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節(jié),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除紀念屈原外,亦有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古越“龍圖騰”之說,但歷史記載和廣為流傳的是紀念屈原。 屈原,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他忠事于楚懷王,主張對內(nèi)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聯(lián)齊抗秦,卻屢遭貴族排擠誹謗。后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于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而死。 楚國百姓哀傷不已,紛紛用楝樹葉包米,外纏彩絲投于江中,意在喂飽水中魚獸之類,保全屈原之軀。后發(fā)展成為粽子,紀念屈原的端午節(jié)也延續(xù)至今。 端午節(jié),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習慣和慶祝活動,但宗旨都離不開吃粽子。在我們這里就以吃粽子為主調(diào)。在生活水平比現(xiàn)在低的年代,也是每年端午節(jié)包粽子。 粽子雖然好吃,可是個費功夫的活兒。那個時代設備沒有現(xiàn)在先進,米里含有小細沙子,要一遍一遍地淘洗,然后用水浸泡著。 粽葉有兩種——蘆葦葉和菠蘿葉,也要放在大盆或者水缸里浸泡著,然后一遍遍搓洗,一遍遍地換水。 到五月初四下午,母親就坐在米盆和粽葉盆跟前包粽子。撈一把糯米放在粽葉上,包好, 再用蒲繩纏好。蘆葦葉包三角形的,菠蘿葉包長方形的。裝滿盆、裝滿桶,再全部裝到鍋里,粽子上面放上雞蛋,然后用木柴煮。 鍋底下火焰旺盛,鍋里面“咕嚕咕嚕”地翻騰著,撩撥著我們胃里的饞蟲。 熱氣象一簇簇白云,裹著粽子的香味從鍋里飄出來,在空氣中匯集,穿越時空,飄向遠方,去祭奠愛國詩人。 初五早上,掀開鍋,粽子還溫熱。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時代,不興贈送,一家人圍在桌前,剝開粽葉,粘粘的粽子蘸著紅糖吃起來。 粘了手,粘了嘴唇,也把一家人的溫馨、親情粘在了一起。 隨著時代的進步,物質(zhì)水平和精神生活也提升了。漸漸的,端午節(jié)包粽子已不再僅僅是飽口福了,時間也不再局限在初四下午了。甚至進入農(nóng)歷四月,就陸續(xù)開始包粽子了。 父母包粽子,送給在外打拼的兒女,親戚、朋友、同事之間都提著一包包的粽子,傳遞著親情、友情等各種情誼。 二千三百年過去了,汨羅江水依舊流淌,淘盡了所有,而愛國詩人的忠魂依存。 端午節(jié)懷念亡靈的同時,人間情誼也融在了粽子中,越纏越緊,久久長遠…… ![]() 作者簡介:張梅,五蓮縣街頭鎮(zhèn)人,1962年出生。愛好寫作和書法。剛畢業(yè)時,曾在《人民日報》和《鐵道工程報》上發(fā)表過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