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人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想法,那就是:休息,就是什么也不做,這樣才能讓自己得到放松。 可能是睡一覺、打個盹,又或者是看看劇、刷刷信息流,又或者是癱著不動。總之,就是讓自己「忙里偷閑」,把工作推到一邊,什么事都不干,慢慢恢復精力。 于是,許多人的生活模式可能是這樣的: 下班回到家,總會覺得:今天累了一天,晚上就好好休息吧。于是,心安理得地看劇、玩游戲、刷社交媒體……導致想做的事情被不斷拖延; 感覺每天也沒干多少事情,但總覺得特別疲憊,哪怕「休息」了也提不起精神,一直處于缺乏精力的狀態中; 明明制定了一系列計劃,但總是告訴自己,最近太忙了,實在沒時間,等閑下來了再開始吧; 覺得生活枯燥無味,找不到什么樂趣,每天都在做著重復的事情,對各種娛樂方式也漸漸開始失去熱情…… 如果你也經歷過上面這些階段,那么我想告訴你:其實,只需要調整一個思維方式,就能夠極大地緩解這些問題,讓精力得到補充。 什么思維方式呢?就是這么一句話: 真正能夠恢復精力的休息,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主動積極去做一些需要動腦或動手的事情。 我把它叫做「積極休息」。它足夠簡單,也沒有門檻,但卻能夠讓你從疲憊和無聊的狀態中掙脫出來。 ![]() 那么,為什么說它才是真正有效的休息方式呢? 傳統「什么也不做」的休息方式,只在身體疲憊的場合下適用。比如睡眠不足,或是消耗了太多體力,又或者肌肉酸痛,等等。 但大多數時候,當我們感到「疲憊」時,其實往往都不是身體疲憊,而是大腦感到了疲憊。 那么,大腦的這種疲憊,來自哪里呢? 可能來自這些地方:
…… 不難發現,這些導致大腦疲憊的源頭,總結起來,其實大致就是這么三類要素: 切換:你的注意力被迫不斷切換,包括前臺和后臺的切換,信息之間的切換,任務之間的切換…… 外界:你被迫從外界接收信息,滿足外界的期待和需求,做別人需要你去做的事情; 重復:你不得不長時間做一些高度相同的事情,導致大腦產生厭煩和疲勞,失去活力。 所以,要想獲得真正有效的休息,其實就是把這三種情況反過來做。 怎樣反過來呢?簡而言之就是,主動去做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必須滿足這三個要求: 專注:能夠專注地沉浸在其中,需要動腦思考,最好是進入心流狀態; 自驅:這件事情必須是你感興趣的,能夠讓你從中得到樂趣; 不同:它最好跟工作完全不同,這樣才能激活不同的腦區,讓大腦疲勞的腦區得到休息。 這就是積極休息的要義:主動地去做一些微小的、不同的事情,從中找到樂趣和成就感,從全神貫注的「行動」過程中,獲得能量和精力的補充。 ![]()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么這樣能夠消除疲勞呢?我已經很疲憊了,還要動腦行動,不會讓自己感到更加疲憊嗎? 不會的。原因有兩方面: 一方面,大腦的耗能是穩定的,一直保持在約占全身耗能的20%左右。哪怕你什么也不做,癱坐著放空,大腦依然在后臺不斷耗能。只不過這些能量沒有被有效利用起來,而變成了「內耗」而已。 當我們什么都不做時,實際上并沒有從心理上離開工作的場景 —— 未完成的任務和未解決的問題依然懸在我們心上。于是,大腦后臺非常容易反芻起跟工作相關的信息,從而讓我們依舊處于壓力和煩惱之中。 因此,越是讓自己「什么也不干」,越是容易想起各種各樣的雜念,越容易讓紛亂的思緒堆積在大腦后臺,反而更不利于休息。 反之,只有當我們積極地將注意力投入在另外的事情之中,才能將工作從記憶的緩存里清除出去,讓大腦得到真正的休息和恢復。 另一方面,當我們疲憊時,從生理的角度來說,其實可以看作什么呢?我們的多巴胺水平不足了。因此整體才會感到狀態低落、缺乏動力、無精打采…… 而多巴胺是不會自己產生的。當然,你可以吃點甜食,也可以刷刷手機,但這兩者都不是健康的做法,很容易拉高閾值。更健康的做法,是通過動手去做一件事情,并從中得到反饋,來促使多巴胺健康分泌。 尤其是投入在一件事情里的沉浸感,和做完一件事情的成就感,這兩者會使得多巴胺大量分泌,為你提供充足的動力和獎賞。 因此,只要你沒有超負荷,主動去做一些事情,不但不會讓自己更疲勞,反過來還能讓自己變得更精神,更有活力。 ![]() 那么,什么事情符合「積極休息」的理念,能夠讓我們得到休息呢? 這個就因人而異了,每個人的喜好和習慣都是不同的,但大體上,只要符合前文講的3個條件,并且不要太久、太困難(最好能控制在半小時左右),都能起到作用。 舉一些例子。 比如,你可以給自己定一個任務:在網上找別人的提問,選擇一個自己了解且感興趣的,整理一下,寫一個回答。不需要很長,幾百字就可以,能夠把思路講清楚就行。 寫得好,可以發出來,如果得到了別人的認可和感謝,就能帶來極其有效的反饋;如果覺得不夠好,也不要緊,這本身就是一個整理知識體系和鍛煉寫作能力的方式。既起到了休息的作用,又強化了大腦的思考能力,一舉兩得。 