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末上映的香港電影——《破·地獄》,又一次掀開了死亡的話題。 電影圍繞港粵地區“破地獄”這一習俗展開, 把葬禮儀式搬上熒幕,讓觀眾重新認識死亡這件事。 狂攬2.1億元票房,豆瓣9萬人評分,高達8.5。 ![]() 「破」指開啟九幽地獄之門,讓亡者擺脫苦難,重獲光明,進入來生。 「破」讓死者體面離開,更讓生者釋懷。 「破」的不僅是死人的地獄,更是活人心中的執念。 影片借這一道教儀式,講述生死觀,致敬殯葬行業從事者。 ![]() 電影播出后,令不少人開始更深入地關注喪葬文化。 不同于傳統習俗中繁雜的形式,新型喪葬文化注重簡辦、節約、生態、尊重科學。 新型喪葬文化的出現,讓不少現代人開始構想—— 死后,我能以什么樣的形式被懷念? ![]() ![]() ![]() ![]() ![]() ![]() ![]() ![]() ![]() ![]() ![]() ![]() ![]() ![]() ![]() ![]() ![]() ![]() “奇葩”葬禮 新型生態葬 來自西雅圖的Recompose,其作為全球首家生態葬殯儀館,早有耳聞。 在綠植環繞的告別廳里,親人圍繞著正中央的遺體做告別, 遺體上擺滿了木屑,紫花苜蓿和稻草。 儀式結束后,遺體將進入白色不銹鋼容器,通過微生物分解技術轉化為土壤肥料,回歸自然。 ![]() 這一葬禮形式誕生后,很快被不少人接受。 花7000刀,就能把家屬的遺體轉化為土壤肥料。 有人選擇將“土壤”用于種植,造一片小森林,將這里當成親人的紀念地。 也有人選擇將“土壤”捐給生態修復項目,例如被破壞的山林。 自然界的生命受土的滋養而來,當逝者零落化為泥土,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滋養新生命的方式呢? ![]() 生態葬創始人Katrina關注到城市殯葬資源緊缺,受農業堆肥啟發而發展了生態葬技術。 據統計,美國每年火葬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當于燃燒80萬桶石油。 而每一人選擇生態葬,就能減少約1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毫無疑問,生態葬是一種可持續殯葬形式,不占用太多土地,且有助于生態修復。 同樣對環境友好的葬禮,還是有品牌Coeio推出的蘑菇葬禮。 很容易理解,就是讓蘑菇孢子附著在遺體表面,并吸收遺體的養分長大,直至覆蓋整具遺體。 ![]() ![]() 葬禮公司為遺體準備了特殊的衣服,衣服上附著蘑菇孢子和微生物, 微生物助于分解、中和遺體內對自然有害的物質,并將遺體分解后的營養物質轉移到蘑菇上。 換個角度思考,人類的軀體不復存在,蘑菇變成了生命延續下來的新形式。 ![]() 改葬禮形式推出后,美國演員Luke Perry成了早期嘗試的一員。 他的女兒在父親去世后,按父親的遺愿,采用了蘑菇葬禮。 這一形式既環保,又有趣,看蘑菇漸漸長大,有一種新生命“重生”的力量。 ![]() 氣球葬禮 2011年,日本就出現了首例“氣球葬禮”。 遺體火化后,將骨灰填充到特制的氣球中,用氦氣填充氣球,直至直徑達到2米。 伴隨氣球升空,骨灰也被送至蔚藍的天空。 ![]() ![]() 放飛約三個小時后,氣球騰空至50公里的高度, 在壓強的作用下氣球爆炸,骨灰也隨之散落在空中。 由于氣球采用了可降解材料,骨灰的主要成分為磷酸鈣,因此并不會對環境產生污染。 這一葬禮形式技術難度低,價格也便宜,一次只需要24萬日元(約1.2萬人民幣)。 因此,業務一經推出,就有超400人預約。 這些客戶中,不乏旅行愛好者,飛行員。對他們來說,死后仍有機會自由地騰空,實在是浪漫又有意義。 ![]() 煙花葬禮 最早提出這個想法的人是——美國著名作家亨特·S·湯普森 (Hunter S. Thompson) 。 早在1978年他就提出,希望自己去世后骨灰用一個大炮射向天空。 如此抓馬的想法,在他2005年去世后,被家人實現了。 那天,在15層樓高的湯普森紀念碑上,他的骨灰被裝入大炮,和34個彩色的煙花一起射向天空,化作漫天煙火。 從那以后,越來越多人選擇用煙花葬禮,來為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程絢麗謝幕。 52歲的萊斯利用煙花葬禮告別去世的丈夫,因為丈夫生前是個太空迷,曾夢想成為宇航員。 ![]() 55歲的安妮特去世后,她的丈夫選擇用煙花葬禮送別她,并且和岳父一起觀看了這場煙火秀。 ![]() 如今,煙花葬禮已經形成專業的服務一條龍,并被納入合法的葬禮形式。 家屬可以自定義煙火顏色、時長、形式、背景音樂等, 在一聲聲“咻——磅”中,與愛人親人道別,看屬于他們的一部分張揚地騰空,又熱鬧地墜落,多么有生命力的告別。 ![]() 鉆石葬禮 相比于短暫的絢爛,鉆石葬禮存在的時間更為長久,也更易儲存。 其原理是提取骨灰中的碳元素,在高溫高壓環境下將其加工成合成鉆石。 親屬可以將其放置在家中,也可以隨身攜帶。 ![]() ![]() 日本知名漫畫家MitsuPongPong在父親去世時,得知瑞士推出了該服務, 于是她很快聯系對方,將父親的400個骨灰寄往瑞士, 前后耗時半年左右,做成了0.3克拉的紀念鉆石,花費約8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2萬元)。 ![]() 紀念鉆石在硬度、光澤上與天然鉆石無異,并且由于骨灰中的硼元素,而散發出淡淡的藍光。 有人說,這縷藍光就像逝者留在這個世界最后的美好。 ![]() ![]() 浙江遂昌縣殯儀館 出自建筑師王灝之手的“生命的劇場”,是中國殯儀館的突破性設計項目。 占地幾十萬平方米,容納一萬多個墓穴。 包括庭院、靈堂、休息廳、告別廳、火化車間等多個部分,結構呈漣漪狀層層遞進, 由此組成一個宏大的穹頂狀“部落”,展開生存與死亡的復雜敘事。 ![]() ![]() 在這里,無論是逝者、親屬,還是工作人員,都被認真對待。 寬敞的靈堂和告別廳,留夠空間為逝者組織一場鄭重的道別。 ![]() ![]() 庭院則留給生者,人們可以在里面散步和思考,調節心情。 當人們無法疏解死亡帶來的痛苦時,看到周圍綠植生機勃勃的景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被療愈。 ![]() 除此之外,遂昌殯儀館最大的設計突破點在于他告別了傳統殯儀館單一的沉重氛圍, 與農村和公園景觀結合下的殯儀館,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觀賞性。 這也是建筑師特意而為之,讓葬禮不再成為流水線式的工作,而是以更當代的模樣,體面地、認真地進行。 ![]() 波蘭拉多姆公墓 老齡化加速的當下,不少國家地區采用更密集的墓園,來盡可能地多的容納骨灰龕。 位于波蘭拉多姆的公墓,一改傳統形式,采用開放式綜合墓園。 ![]() 在鋼筋水泥上包裹色彩柔和的外殼,墻面采用當地的長方形砂巖塊, 形成獨具本土風貌的墓園。 ![]() 一面面由骨灰龕組成的墻體,自動劃分了墓園的動線。 灌木類綠植以及蘇格蘭松樹從附近森林中遷移過來,構成了墓園的主要綠化,為墓園注入生機。 還設置了長椅,燈光,黃銅擺件等設施,豐富整個墓園的景致。 人們來探訪親屬時,仿佛在庭院散步一般,安靜又閑適。 ![]() 這樣的墓園存在,提醒我們墓園的設計相比于形式,更重要的內涵—— 包括對逝者的尊重,以及對生者的寬慰。 讓人們來到此地探訪時,感受到城市基礎設施對死亡這一話題展現出的人情味。、 ![]() ![]() ![]() 瑞典林地公墓 擁有80多年歷史的瑞典林地公墓,可以說是現代景觀設計中的典范,更是公墓設計中教科書般的案例。 開闊的山坡,山丘頂部的大樹,以及造型獨特的教堂,共同構成了公墓如油畫般的景色。 ![]() ![]() 在當時,設計師阿斯普朗德與萊韋倫茨做了大膽嘗試, 保留了墓園選址地區原有的地形和植被,并將古典文化與北歐自然風光結合。 除了必要的設施,還新增了服務中心和員工中心,提供餐食,儲物,衣物烘干等服務, 由此才誕生了這一在當時全新的墓園類型,展現了對自然、死亡和殯葬業從事者極大的尊重。 ![]() ![]() 來到此地的人們,可以踩著臺階慢慢地爬上小山坡, 整個過程并不會令人感到疲憊,相反,人們可以在大自然中感受到治愈的力量,尋回內心的平靜。 ![]() 穿過森林后,抵達小教堂,和家人環坐在一起,與遺體做最后的告別。 在這里,人們共同抵抗悲傷,積蓄前行的動力。 ![]() ![]() 無論是殯葬用品,儀式,還是墓園設計, 在這些案例中,死亡不再是避諱的話題,而是社會重新理解生命,定義殯葬文化的關鍵。 正如莊子所說的——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人生雖然短促,誰都無法避免死亡,但新的生命個體也正在被孕育,而文化和記憶將作為一種載體,生生不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