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色彩與視覺感受,是個復雜的審美過程。但好在我們中國人骨子里,就有這個高級審美基因。 把天青燒鑄在瓷器上,人和物都在等待不期而遇的最佳時機。把赭色抹在額頭、嘴唇上,是古代女性秘而不宣的故事密碼。用礦物提取各色顏料繪于宣紙上,終于讓北宋少年完成了心中的千里江山圖。偉大的詩人甚至發現了色彩的流動暈染感,用一句“曉看紅濕處”,寫盡了滿城花開的妖嬈欲滴。 ![]() 以色見人,更以人喻色。打開紀錄片《尋色中國》,每個觀眾都會驚訝——色彩還能這么拍?中國紅的紅,青花瓷的青,流光溢彩的翠,五色不再令人目盲,反而極大地延展了視力極限。在盡態極妍的視覺體驗中,我們不僅被喚醒了沉淀許久的集體記憶,更能夠穿越華夏文明的長河,在傳統與現代的交相輝映中重拾關于色彩的人文秘境。 這里有肉眼分辨上千種細微色澤的匠人,也有調和天時地利的燒窯大師。有一雙巧手剪盡世間歡喜的e人大叔,也有用顏色與神明溝通的黎族婆婆。每個貌不驚人的“角色”,背后都可能是傳承千年的色彩代言人。看罷幾期,硬糖君也恨不得在身邊尋找隱藏高手。沒準兒,鄰家大爺手里也掌握著非遺色彩秘訣哩! ![]() 如果說雨后春筍般的美食紀錄片,填飽了中國人的腸胃。那么《尋色中國》的翩然而至,就滋養了中國人的眼睛。啥莫蘭迪不莫蘭迪、美拉德不美拉德的,搞懂老祖宗的智慧,我們就是色彩大師。 色是主語,色有故事 ![]() 《尋色中國》是中國首檔中國傳統色彩人文紀錄片,由騰訊視頻出品、陳曉卿團隊打造、稻來傳媒制作。它以色彩為切入點,串聯傳統文化與高雅審美之間的深度對話,引領觀眾開啟一場跨越千年的色彩探尋之旅。 色彩和詩歌一樣,是無法準確翻譯的。有網友發出日落時分江邊的照片,讓不少人延遲get到了“半江瑟瑟半江紅”。古人誠不我欺,錯以為美景是寫意,原來是寫實。 ![]() 《尋色中國》帶來的美學震撼亦如是。當鏡頭從宏觀轉入微觀,色彩的外在與內里都讓人由衷贊嘆。在這場色彩美學之旅中,觀眾將被安利各色傳統技藝,領略“中國色譜”的獨特魅力。《尋色中國》堪稱了解中國色彩體系的入門必看,也是提升色彩品味的進階指南。 六集《尋色中國》,六種色彩秘境。赤橙黃綠青藍紫,各有各的使命和故事。《尋色中國》賦予了色彩更多的人文關懷,讓它們從被觀看的“客體”,變成了有個性有生命有表達欲望的“主體”。當每一種顏色以巨大的字號充盈屏幕,炫酷的特效和趣味歷史,讓人好像在聽它們的自我介紹。 ![]() 紅色在“花花鄉野”里是一種生命直覺,剪紙的紅是熱情洋溢的紅。在“煌煌國色”里則是色彩的傳統,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精氣神。 青色,既可以出現在“神顏莫測”的佛頭上,也可以綻放在“我見青山”的瓷瓶上。更有意思的是,就連我們自以為熟悉的青花之青,也打破了刻板印象。《尋色中國》告訴我們,青花不是簡單的藍和白,而是青影的釉定格下的自由鮮活的藍。 黑色不爭不搶,卻可以約束螺鈿的絢爛多彩,讓它們有規則地在一方天地流轉;黑中透紅的漆器,則是中國人對基礎色的高級審美;白色不夠熱烈,卻被福建德化人用來塑造神像,承載人們對神性和人性的認知理解;當然還有極不尋常的北魏藍,記錄下一個時代的盛衰和審美意識。通常色彩的疊加會讓顏色變臟,但琉璃卻是疊加越多顏色越純粹,有種“擰著來”的反差帥。 ![]() 跟隨《尋色中國》的鏡頭,我們一會是化學家,一會是植物學家,還有可能兼職民俗學家。節目的可貴之處,不僅是呈現顏色,而是打破砂鍋問到底地去溯源,探尋每一種顏色從何處來、往何處去。 赭是人類最早挖掘的顏色,幾萬年前的古巖畫就能看到。鐵元素則是瓷器秘變的內核,不同溫度會有不同的呈現。點翠頭冠與螺鈿的成色多變,均依賴光的加入。而我們古來追求的朦朧美,在服飾上利用了“羅”的絲線空隙造成散射。 色中窺人,人有何求 ![]() 色彩對于中國人的終極意義到底是什么,《尋色中國》的答案是開放的。我們通過色彩以有限的認知描繪無限的世界,既在無常里安駐自身,也在變化中探尋靈魂。以色窺人,色彩的背后其實是人文主義的底色和內核。以人喻色,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物我兩忘”,是中式哲學的辯證。 6集蘊藏24組人物故事,短小精悍卻又把形象刻畫得鮮活無比,有馮驥才寫《俗世奇人》短篇集的意思。硬糖君尋思,《尋色中國》里的色彩大師們,不就是傳奇的“泥人張”、“彈弓楊”、“刷子李”嘛。只不過,在平實的生活背景里他們又是普通人,輕易不顯山露水。 ![]() “煌煌國色”講的是傳統與現代碰撞下,人在時代浪潮中的選擇。孤獨的寫字佬華戈,瓷器材料的堅守者孫志卿,看似落后于時代卻在精神世界中完成超越。 “神顏莫測”,用人對神的揣摩書寫著現實寓言。