比如,看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書,讀上十幾頁,不要求急著把它讀完,而是跟作者一起「對話」、探討,去思考和提煉作者的脈絡和觀點,然后把它做成筆記。 比如,在平時沒事的時候積累一些感興趣的問題,然后等你需要休息時,把它們拿出來,隨意找到一個問題去進行主題學習,去查閱資料,動手嘗試,爭取把它解決掉。 比如,看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課程視頻,以知識點為單位,爭取把一個知識點弄懂弄透,然后試著用自己的話把它講出來,看看能不能講到讓沒有基礎的人也能聽懂。 比如,打開你的筆記本,找到平時記錄下來的點子、靈感和想法,隨意找一個感興趣的,進行發散思考和延伸,看看能否對它做進一步的完善補充,想辦法讓它落地生根。 又或者,繼續一個需要長期去耕耘的項目。比如,寫一部小說,畫一篇漫畫,做一個評測、攻略、教程……等等。每天花上一點時間,給它添磚加瓦,看它在自己的努力下一步步變得完善,逐漸長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像這樣,最好從你日常已有的、喜歡的事情入手,把它們切分成一個個小的、可行的步驟,安排到休息的時候去做,作為一個個「甜點」,為你快速補充能量。 ![]() 再分享一些簡單的事情,這些你都可以考慮去嘗試: 養幾盆植物,休息的時候澆澆水,除除蟲,修剪枝葉; 維護一張「成就記錄」,記錄下自己生活和工作中做得好的小事; 讀幾篇關于旅行和美食的文章,最好是圖文并茂的那種,讓自己充分沉浸在想象中; 做一做簡單的手工。比如,制作模型,沖泡咖啡,折紙,等等; 給自己看過的小說、電影、電視劇打分,寫短評; 寫一些簡單的故事,把身邊的人和經歷的事情描繪進去; 寫一些令你感到快樂和好笑的段子、事情,等等。 以及,你也可以去做一些更輕度的、能夠帶來舒適感和放松感的事情。 比如: 主動回憶美好的經歷。比如:打開相冊,翻出一張照片,問問自己:這張照片是在什么場景下拍攝的?你還能不能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感受到當時的畫面、聲音、氣味和心情? 做一個「心理旅行」,想象自己未來可能會過著什么樣的生活,認識什么樣的人,做些什么樣的事情,把自己代入進去。 加入幾個志同道合的社群,休息的時候在里面發發言、聊聊天,分享一些好玩有趣的東西,開啟一些天南地北的討論。 又或者,看一部紀錄片,不要倍速,不要拉進度條,試著讓自己沉浸進去,隨著鏡頭去觀察,思考,讓注意力從你身上轉移開來,轉移到鏡頭之下的世界里,去投入地感受和品味。 只要是能夠讓注意力變得飽和,讓大腦充分調動起來,讓自己變得「心無旁騖」的事情,都能夠起到作用。 ![]() 不少人可能會問:可是,這些事情可能是「沒用的」,它們并不能帶來什么切實的收獲和利益,也不能幫助你自我提升,真的要花時間去做嗎? 其實,只要它能夠為你帶來快樂,讓你從疲勞中恢復過來,這本身就已經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收獲了。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過一個概念「心靈花園」,兩者其實是相似的。都是為自己打造一處屬于自己的小天地,一種療愈和恢復能量的方式。 對抗壓力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就是找到能夠源源不斷為你帶來快樂和幸福感的一個活動,從中得到樂趣,用這種正向的力量,去沖淡負向的壓力。 同樣,對抗疲憊也是一樣的。讓你從疲憊中擺脫出來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一件你愿意長期不斷投入進去的小事,讓自己從行動中感受到樂趣,讓它源源不斷地為自己提供動力和能量。 無論你在工作和生活中遭受到什么挫折,面臨什么難題,你都會知道:在你的生命中,還有一個小小的領域,是屬于你自己的。你總是能夠從中得到反饋和力量,支撐著自己去面對和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 它會成為你的「防火墻」,保持著你對生活的控制感和自主性。 一個人最幸福的狀態是什么?是無拘無束,投入在自己喜歡的事情里面,不問結果、不求回報,全身心沉浸進去的時候。 動腦、動手去投入自己喜歡的事情,為自己的每一個進步和小小的成績高興,為自己又打開了一片「迷霧」而雀躍,為自己又提升了一個臺階而興奮…… 這種純粹的、干凈的喜悅,就是我們生命中,最真切的幸福感。 在我們童年的時候,這種喜悅和幸福很容易獲得。一件非常簡單的小事,也能讓我們樂上一天;一個新鮮而有趣的玩具,就能讓我們充滿期待。但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我們卻逐漸遺失這種能力了。 所以,請去抓住它,尋回它,保護它,不要讓它丟失。 ![]()
你好,我是李睿秋Lachel |
|
來自: 新用戶2417Jhh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