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王欣 如果把人類的大腦發育過程看成走動的時鐘,那么它“行走”的過程有什么規律可循?近日,北京師范大學賀永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神經科學》期刊發表了題為《腦的功能連接在人類全生命周期的變化》的成果論文。 他們通過全球132個研究中心的33250名受試者的腦功能磁共振影像數據,破譯了從嬰兒時期到老年時期的大腦發育規律,揭示了人腦內部建立功能連接的過程。這項研究為探索人類心智的形成、發展與衰老規律提供了寶貴數據,為全年齡段的腦健康數字化評估,以及腦疾病的精準診療提供了參考標準。 解碼腦功能實現的核心密碼人腦的組成單位是神經元,神經元之間互相連接會形成突觸,一定數量突觸組成的神經通路就可以執行特定的腦功能。比如,我們看見一個字并把它讀出來,大腦就需要從視神經到視皮層再到語言中樞的神經通路來完成。 嬰兒剛出生時大約有860億個神經元,但是互相之間并沒有形成足夠數量的突觸,也就無法執行“讀出”這一功能。之后,伴隨著腦發育和后期的學習,這條神經通路上的突觸連接開始“施工”,一個又一個神經元之間建立起可以傳遞大腦信號的突觸。當整條神經通路上的突觸連接數量充足且可以正常使用,就能完成某種特定的功能。 以往,科學家對于腦的功能連接的研究,要么通過實驗動物來進行,其結果與人腦相差甚遠;要么通過捐獻的人類遺體來進行,由于樣品量少,得到的數據也有限。 如今,磁共振等腦影像學技術的發展,以及AI算法的應用,使得科學家可以通過大量的腦功能磁共振影像數據,推算出人腦的突觸連接數量和位置,從而為破譯人腦發育的規律提供了可能。 不同年齡段,腦功能發育各有特點研究人員將受試者的年齡范圍分成了26個年齡段,并為每個年齡段創建了腦功能圖譜,在國際上首次捕捉到了大腦功能演化的發育軌跡和關鍵時間點。 經過研究發現,嬰兒出生時大腦的初級感覺運動系統的發育就已經達到成人水平的80%,而更為復雜的與記憶、推理等高級認知相關的功能系統,需要到4至6歲時才能達到類似的成熟水平。 腦功能系統內部與功能系統之間整體的平衡,則要發育到25歲左右才逐漸成熟,之后保持相對穩定,到老年期開始下降。大腦功能連接的強度,即大腦不同區域之間的神經活動的關聯程度,大約在38歲達到頂峰后才緩慢下降。 大腦越“訓練”越強這項研究中有趣的是,大腦中短距離連接的強度從年輕時開始慢慢減弱,而長距離連接到46歲左右才開始下降。這說明人腦到了中年仍然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這時,你也許會想:我已經過了腦發育的關鍵時期,是不是無法變聰明,只能變得越來越笨呢?事實上,人腦的可塑性是持續終生的,只是幼年時期可塑性最強,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減弱,并不會失去可塑性。 可塑性的大小,也和每個人的主觀意愿及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如果你每天努力生活,認真學習,就會刺激大腦建立新的突觸連接,增強大腦的可塑性;而如果每天無所事事,或者胡思亂想,等于浪費了大腦可塑性的機會。這其中關鍵就在于要高效地使用大腦。 就像你閱讀本文的過程,已經在刺激你的視覺、注意、情緒、學習、記憶等多種功能系統發生可塑性的變化。如果你愿意在閱讀之后,深入思考,進一步探索自己的大腦,這種可塑性的變化就更顯著。 對于我們而言,通過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和掌握認知方法,不斷優化自己的大腦,再付諸行動,日積月累后終將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 (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科普與繼續教育委員會委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