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公元前36年,一位渾身血污的將軍站在匈奴單于的尸體旁,喊出了這句讓后人熱血沸騰的話。 可當他凱旋回朝時,迎接他的不是封賞,而是一紙貪污的彈劾。 他叫陳湯,一個被史書刻意淡化的名字。 歷史長河里,這樣的人太多——他們力挽狂瀾,卻被歲月抹去了姓名。 一、陳湯:一句狂言,半生流放“將軍,我們只有四萬雜牌軍,匈奴卻有十萬鐵騎!”副將甘延壽的額頭滲出冷汗。 陳湯卻笑了,他抓起地圖,手指重重戳在康居城:“單于的頭顱,我取定了!” 那一年,他假傳圣旨,調集西域各國聯軍,穿越千里沙漠,直搗匈奴老巢。 斬單于、屠王庭,西域從此臣服。 ![]() 可回到長安,御史的彈劾如雪花般飛來:“假傳圣旨,貪污軍餉!” 皇帝冷冷丟下一句:“功過相抵,回家種田吧。” 陳湯晚年窮困潦倒,死時連棺材都買不起。 而那個被他斬首的匈奴單于,至今仍是草原的傳說。 二、先軫:戰場上唾了國君一臉的男人“退兵?楚軍壓境,您要退兵?!” 公元前632年,晉國大殿上,將軍先軫突然朝國君晉文公臉上啐了一口唾沫。 滿朝嘩然,他卻轉身就走:“這仗我來打!” 三天后,他帶著士兵在馬背上蒙虎皮,佯裝潰退,把楚軍引入山谷。 當楚人發現中計時,晉軍的箭雨已如蝗蟲般落下。 ![]() 這一戰,他開創了“兵不厭詐”的先河,卻因唾君之罪,卸甲沖入敵陣自盡。 史書只記下他的“無禮”,卻忘了他是中國第一個殲滅戰大師。 三、陳慶之:七千白袍殺穿四十萬大軍“陛下,七千人夠嗎?” 公元529年,梁武帝輕描淡寫地讓陳慶之護送北魏皇子回國奪位。 陳慶之沒說話,轉身帶著他的白袍軍北渡長江。 滎陽城下,北魏四十萬大軍黑壓壓涌來。 陳慶之拔劍高呼:“今日唯有死戰!” ![]() 七千白袍竟如尖刀般刺穿敵陣,連破三十二城。 當洛陽城門為他打開時,北魏皇帝早已逃亡。 可惜,他扶持的皇子反手斷了他的糧草。 七千勇士全軍覆沒,陳慶之扮作僧人逃回江南,從此閉門不出。 四、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光桿司令”“借我一千吐蕃兵,我替你掃平印度!” 公元647年,大唐使臣王玄策被印度叛軍扣押后逃出,徑直找到吐蕃松贊干布。 松贊干布大笑:“你瘋了嗎?” 三個月后,王玄策帶著借來的七千雜牌軍殺回印度。 ![]() 象兵沖鋒?他用火牛陣反攻;城墻高聳?他造云梯夜襲。 最終生擒印度國王,押回長安獻俘。 李世民輕飄飄一句:“賞個五品官吧。”而印度人至今不愿提這段歷史。 五、婁敬:和親政策背鍋兩千年“陛下,送公主去匈奴吧!” 公元前200年,謀士婁敬剛說完這句話,劉邦就把他踹翻在地:“懦夫!朕要親征匈奴!” 結果劉邦在白登山被匈奴圍了七天七夜,靠陳平賄賂單于老婆才撿回一命。 ![]() 回朝后,他默默把婁敬從牢里放出來:“和親這事……你來辦。” 從此漢朝送出去十二位公主,邊境安穩百年。 可史書罵婁敬“屈辱求和”,卻沒人記得是他救了十萬漢軍性命。 這些人的名字,本該刻在歷史的豐碑上。可他們或被君王猜忌,或被文人抹黑,甚至因“不會做人”而遭遺忘。 他們用血肉改寫了歷史,卻連一句“謝謝”都沒等到。轉發這篇文章,讓五千年星河里,再多幾顆被點亮的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