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是有節律的。 節律來自大自然,太陽升降,潮起潮落。而每個生存于大自然的生命體都會受到它的影響。 生命的節奏若可以順應大自然的變化達到同頻,那我們會過得非常舒順。若反之,逆之,則會活得特別累。 《黃帝內經》其中一篇《四氣調神大論》則是專門講述如何順應四季調整我們的身心及作息達到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方法。(四氣指寒、熱、溫、涼四個狀態,衍生到氣候狀態則對應了春、夏、秋、冬四季) 二十四節氣,不僅是農耕時代的“天氣預報”,更是刻在國人基因里的生活哲學。在我心里,二十四節氣帶有一種獨特的中國式的浪漫主義色彩,猶如24幅描繪自然與生活的水墨畫。 一、節氣溯源:三千年的天文智慧1. 太陽軌跡丈量出的時光刻度古人立八尺圭表,觀日影長短,將太陽一年運行的軌跡(黃道)均分為24段,每15°對應一個節氣:
自從看了《黃帝內經》之后才發現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很多詞都需要去拆解開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比如我們平時常說的,“最近,氣候發生了變化“。這個”氣候“不光指天氣,季節,溫度等環境上的變化,氣和候也代表具體的時間跨度和單位。一般,一候代表5天,一氣代表3個候就是15天。 七十二候猶如自然界的“動態日歷” 每個節氣分三候,五日一變:立春“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陟負冰”,物候變化比溫度計更鮮活。 ![]()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農耕文明的生存法則。“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節氣是古人總結的農事密碼。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二十四節氣列入非遺,稱其“體現中國人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 如果錯過了耕種的時機,莊稼就無法生長,作為生命體人和莊稼也是一樣的。過了這個氣,莊稼一年下來沒有收成,人可能一下來也可能,氣亂,節奏亂,導致心亂,身體疲憊,一年下來碌碌無為。 所以節氣是一個很好的生活指南,它提醒我們: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依然可以循著自然的韻律,找回身心的平衡。 二、《黃帝內經》節氣養生:四季里的生命哲學《四氣調神大論》提出“天人相應”的核心思想:人體氣血隨天地之氣漲落,順時而為方能安康。 春生:疏肝理氣,喚醒生機(立春至谷雨) 夏長:養心護陽,順勢而發(立夏至大暑) 秋收:潤肺滋陰,收斂神氣(立秋至霜降) 冬藏:補腎固本,靜待春歸(立冬至大寒) 四季更迭如同大地的呼吸,節氣養生不是復古的行為藝術,而是讓現代人重新學會與自然同頻。當你在春分日嚼著嫩芽、處暑夜喝著定制奶茶時,便是在鋼筋森林里搭建起一座連通天地節律的橋。 三、節氣文化:中國人獨有的詩意與浪漫立春咬春餅,清明吃青團,冬至煮餃子——你有沒有發現,中國人過節氣的方式永遠和“吃”有關?二十四節氣不僅是老祖宗的天氣預報,更是藏在柴米油鹽里的生活儀式感。 【舌尖上的節氣時鐘】 立春當天北方人要“咬春”,薄如蟬翼的春餅裹著豆芽韭菜,咬住的就是第一口鮮嫩;夏至的面條要和太陽比長,蘇州人會用風扇把面吹涼,稱“風扇涼面”;秋分時節大閘蟹蓋子上泛著油光,老饕們早備好了菊花酒;最絕的是冬至的餃子,北方人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南方人湯圓里的芝麻餡,咬開就是一團暖陽。 【藏在生活里的節氣彩蛋】 古人可比我們會玩:清明放風箏要故意剪斷線,說是能送走晦氣;小滿時節養蠶人家要給蠶寶寶“開葷”,用櫻桃桑葚當供品;白露收清露泡茶,霜降摘柿子做柿餅,立冬補冬要喝四物湯,連藥膳都有節氣限定版。現代年輕人也在解鎖新玩法:春分立掃把挑戰、大暑曬背養生、處暑組團喝“去暑奶茶”,節氣早就不是老黃歷,成了朋友圈的流量密碼。 【比天氣預報更準的生活智慧】 “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不只是諺語,浙江人真會守著清明雨種茶樹;芒種聽著像忙碌的諧音梗,其實在提醒“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快種”;最浪漫的是處暑“放河燈”,古人把寫滿心愿的荷花燈放進河流,說是能順著秋水寄給來年春天。 這些傳承了2000多年的節氣習俗,藏著中國人最樸素的生存智慧:用舌尖感受四季流轉,用手作呼應天地節奏。當你在春分豎雞蛋、在小雪腌臘肉、在大寒燉八寶粥時,其實正在參與地球上最古老的“生活藝術展”。二十四節氣不是古董,是每個中國人都能打開的時光盲盒,拆開就是熱氣騰騰的人間浪漫。 結語:作為生活在現代的我們,現代化,鋼筋水泥和快節奏的生活把讓我們逐漸脫離了自然。我想通過讓大家了解節氣,重新認識傳統文化,關注自然更關注自己的身體,心情的變化。讓節氣成為生活的錨點,和自然保持同一個節律。讓生活更加順遂,自然,健康,幸福。 愿你稱心,如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