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喬冠華與章含之)
喬宗淮、喬松都兄妹倆,是著名外交家喬冠華與結發妻子龔澎所生的兒女。
喬宗淮1944年7月出生,妹妹喬松都1953年出生。喬宗淮的妻子名叫彭燕燕,她的父親是江西省宣傳部原部長彭加侖。
1973年,喬冠華與章含之再婚時,他的兒子喬宗淮、女兒喬松都竟無家可歸,當年轟動一時。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喬宗淮、喬松都兄妹,為何與繼母章含之關系緊張?

(喬松都)
“細品名人”撰寫此文前,認真閱讀了喬松都撰寫的傳記《喬冠華和龔澎:我的父親母親》一書,及喬宗淮的妻弟查理彭(原名彭長征)寫的長篇回憶文章《“喬章戀”的另一種聲音 》(查理彭的妻子是吳祖光與新鳳霞的女兒吳霜)。
該文細節真實,每個情節都有出處,全文客觀公正,不褒不貶,只為還原事實的真相……
01
喬松都在傳記《喬冠華和龔澎:我的父親母親》一書中,對父母的出身、革命歷程,及婚戀有著詳細的介紹。
喬冠華1913年3月28日出生于江蘇鹽城,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當年他只有16歲,是這一屆清華學子中年齡最小的。

(年輕時的喬冠華)
1933年,喬冠華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留學,攻讀哲學專業。1935年,喬冠華又赴德國圖賓根大學留學。一年后,喬冠華取得了哲學博士學位。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喬冠華乘坐法國游輪“霞飛號”回到香港,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兩年后在廖承志的介紹下,喬冠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在香港的中國通訊社任社長。喬冠華利用手中的筆,揭露日寇的暴行,號召國人全面抗戰。
1941年香港淪陷,喬冠華在東江游擊隊的護送下來到大后方重慶,在《新華日報》工作。

(《新華日報》總館舊址,又名《新華日報》總館重慶舊址,位于渝中區化龍橋虎頭巖村86號)
在重慶,喬冠華遇見了女革命者龔澎。龔澎原名龔維航,1914年10月出生于日本橫濱,比喬冠華小1歲。
龔澎的父親龔鎮洲是一位堅定的革命者,追隨孫中山回國參加過辛亥革命和反袁護國運動。
1933年,龔澎考入燕京大學歷史系,她參加進步學生組織,擔任學生領袖。
大學期間,龔澎將斯諾撰寫的《紅星照耀中國》的部分章節翻譯成中文,被學生廣泛閱讀。

(年輕時的龔澎)
1938年,龔澎奔赴延安參加革命,她正式將名字改為龔澎。
1940年,龔澎擔任周恩來的外事秘書,負責國際統一戰線和外國記者的聯絡工作。
1942年12月,喬冠華去周恩來的辦公室匯報工作,與龔澎相識。龔澎看過喬冠華撰寫的多篇國際評論,很欣賞他的才華。
而且喬冠華身材挺拔,長相帥氣,是一位儒雅的才子。毛澤東曾稱贊喬冠華的文章頂得上兩個師。因此,龔澎對喬冠華倍加欣賞,而喬冠華也傾慕典雅端莊、才華橫溢的龔澎。

(喬冠華與龔澎)
幾次相處下來,喬冠華與龔澎相愛了。1943年,兩人在重慶結婚了。
1944年7月,喬冠華夫婦的兒子喬宗淮在重慶降生。1953年,他們在北京生下了女兒喬松都。
02
建國初期,喬冠華進入外交部工作,后升任外交部部長助理。龔澎擔任外交部情報司司長,是新中國外交部第一位女司長。1963年,龔澎升任外交部部長助理。

(龔澎參加開國大典)
喬冠華和龔澎工作忙,經常出國,喬宗淮和妹妹是跟著家中保姆梅阿姨長大的。
據喬松都在傳記中回憶:父母非常恩愛,在家里互稱“達令”。他們生活十分節儉,母親的花旗袍、高跟鞋、小胸針只有參加活動時才使用,平時在家她只穿普通家居服。
據喬松都介紹,母親的性格比父親剛強,父親有什么事都與母親商量,母親是父親的主心骨。

