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下方音頻閱讀,體驗更佳。 檸檬心理丨作者 Pexels、Pixabay丨圖源 我遇到過很多來訪者,他們在親密關系里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 明明被愛著,卻總覺得“不夠”。 比如有個女生: 要求男友每天必須說三次我愛你,少一次就覺得他不愛我了; 只要女朋友晚回消息,就會瘋狂打電話,女朋友要是沒接到,他會直接拉黑; 明明很渴望被照顧,可一旦伴侶真的對他們好,他們又覺得“太假了,這根本不是出自本心。” 這些行為背后,其實都是同一個心理邏輯—— 他們的內心深處,住著一個沒被好好愛過的小孩。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情感饑餓”。 就像小時候沒吃飽飯的人,長大后看到食物會拼命往嘴里塞,生怕餓著。 缺愛者也一樣,他們在親密關系里會不斷索取,因為他們真的“餓”怕了。 很多缺愛的人,小時候得到愛的方式都是有條件的,比如: 考100分才能得到夸獎; 不哭不鬧才能換來父母的關注。 這種情況久了,他們的內心就會形成一種認知,也就是: “我不提要求,就不會被愛。” “別人不愛我,是因為我不夠好。” 于是,成年后,他們在戀愛里就開始拼命“測試”對方的愛,而且他們往往有一套自己設定的“愛的KPI”。 比如: 每天必須說“我愛你”; 吵架必須來哄我; 消息必須秒回等等。 如果伴侶做不到,他們就會覺得: “看吧,果然不愛我。” 可問題是沒人能100%達標,于是關系就會變成一場漫長的“考試”,直到兩個人都精疲力盡。 而且他們內心深處希望伴侶能夠像自己理想中的父母一樣,可以猜透自己的心思,比如: “TA應該知道我生氣了” “TA應該主動來安慰我” “如果TA真的愛我,根本不需要我說” 他們從不會直接表達,而是用“冷戰、生悶氣、諷刺”的方式讓對方猜。 結果可想而知: 對方又不是讀心專家,怎么可能每次都猜對? ↓掃碼預約咨詢師聊聊你的煩惱↓也許在其他人眼中,他們是很獨立很堅強的,但沒有人知道: 他們的獨立是被迫的。 他們從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哭鬧沒人會哄,他們也早就習慣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最后總會落空。 可他們對于被愛的渴望從來沒有消失,只是這種渴望不會投射在關系一般的人身上,只會投放在親密伴侶身上。 在伴侶面前,他們會“退行”到小孩子,故意發脾氣、任性、甚至“作”,因為他們想被真正“寵”一次。 很多缺愛者在感情里會有種奇怪的矛盾心理: 一邊想要很多愛,一邊又不敢相信愛。 他們可能會: 瘋狂要承諾,卻又覺得對方“只是說說而已”; 希望伴侶很粘自己,可真的被粘了,又覺得煩; 甚至有些人會用“推開對方”的方式來反向試探,比如做對方無法容忍的事,看對方愿不愿意為自己妥協退讓。 這種“愛-但不信”的循環,會一直困住他們,也困住他們的伴侶,伴侶不知道自己還要做什么,做多少,才能填補他們的心。 如果你是這樣的,那么你: 你的需求是合理的,但對方沒有義務成為你的“情緒父母”。 你可以用更成熟的方式來表達需求,比如: “我今天心情不好,你能抱抱我嗎?” 而不是故意冷戰讓他猜。 當你想“作”的時候,問問自己: “現在這個情緒, 到底是5歲的我想要,還是25歲的我真正需要?” 給自己補上那些童年缺失的“愛”。 比如: 自己獎勵自己、允許自己撒嬌、給自己買喜歡的東西等等。 自己成為自己的理想父母,而不是把這個責任轉嫁給伴侶。 當你又想考驗對方時,提醒自己: “TA只是個普通人,不可能完美。” 試著相信“TA跟你在一起,就是愛的證明”。 缺愛不是你的錯,但療愈是你自己的責任。 愛不是把伴侶變成父母,而是兩個完整的人互相選擇。如 果此刻的你,沒有足夠的力量來療愈自己,可以讓我們的咨詢師陪伴你一起治愈、滋養你的內在小孩。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我們明天再見~ 如果你現在內心很迷茫,可以試試做一次心理咨詢,讓咨詢師幫助你找到方向。 想要預約的檸友,可以直接關注我們公眾號【檸檬心理FM】,回復:咨詢,就可以啦。 如果此刻的你有一些煩惱無法解決,或有一些困擾等待解答,可以考慮檸檬心理,我們會為你提供適合你的心理健康服務。 這里的心理咨詢師,都擁有20年的咨詢經驗,擅長不同方向,擁有不同的咨詢風格,可與你進行線上/線下1對1心理咨詢服務,他們專業、誠摯,且已經準備好。 總有一本書,能讓你在字里行間汲取到無盡的力量,我們通過閱讀、分享與交流,讓心靈世界得以療愈和成長。 在【檸檬心理讀書療愈群】,你可以: ? 深入探索心理學的奧秘; ? 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 掌握更多實用的心理小技巧; ? 讓自己在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 與書為伴,共同成長,加入我們,找到內心的力量,成為更好的自己。 ▼掃描立即加入療愈讀書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