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 寒論》 【100】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102】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金匱要略》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一、方劑組成與配伍解析1. 核心藥物組合
2. 方劑來源與合方思路
小建中湯(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棗、飴糖):溫中補虛,調和陰陽,主治脾胃陰陽兩虛證。 黃芪建中湯(小建中湯加黃芪):增強補氣固表之力,適用于氣虛明顯者。 當歸建中湯(小建中湯加當歸):養血調經,用于婦人產后或血虛腹痛。 加入人參、枸杞子:強化補氣養血,適用于氣血兩虛較重者(如貧血、腫瘤放化療后)。 加入龜板、鹿角:引入 “龜鹿二仙膠”(龜板、鹿角、人參、枸杞),峻補陰陽,填補精髓,用于腎精虧虛之重癥虛勞。 二、功效與主治病癥1. 核心功效溫中補虛:主治中焦脾胃虛寒,陽氣不足,癥見腹痛喜溫喜按、脘腹痞悶、便溏或便秘(白芍緩急通便)。 氣血雙補:適用于氣血生化不足,癥見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神疲乏力、心悸氣短。 陰陽調和:針對脾胃陰陽兩虛,兼見手足煩熱(陰虛)與畏寒肢冷(陽虛)錯雜之象。 補腎填精:龜板、鹿角入腎經,適用于久病及腎、精血虧虛,癥見腰膝酸軟、頭暈耳鳴、不孕不育、早衰等。 2. 臨床適用場景
貧血(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腫瘤放化療后貧血):癥見乏力、頭暈、舌淡、脈細弱。 虛勞性出血(如崩漏日久、術后失血):配伍阿膠、地黃可增強止血補血之功。 胃十二指腸潰瘍:空腹疼痛、喜溫喜按,伴氣血不足(如便潛血陽性、營養不良)。 慢性胃腸炎:脾胃虛弱型,癥見腹痛綿綿、食少納呆、大便溏薄或干稀不調。 產后虛損:產后腹痛、惡露不盡、自汗、乳汁稀少(氣血不足所致)。 虛性閉經 / 痛經:經量少、色淡、經后腹痛,伴腰膝酸軟、頭暈。 老年人氣血陰陽俱虛:怕冷、乏力、記憶力減退、關節酸軟。 慢性疲勞綜合征:長期乏力、動則汗出、免疫力低下。 三、加減運用與注意事項1. 辨證加減偏陰虛內熱(舌紅少津、手足心熱明顯):減少桂枝、炮姜用量,加生地、麥冬滋陰清熱。 偏氣滯腹脹:加香附 10g、陳皮 10g 理氣消脹(如合 “正氣天香散” 思路)。 血瘀明顯(刺痛、舌有瘀斑):加丹參 20g、桃仁 10g 活血化瘀(如合 “丹參飲”)。 出血傾向(如崩漏、鼻衄):加阿膠 15g(烊化)、仙鶴草 30g 止血。 2. 禁忌與慎用濕熱或實熱證:舌紅苔黃厚膩、口苦口臭、大便黏滯者禁用,以免助熱留濕。 陰虛火旺證:舌紅少苔、潮熱盜汗、心煩失眠者慎用,需調整溫陽藥物比例。 急性病期:感冒發熱、急性腹痛(如感染性疾病)時暫不宜用,以免閉門留寇。 特殊人群:孕婦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龜板、鹿角有活血之嫌);糖尿病患者慎用飴糖,可改用蜂蜜或減少用量。 3. 煎服要點飴糖:需烊化(即湯藥煎好后,取汁加入飴糖攪拌至融化),避免久煎破壞藥效。 龜板、鹿角:需先煎 30 分鐘,以充分煎出有效成分。 服用時間:空腹或飯前 1 小時溫服,利于藥物直達中焦,發揮建中作用。 四、經典方對比與臨床優勢1. 與同類方劑對比
2. 本方優勢全維度補虛:涵蓋氣、血、陰、陽,脾胃與腎同調,適合復雜虛損證(如久病、產后、老年體虛)。 調和而不偏倚:通過小建中湯調和脾胃,龜鹿二仙膠填補下焦,避免單純補氣血或補腎導致的中焦壅滯或陰陽失衡。 動靜結合:補氣藥(黃芪、人參)與活血藥(當歸)配伍,補血而不滯血;溫陽藥(桂枝、鹿角)與滋陰藥(白芍、龜板)并用,溫而不燥、滋而不膩。 五、總結本方是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當歸建中湯與龜鹿二仙膠的合方,集溫中、補氣、養血、滋陰、溫陽于一體,核心在于通過溫補脾胃(后天之本)與補腎填精(先天之本),實現氣血陰陽的全面調和。臨床適用于慢性虛損性疾病,尤其適合脾胃虛弱基礎上兼見腎精不足的患者,如長期貧血、產后虛勞、早衰等。使用時需緊扣 “舌淡、脈弱、畏寒與虛熱并見” 的辨證要點,避免用于實熱或濕熱體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