(喬冠華夫婦與一雙兒女)
喬宗淮比妹妹大9歲,父母不在家時他協助梅阿姨照顧妹妹,兄妹倆感情很深。喬宗淮天資聰穎,高中畢業后考入清華大學工程力學與數學系。
1966年特殊年代來臨,喬冠華被打成走資派,遭受沖擊。龔澎受丈夫的牽連也遭到迫害,周總理巧妙地保護她。
一次開會時,周總理對坐在后面的龔澎說:你坐到前面來,你怎么可能是三反分子呢?在周總理的保護下,龔澎沒再受到迫害。
1970年,喬宗淮與彭燕燕結婚了。彭燕燕也出身高干家庭,父親彭加侖是江西省宣傳部部長。彭燕燕的妹妹嫁給了副政委陳正湘的兒子。

(喬冠華與女兒喬松都)
婚后,喬宗淮夫婦與父母住在一起。受父親的牽連,婚后不久,喬宗淮被下放到東北國防工業辦公室的一個農場勞動。他的妻子彭燕燕被下放到張家口農村勞動。
后來,喬宗淮結束在東北的勞動回到北京,要被重新分配工作。相關部門準備將他分到湖北去,喬宗淮想留在北京。喬冠華在外交部受到批判,幫不了兒子。
喬宗淮的岳母鄒德秀發動全家,爭取將姑爺留在北京。鄒德秀找到丈夫的一位老戰友,在他的幫助下,國防工辦同意接收喬宗淮,但要寄去一份簡歷。
當時喬宗淮的妻弟查理彭只有13歲,他騎著自行車冒雨趕到外交部宿舍,找到喬冠華和龔澎。

(查理彭與妻子吳霜)
據查理彭在文章里回憶,當時喬冠華消瘦憔悴,但一臉慈愛。龔澎阿姨優雅文靜,兩人都抽煙。
查理彭的衣服都淋濕了,他拿到了姐夫的簡歷就送到國防工辦去了。結果喬宗淮順利地留在北京。
03
1970年9月,龔澎突發腦溢血住進了醫院。喬冠華去醫院看望妻子,每次都淚流滿面。
喬宗淮和妹妹被允許去醫院探望母親,龔澎臨終前叮囑兒子:你爸爸有才華,但有些單純,你以后要多幫助他。喬宗淮將母親的話牢記在心。

(喬冠華與龔澎)

龔澎 (1914年10月至1970年9月)
不久龔澎不幸病逝,享年56歲。母親走后喬宗淮與妹妹、父親都很悲痛,暗夜里他們經常聽見父親哭。
1973年,喬冠華告訴兒女,他準備再成個家,一個人感情上很孤獨。喬宗淮和妹妹不反對父親再婚,但當父親說準備與章含之再婚時,喬宗淮和妹妹都表示反對,主要原因有兩條:
一是章含之只比喬宗淮大9歲,喬宗淮兄妹覺得父親與章含之年齡相差太大,彼此不合適。
二是母親臨終前曾叮囑喬宗淮,說父親比較單純,喬宗淮希望父親能找一個政治上比較成熟的異性幫助他。

(年輕時的章含之蕩舟頤和園的昆明湖)
兩代人陷入拉鋸,誰都不肯讓步。一邊是兒女,一邊是自己所愛的章含之,喬冠華夾在中間兩頭為難。
但最終愛情戰勝了親情,喬冠華執意要與章含之再婚。由于兒女的堅決反對,喬冠華還未與章含之組建家庭,喬宗淮兄妹就與章含之結下了矛盾。
1973年11月,喬冠華準備與章含之再婚,要求一雙兒女搬出去住,房子讓給他和章含之做婚房。
那時單位沒有給喬宗淮分房子,彭燕燕又懷孕了,夫婦倆不知去哪里落腳。

(喬松都)
喬松都在北京解放軍262醫院上班,單位也沒有給她分房子。兄妹倆問父親:我們搬到哪里去住呀?喬冠華回答:我小時候很早就獨立了,你們現在都成年了,應該自己去闖世界。
喬宗淮和妹妹沒有地方可去,住在家里不愿搬走。
不久,喬宗淮和妹妹下班回家,發現門鎖被換了,他們都進不了門。幸虧梅阿姨買菜回來,喬宗淮兄妹才進了家門。
看來父親為了章含之,要將自己趕出去!喬宗淮和妹妹都很傷心。
04

