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賽艇隊長 策劃:賽艇隊長 責編:馬戲團長 全文約4000字 閱讀需要10分鐘 ![]() ![]() ![]() ◇ 圖中白色地區就是克什米爾 克什米爾位于中國新疆、西藏和印度、巴基斯坦交界一帶,屬于青藏高原向帕米爾高原的延伸部分,在梵文中克什米爾的意思是“水竭之地”,但其地理環境卻與這意義完全相反,當地擁有豐富的冰川資源,冰川融水滋養出克什米爾谷地肥沃的土壤,同時也因為這些雪山冰川,讓克什米爾擁有“南亞瑞士”之稱,引得一眾滑雪愛好者心生向往。 由于克什米爾地理位置險要,氣候宜人,使其成為南亞的交通要道,當年玄奘大師西行就把克什米爾當中轉站,并記錄說當地僧人眾多,佛教氛圍濃厚,誦經之聲不絕于耳。由于南亞次大陸向來是邦國林立,互相攻伐不斷,克什米爾也幾易其主,到了1819年,印度的錫克王國吞并克什米爾,1845年到1849年,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又通過戰爭占領了錫克王國。按理說,克什米爾就該劃分給英國人管轄,不過,英國沒有直接統治克什米爾地區,而是把這一地區賣給一位名叫古拉伯·辛格的王公,建立“查謨-克什米爾土邦”。 在英國殖民時期,印度有很多的土邦,相當于一個個的小王國,由當地的王公貴族統治,并受控于英國殖民政府,效忠英王,而這個查謨-克什米爾土邦就是其中之一,在這個土邦當中有77%的穆斯林人口,而統治者古拉伯·辛格和他的領導班子卻是印度教徒,如此一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陷入了宗教對立,這就為后續沖突埋下伏筆。 ![]() ◇ 圖為兩國實控區中宗教人口比例 到了1947年印度人民迎來獨立,由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矛盾深重,因而在英國人的提議下,英屬印度被分為兩部分,分別是由印度教徒為主導的印度以及由穆斯林組成的巴基斯坦,這一事件也叫印巴分治(詳見:印巴分治:什么仇什么怨,才能喂養出一群行走的“U型鎖”? | 循跡曉講)。印巴分治時,除直接劃入印度或巴基斯坦的省份外,還有560多個土邦。 這些土邦的王公們可以選擇加入印度、巴基斯坦,或理論上保持獨立。這些土邦絕大部分都實力孱弱,土邦首領管轄范圍比一個村大不了多少,再加上地理位置靠近印度,致使他們基本上都選擇加入印度,只有極個別土邦表示不服,比如一個統治面積超過20萬平方公里,人口超千萬的海得拉巴土邦倒是宣布獨立,可獨立后沒多久就被印度人用戰爭的方式強行兼并。此后仍然去向不定的土邦就只剩下克什米爾一個,在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決議》中第五條明確寫著:王公國如果不選擇獨立,則有權自主選擇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基于兩個主要因素:地理相鄰性和人民的意愿。其實這個第五條就是給克什米爾寫的,然而這看似公平的條款,卻使得當地成為了永不安寧的地區火藥桶。 如此一來,克什米爾如何選擇自己的未來真是犯了老大難,如果按照地理相鄰性選擇的話,克什米爾的地形條件確實更能和巴基斯坦融為一體,可同時克什米爾南部有比較發達的交通,這些交通都是以印度為終點,因此印度人說兩地地理相鄰也有道理。如果按照人民意愿去選擇的話,由于當地人超過9成都是穆斯林,自然巴基斯坦政府就希望當地人按照民族自決原則,經過全民公投決定自己的未來。 可印度人也提出不同的看法,克什米爾時任統治者哈里·辛格是印度教徒,當地主要政黨與印度國大黨關系密切,反對加入以宗教立國的巴基斯坦,基于這些因素印度人認為克什米爾既然已經有成熟政黨和政府,那就沒必要再進行全民公投,直接讓政府做決定即可。