不同地理位置的人選擇什么色彩描繪神靈,投射的都是自身意志。許成全會遠觀作品來調整捏瓷細節,并且永遠堅信下一尊佛像可能會更好。 “她的色號”用女性的色彩偏好書寫了被忽略的歷史。一種叫安達的面霜,帶有大地色系的生命力,曾在唐代煊赫一時。紅花則跨越地理,開在了東亞女性的嫁衣、胭脂、石榴裙上,見證每個重要時刻。在傳統史書里秘而不宣的女性故事,卻通過色彩的傳承留下了可以求索的脈絡。 ![]() “我見青山”,用色彩解構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是等待煙雨的天青、是穿過歷史隧道超越年齡的粉色,更是用二級反轉包藏乾坤的墨色。 “花花鄉野”證明勞動者對色彩有一種生命直覺。汪勇人用一把剪刀,剪出陜北人難以開口的心愿。哈薩克人用撞色毛氈抵御冬季的枯燥和嚴寒,潮汕人則在桐油燈籠上寄托故土的思念。 “奇色何尋”展現了詭奇華麗的色彩背后,人們永不停止的好奇心。張立健想要燒出一種博物館看到的奇特顏色,年畫坊老爹則有關于紫色的不傳秘方。 《尋色中國》的人物塑造設置雙重線索,一條是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展現他們傳承經典勇于創新的思想與行動;另一條則是色彩演繹的精彩故事,通過色彩在不同場景、人物間的流轉,訴說文化的傳承和變遷。人物和色彩,分別在個體和宏大敘事上發力,以五色斑斕啟發觀眾的人文思考。 同一種顏色,因為場景和使用人群的不同,會具有迥異的文化意義。就像原產亞洲的靛,在16世紀占領了歐洲的染織業,并在19世紀中期的舊金山出現靛染工作裝,隨后成為牛仔褲的前身。由煙灰轉來的墨,將黑納入文明的秩序,搭建漢字基礎與繪畫審美。 ![]() 不只是色彩的展示、人物的故事,《尋色中國》塑造的是人與色彩深度交互下的情感維度。每一次色彩選擇的背后,都蘊藏著傳統審美、民俗意象、生活旨趣等豐富文化密碼。 回溯傳統,紀錄來處 ![]() 今天中國人對色彩之美的創造與認知,不僅依賴我們的瞳孔,也因循著傳統中對生命本真的追問。一些過去搞不清原因的色彩偏好,看了《尋色中國》基本能有答案。 原來不是我們突發奇想,只是延續了祖祖輩輩的文化基因。赭是大地色,所以美拉德色系才給人莫名的安全感;紫色是人類肉眼視覺的極限,所以讓人為之沉醉癡迷。難怪電視劇里的妃子,經常因為皇帝給了別人一件東西就嫉妒,原來爭奪的不是老頭而是藝術。第三集的點翠頭冠美到無法形容,我要是搶不到真會急眼。 ![]() “色彩+人文”的創作導向,讓《尋色中國》挖掘了色彩符號背后豐富的文化內涵,因而能夠帶給用戶深度的人文思考。應該說,深入淺出卻又能在縱向歷史和橫向地理上貫通的敘事手法,對整個人文紀錄片的創新也具有借鑒意義。 在制作層面,也能看出《尋色中國》的匠心和創新。為了色彩的最佳呈現,節目在拍攝時對高光都做了針對性處理,根據配色去控制冷暖光源的比例,保證原始色調的一致性和美感;陳曉卿的配音解說,則讓觀眾有了和老友交談般的親切感。作為導演,陳曉卿本身是自覺對色彩敏感的,可在探索中他卻一次次打破自我認知,也帶領觀眾走出了對色彩的誤解和刻板印象。 ![]() 事實上,除了取之不竭的中國美食,中國色彩、中國建筑、中國工藝都還有豐富多維的創作題材。關鍵在于創作者如何找到傳統與現代共鳴的公約數:既不為了破圈而故意嘩眾,也不為了格調而刻意深沉,真實展現傳統之美及其留給現代人的遺產和思考。 應該說,《尋色中國》的成功證明了沒有小眾題材只有小眾思維。相比美食,美色初看受眾面相對狹窄。但《尋色中國》通過導演視角的引入、敘事手段的創新、拍攝手法的豐富,巧妙地解決了難題。當節目為色彩融入化學、植物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多層面內容,色彩就完成了大眾化。絢爛的色彩史,也是偉大的生活史。 聚焦女性色彩歷史的第二集,用“她的色號”視角切入就讓觀眾感到十分親切。關注中式精神世界的第四集,則打破刻板印象,以粉色在歷史上被男性追捧,展現色彩的性別轉移路線。 第六集講到銅綠時,更是撥云見日將我們對腐蝕銹色的奇特喜好,歸納為古老文明的對鏡自觀。一個文明會什么會喜歡朽敗之美,難道是“知不可乎驟得”,才有了略帶悲劇意識的“托遺響于悲風”? ![]() 人文紀錄片的核心還是“人”,人的喜好、人的選擇、人的寄托都是常拍常新的話題。近年來新文化史學成為國際性潮流,即將社會和文化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研究。歷史不光是大人物的成王敗寇,更是普通人的生活日用。每一個日用而不覺之物,都可能埋藏著歷史的心事、影響著當下的選擇。在這個意義上,“尋色”模式的經驗可以被紀錄片之外的更多文娛內容所借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