(喬宗淮)
父親冷漠到這種地步,喬宗淮和妹妹只得搬走,兄妹倆無家可歸。喬松都準備搬到單位的集體宿舍去。
喬宗淮夫婦沒地方可去,況且彭燕燕懷孕了。見丈夫黯然神傷,彭燕燕說:要不我們回娘家住吧。
彭燕燕的娘家房子也不寬敞,位于北海后門一個小四合院里。喬宗淮的岳父早已去世,岳母還在上班,經濟也不寬裕。

(喬冠華)
盡管如此,岳母同意女兒女婿搬回家住,喬宗淮感動得落淚了。
一個星期后,喬宗淮兄妹沒有通知父親,喬宗淮的朋友王蘇民開了一輛卡車,幫兄妹倆搬家。
喬宗淮和妹妹搬走了自己的私人物品,喬宗淮還賭氣拿走了父親30多張唱片。
當時喬冠華與章含之還沒有結婚,兒女偷偷搬東西,在外交部影響很不好。有人議論喬冠華為了小妻子,連兒女都不要了。

(章含之)
喬宗淮兄妹搬家第二天,章含之就打電話報警,說喬部長家被盜,所有東西被洗劫一空,這是一起嚴重的政治事件,要求公安部立即拘捕喬宗淮。
喬宗淮的岳母非常生氣,拍著桌子說:她敢,公安部不是喬家開的!喬宗淮沒有被警方抓走,但妹妹喬松都卻遭受重大的傷害。
醫院準備改變計劃,喬松都難過地哭了。幸虧在嫂子的親戚陳正湘的幫助下,喬松都才得以去天津醫學院深造。

(喬冠華與章含之)
1973年11月,60歲的喬冠華與38歲的章含之再婚了。
章含之在外面宣揚,說喬宗淮拿走了父親幾百張唱片,后來還將此事寫進了自傳里,并說喬的子女搬走了家里的一切。
喬松都在傳記中對此進行反駁,稱這是不實之詞,自己和哥哥拿的都是自己的物品,哥哥只拿走了30多張唱片,那也是媽媽生前留下的。
05
喬宗淮和妻子一直在岳母家住了7年,他們的兒子喬小澎也是在岳母家出生長大的。

(喬松都)
喬冠華與章含之再婚后,與兒女關系疏淡,喬宗淮和妹妹整整3年沒有與父親見面。
喬松都在傳記里寫道:我和哥哥一度被迫遠離父親,有3年時間沒有見過面。當時我們被一種看不見的力量隔絕了。1976年,我和哥哥才與父親有了正常往來。而與繼母章含之,喬宗淮和妹妹很少與她有交流。
據查理彭在文章里回憶,1979年夏天,喬冠華在醫院接受了肺癌手術,他回家休養后,查理彭和哥哥去探望。

(喬冠華)
談到喬冠華的女兒喬松都時,查理彭的哥哥多了一句嘴,說喬冠華再婚導致子女分離。喬松都在醫院接受淋巴組織切除時,喬冠華沒有去醫院看過女兒。
章含之不愛聽這些話,與查理彭的哥哥當場發生爭執。查理彭的哥哥很直爽:如果沒有你,松都會有父愛。這話更讓章含之不受聽,兩人的爭執迅速升級,查理彭趕緊拉著哥哥走了。
1982年,喬冠華癌癥復發,再度接受手術。病情的折磨下,他變得很脆弱。兒女去看望他時,他流淚了,后悔當年不該偷偷換鎖,將兒女趕出家門。
喬宗淮和妹妹也哭了:爸爸,你別難過,我們不怪你。

喬冠華(1913年3月28日—1983年9月22日)

1983年9月22日,喬冠華在北京病逝,享年70歲。喬冠華并不像社會上傳言那樣死無葬身之地。因種種原因,他葬在蘇州東山的太湖之畔,喬冠華的原配妻子葬在北京的八寶山。喬宗淮每年去蘇州給父親掃墓。
2001年,喬宗淮擔任外交部副部長,為我國外交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2009年,蘇州吳中區東山華僑公墓為喬冠華重新樹立了一塊墓碑,上面寫道:喬冠華、龔澎之墓——天生麗質雙飛燕,千里姻緣革命牽。

章含之(1935年7月14日—2008年1月26日)
而章含之于2008年1月26日也在北京病逝,享年73歲。喬冠華和章含之雖然都已離世多年,但他們與兒女的恩恩怨怨還在被世人議論評說,讓人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