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桃花馬上石榴裙(ID:taohuama2015) 01 《圓桌派》第二季,竇文濤說出網絡上流傳著的一個段子:
男人有兩大愛好——拉良家女子下水,勸風塵女子從良。 很多人都深以為然。本來嘛,占有欲是男子的本性。要不然怎么會有那么多人,趨之若鶩地給打著PUA名頭的培訓送錢,一定要學“撩妹”“把妹”。 有個讀者讓我找機會把的她經歷寫出來,提醒女性遠離身邊的“撩妹高手”。 參加初中校慶,小田聚餐時旁邊坐了男同學。 男同學喝得微醺,看著小田,趁著酒勁跟旁邊的兄弟說:“這么多年,見過女的這么多,就是忘不了當年的……那時喜歡了那么久,我都沒敢說一句,現在后悔都來不及。” 第二天,小田就收到了一只香檳玫瑰,她懂得這花語是“我只鐘情你”。 然后,每天都開始有電話和禮物。 小田當時已有男友,面對舊同窗的密集糖衣,召集眾姐妹分析。 一個小姐妹,核實了男同學微信本尊后,一語道破:
“就是他,和我是同一所職專畢業,前兩年撩過單位一個剛結婚的妹子,被人家正牌老公打上門,辭職走了。這人特別能聊,就愛跟女人談生活談理想,最后談到哪里,你自己腦補。” 男人希望征服世界,以征服更多女人。暫時征服不了世界,只能在女人的身上找成就感了。 挑逗一個拘謹、端莊、保守的良家女子,開發她的欲望,釋放她的浪蕩,拉她下水,看她一步步欲望深陷,欲壑難填,對男人來說,遠比直接找一個本就放得開、玩得嗨的風塵女來得刺激。 02 ▼ 勸風塵女子從良,這樣的雅趣也并非今日才有。 相傳大學士蘇東坡視歌女琴操為紅顏知己。 蘇東坡攜琴操出游,問道:何謂湖中景?琴操答: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東坡又問:何謂景中人?答:裙拖六幅湘江水,髫挽巫山一段云。 東坡再問:何謂人中意?琴操回答答:隨他楊學士,鱉殺鮑參軍。意思是我的學識,能趕得上楊學士,足以讓你這樣堪比鮑參軍的學者窘迫。 蘇東坡又追問,有這樣的才華最后會怎樣呢?琴操黯然無語。蘇東坡自言自語說: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就算是你才情心氣都堪比天高,最后年紀大了,還是嫁人作婦罷了。 傳說,琴操從此落發修行,以年少才情,空對經文孤燈。從蘇東坡的言談里,還是能看出對琴妓這個職業的輕視。可是琴操24歲抑郁離世,又讓大學士黯然神傷了一陣。 男人對女人,尤其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指點品評江山。 在道德上給風塵女子指點迷津,用人格魅力扭轉其思想觀念,仿佛就對女人有了再造之恩。 網上有這么一個故事:
民國時期,一個在大學里教書的先生,去妓館勸一個風塵女子從良。 結果被風塵女子的一番話說得啪啪打臉:
“先生,別以為我的職業是罪惡。你瞧,像這位出遠門而不帶家眷的先生,還有沒有家眷的,或者對于家庭不滿意的,他們在家庭悶得很,不知道上那里去解悶。現在有我們在這里,他們可以來解悶;在他們性的問題解決后,可以去做他們的事業,請問這是不是社會事業?” 大腦在鄙視,身體在行動。 言行在踐踏,靈魂卻想拯救。 03 ▼ 這些男人的迷之自信從哪來? 心理學有一種思維模式,叫“自我意識服務偏差”,就是這種“謎之自信”。 美國《邁阿密先驅報》專欄作家戴夫·巴里曾說:“有一件東西,是所有人都有的,無論年齡、種族、經濟地位和宗教信仰,那就是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相信,我比普通人要強。” 于是人們,在生活中,總是無意識地在各個方面,比如道德倫理、工作能力、聰明才智、個人魅力等等方面,為自己尋找高人一等的理由。 人總是需要被承認,感覺自己有價值。而這種需要來自兩個角度:一個角度是向內,肯定自己的能力,對從事的工作有掌控感;另一個角度,是向外的,外強中干的人,總是需要來自外界的肯定,才能找到存在的價值。 于是,就有男人總是需要在女人身上尋找優越感。 長相普通,但是我把妹能力強啊。 賺錢不行,但我能把妞泡到手啊。 就連蘇大學士在這個問題上,都不能免俗。你縱然有才學,能與我比肩,但也只是一個風塵女子,難免走“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的老路。 “自我意識爆棚”這個特點,在女人身上也有。 其實“拉良家女子下水,勸風塵女子從良”這個段子,還有下半段—— 說女人也有兩大愛好:“和窮人談的都是錢,和富人談的都是感情”。 窮人面前一定要顯露:
我家今天兩個阿姨都有事請假了,400多平的房子就我一個人好無聊啊! 剛定的兩個Hermes,還湊合吧,顏色一般啦! 哎呀我得先走了,下午孩子要去學馬術…… 如果遇上對方比她更有錢呢? 聽說你老公又出差了?總是不能陪你啊! 與男人的優越感心理同出一轍。 04 ▼ 男女這兩大“喜好”都是人向外部環境尋求價值感的映射,透著虛弱。 從別人那里獲得滿足感的人,通常難以得到真正的“仰視”。 相反,把目光轉向內部,不在意別人的評論,用內驅力促使自己成長,堅定地做自己,反而會有更恒久的光芒。 日前,貝嫂邀請郭晶晶一同拍攝雜志封面。 郭晶晶站在女王范十足的維多利亞身邊,毫不遜色,反而多了一份東方美人的優雅從容。 自己煉成的底氣,任何時候不需要別人來給。 胡歌在經歷了車禍之后,寫了一篇文章《照鏡子》,里面有這樣一段話:
“鏡子的語言簡潔而充滿了智慧,除了我自己沒有人能讓我重新站立,如果皮囊難以修復,就用思想去填滿他吧。” 面對自己內心的需要,誰都會有更多的愿景,不滿足的地方,靠思想、學識、智慧去填滿。 想從鏡子里滿足虛榮心,只能加越來越多磨皮和濾鏡。 什么男人的“拉良家女子下水,勸風塵女子從良”,什么女人的“和窮人談錢,和富人談感情”,都不過,是些虛弱又虛榮的病人。 -End- 作者:李愛玲,情感作家,職場媽媽,已出版《你若不傷,愛就無恙》《你才是自己的過來人》,最新作品集《越女王,越少女》已上市。微博@李愛玲的桃花馬。微信公眾號:桃花馬上石榴裙(ID:taohuama2015)。 依然,桃花馬上石榴裙原創作者,一個熱愛心理學的吃貨,看破卻不說破地認真活著。調侃自己,真心對人,工作與文字為伴,與書籍為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