就這樣圍繞克什米爾的歸屬,雙方都有一定道理,又沒法說服對方,那么只有在物理上戰勝對手了,就這樣兩國關系劍拔弩張,大有山雨欲來之勢。 就當印巴兩國在談判桌上爭斗時,克什米爾民眾也強烈反應,1947年8月到9月,當地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也隨之展開大規模武裝沖突,先后20萬穆斯林遇難,此事引起了巴基斯坦方面的極大怒火,1947年10月,來自巴基斯坦邊境的部落武裝,在巴基斯坦軍官支持下,開始大規模入侵克什米爾。并迅速逼近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 前面說了當地統治者可是印度教徒,一旦落在穆斯林手里沒什么好果子吃,面對危險,克什米爾的王公哈里·辛格在10月26號向印度求援,簽署了《克什米爾加入印度協定》。作為交換,印度承諾當地保留高度自治權,并寫入了印度法律,明確克什米爾邦享有特殊的高度自治地位。自此克什米爾邦在印度成為唯一擁有自己立法權的邦,不僅在教育、經濟上不受印度管轄,甚至在國防與外交上都有獨立權。在說一句題外話,哈里·辛格簽署的協定,看上去他還是聽調不聽宣的獨立君主,實際上不是那么回事,此后的戰爭讓印度人快速控制了克什米爾,他在1952年也徹底失去了權力,并在孟買度過晚年,他的子孫接受了印度體制,融入主流政治,在印度仍有一定社會影響力,但不再與克什米爾統治權掛鉤。 在協定簽署后,印度軍隊迅速空降到斯利那加,這些軍隊構成主要是二戰時期的印度老兵,雖然這些士兵打不過日本人,但對付巴基斯坦派出的那點部落出身的拖鞋軍還是綽綽有余,巴基斯坦政府見狀也不甘示弱,立刻派出了更多以部落武裝為主的軍隊進入克什米爾,至此第一次印巴戰爭爆發。 ![]() ◇ 圖為第一次印巴戰爭中的印軍裝甲部隊 這場戰爭打了一年多,巴軍專業性較差,在戰場上疲于應付,印度軍隊的后勤也難以供應,如果兩國繼續打下去只會徒增損耗,于是印巴都表示愿意接受聯合國的調停,雙方草擬和約,印度占據了克什米爾全境五分之三的地區,人口約400萬。巴基斯坦控制五分之二的地區,人口約100萬。按照和約,克什米爾獨立已不可能,雙方應同時撤兵,而后通過全民公投決定克什米爾的歸屬,但印巴雙方不約而同拒絕撤兵,致使和約最終成為一紙空文。此后在60年代,雙方又圍繞克什米爾發起了大規模戰爭,至于小的沖突則數不勝數,剛剛結束這場沖突則是距離最近的一次。 克什米爾問題至今仍然是一個無解的難題,雙方經常會因為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摩擦,同時又因為雙方兵力誰都無法徹底吞并克什米爾,所以摩擦幾天后就又歸于平靜。按照聯合國的要求,此時克什米爾早已恢復和平,應該進行民族自決公投,可是在印巴兩國對克什米爾都有強烈主權聲索,且雙方都在各自控制區進行長期治理和意識形態滲透的情況下,這場公投不可能保證“自由與公正”。 ![]() 因此兩國在現實考量下,都在克什米爾投入了軍費和邊防,形成典型的軍備競賽,并在國內宣傳中,都把克什米爾定義為“本國領土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一部分”,兩國也都利用克什米爾問題煽動國內民族主義情緒,轉移國內矛盾。當這些話術稱為兩國民族敘事的核心,使得任何妥協都異常困難。政治家們被自己煽動的民族主義綁架,失去了靈活處理問題的空間。克什米爾也成了兩國政客煽動民粹贏得支持的工具,在印巴兩國的外交政策,民眾的民粹思想沒有改變之前,兩國圍繞克什米爾的沖突只會無休無止,而代價就是還要苦一苦未來這一地區的老百姓,罵名由對方來背了。 *本文首發于「循跡曉講」公眾號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配圖源于網絡,若有侵權,后臺聯系刪除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