰。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我認為這一段不僅寫了毛竹,還將毛竹比喻成井岡山人民,他們跟毛竹一樣有著堅韌不屈、不向敵人屈服的品質。 師:這段話很重要。“血雨腥風里”寫的是革命戰爭時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顯露著無限生機的,”象征著革命時代的美好景象。引出事物——描述事物——托物寄意,能夠讓我們思維敏捷的觀察一篇文章,并且形成自己的創意。一起看老師精選的三個片段。讀起來! 生讀第一個片段。 師:寫景抒情,引出事物,描寫精致,句式美好。 生讀第二個片段。 師:這是典型的詠物抒情。用了非常豐美的修辭手法,反復、排比、比喻,還有頂真。什么叫頂針呢?“竹枝”是前面一句話的結尾,又在后一句開頭出現“竹枝”。頂針,緊起來的說法。引用手法——“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接著抒發情感。最后一段話點題,同樣是美妙的抒情方式,用第二人稱“你”,用對偶句,升華文章的主旨。 ![]() 好,各自背誦5分鐘。 謝謝大家認真的讀背積累。我們現在一起來或背誦,或朗讀。 生齊聲讀(背)。 井岡翠竹………也是億萬中國人民的革命氣節和革命精神。 師:我們一起來朗誦一遍。 從遠處看,郁郁蒼蒼,重重疊疊,望不到頭。到近處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當年山頭的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來出世還不久,卻也亭亭玉立,別有一番神采。 血雨腥風里,毛竹青了又黃,黃了又青,不向殘暴低頭,不向敵人彎腰。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顯露著無限生機的,依然是那一望無際的翠竹。 井岡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永遠那么青翠,永遠那么挺拔,風吹雨打,從不改色;刀砍火燒,永不低頭——這正是英雄的井岡山人,也是億萬中國人民的革命氣節和革命精神! 師:這樣一篇微文,濃縮了《井岡翠竹》這篇文章里面幾乎所有的修辭手法,這就是我們要習得的《井岡山翠竹》的表達藝術之三,讀起來。 ![]() 生齊讀:本文洋溢著濃郁的抒情意味。 疑問句、感嘆句、祈使句的大量使用,渲染出高昂的情緒;比喻、排比、反復等各種修辭手法,豐富了想象,增強了語言的美感。第二人稱的運用,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也有力的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師:請拿起筆,把關鍵詞批注在課本上。疑問句、感嘆句、祈使句的大量使用,渲染出高昂的情緒;比喻、排比、反復等各種修辭手法,豐富了想象,增強了語言的美感。第二人稱的運用,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也有力的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 師:《井崗翠竹》這篇美文是表達藝術的薈萃,是精美語言的寶庫,是革命精神的清泉。 師:我們一起來再朗讀一遍,收束我們的課堂!井岡翠竹,讀。 生齊讀:從遠處看,郁郁蒼蒼,重重疊疊,望不到頭。到近處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當年山頭的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來出世還不久,卻也亭亭玉立,別有一番神采。 血雨腥風里,毛竹青了又黃,黃了又青,不向殘暴低頭,不向敵人彎腰。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顯露著無限生機的,依然是那一望無際的翠竹。 井岡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永遠那么青翠,永遠那么挺拔,風吹雨打,從不改色;刀砍火燒,永不低頭——這正是英雄的井岡山人,也是億萬中國人民的革命氣節和革命精神! 師:謝謝大家!下課!同學們再見! 余老師這節課,以其標志性的“板塊式教學”與“主問題設計”理念為核心,聚焦文本特質,在語言品析中實現思維進階、審美浸潤與文化傳承,為散文教學提供了經典范式。 課堂以“多角度評說”“精選式讀背”兩大活動為軸,目標明確、層次分明。“評說”指向深度析讀,“讀背”落實語言積累,雙線交織,讀寫共生。 以“寫法美在何處”“如何精選微文”為核心問題,貫穿課堂始終。問題設計開放性與導向性兼具,既激發學生多元解讀,又暗含“托物言志”的文體認知路徑。 余老師此課,以“板塊”為舟,以“主問題”為槳,在“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的河流中,完成了一趟既有扎實訓練、又有精神滋養的語文之旅。其“給方法、給路徑、給時間”的教學智慧,為散文教學樹立了“既見竹影,更聞竹魂”的典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