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一次耐心陪伴,每一次面對孩子的焦慮和不安時的溫和回應, 都是在塑造孩子內心的穩定與安全感。 ![]() 爸爸在讀 原創:深思 嘿,我是coken。 耐心是最深沉的愛,也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稀缺能力。 讓我想起了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的一段話:“真正的偉大,來自于每一個細微的瞬間。” 耐心,看似平凡,甚至微不足道,但正是這種對孩子細致入微的陪伴,才構成了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基礎。 不顯山不露水的日常細節,決定了一個人的情感穩定和人生態度。 1 上周末吃早餐時,無意間聽到了這樣一段對話: 門口有個小朋友,正鬧著非要吃M店的薯條。 爸爸溫柔地拉住他,不厭其煩地解釋:“現在還沒開門呢,薯條是正餐,得10:30以后才有,進去也買不到的。” 起初,我以為這位爸爸只是想哄孩子,避免吃不健康食品。 但不久我才得知,這家店的確將薯條視為正餐,必須要等到規定時間才能提供。 過了一會兒,這對父子進到了餐廳里坐下。 我注意到,在等待薯條的這二十分鐘里,爸爸始終沒有拿出手機,而是專注地陪伴著那個孩子,耐心地與他交流。 孩子還小,只會“嗯嗯啊啊”,手指亂指著周圍的一切,而爸爸卻一次又一次地溫和解釋:“你看,別人吃的是早餐,薯條還沒有到時候。再等一下,很快就可以了。” 他時不時地低頭看表,不斷用耐心又溫暖的語氣倒計時:“還有十五分鐘哦”、“再等八分鐘好不好”、“五分鐘啦,爸爸馬上就去給你買”。 看到這里,同樣作為父親,我心里一陣暖意。 那種表現出來的耐心,不只是簡單的“有耐心”,更是一種值得被理解、被學習的教養。 尊重了孩子的需求,也細致地給出了孩子能夠理解的解釋,并讓孩子感受到確定性和安全感。 這二十分鐘里,他沒用手機避開孩子的糾纏,也沒用嚴厲的語氣來壓制孩子的焦慮,而是選擇了溫和而耐心的引導。 2 當下,我們經常討論如何教養孩子,如何培養他們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和耐心。 但在真實生活中,很多讀者卻經常缺乏耐心和溝通的意識。 當孩子哭鬧時,有些人選擇了迅速滿足需求以平息哭聲;有些人則用責罵來制止孩子的不安情緒。 父親的角色,可以用完全不同的一種方式,展現一種真正有力量的耐心:用陪伴和溝通去安撫孩子的情緒,而不是急躁地結束煩躁。 孩子是世界上最敏銳的小觀察家,他們會本能地學習和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 如果一個父母總是缺乏耐心,總是表現出煩躁、不耐煩,那么孩子也很難學會如何正確地管理自己的情緒。 耐心從來不是一種單純的品德,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溫柔,一種對他人感受真正的體察與尊重。 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孩子什么也不懂,以為他們只要聽從指令就夠了,卻忽略了他們內心深處渴望理解、陪伴與尊重的需求。 當我們愿意放下手機、放下自己的不耐煩,真誠地陪伴和解釋給他們聽,孩子就會在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陪伴中,逐漸學會穩定情緒、耐心等待與換位思考。 3 這讓我想起了《小王子》中的一句話:“你永遠是你自己最重要的責任。” 是的,父母不僅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引路人,更是孩子情感世界中的穩定器。 父母的耐心與關愛,塑造了孩子的內心世界,也決定了孩子如何面對這個充滿不確定性和挑戰的世界。 細節之處見教養。 就像今天這位爸爸的做法,他不斷提醒孩子等待的具體時間,就是一種很好的心理引導方式。 當孩子知道了“等待”并不是無止境的,而是有明確界限的,他的焦慮感便會減輕許多。 于是,在這種具體而確定的陪伴中,孩子的安全感、信任感與穩定感也在無形中建立起來。 其實,孩子的成長就隱藏在日常生活中每個細微的互動里。 真正優秀的父母,不一定能給孩子提供最豐富的物質生活,而是能在每個細節中都表現出穩定的情緒、耐心的陪伴和真正的尊重。 因為這種教養方式,不但能夠讓孩子學會如何面對外界的不確定,也教會他們如何與自己的情緒和平相處。 當孩子長大成人后,回憶起童年時光,這些耐心與陪伴的記憶,必定是他們內心最溫暖、最值得懷念的東西。 他們會帶著這種記憶,走過自己人生的種種挑戰,并在未來的日子里,將這種溫柔而堅定的力量繼續傳遞給下一代。 寫在最后 通過耐心而來的這種人格力量,會在孩子的心中深深扎根,影響他們面對生活種種不確定性的方式。 世界不會因我們的急躁而改變,時間不會為我們的焦慮停留,而唯一能改變的,是我們的態度。 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