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字隸書來說,評委主要考察作品的用筆和結字,除此之外,還要從風格上來考察作品的氣勢如何,例如一幅大字作品如果在展廳中沒有明顯的氣勢,就一定會缺乏作品所帶來的藝術性效果。于是,有的人就說,寫大字作品的難度要大于寫小字,因為小字即使把一個筆法沒有寫到位,在那么多的字中,評委也是很難看出來的,相反,大字作品因為某個原因,就會讓評委一眼會看出問題了。 上面這幅楹聯作品,寫的是隸書風格,從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很是注重用筆的嚴謹性,每個筆法寫得很到位,可以說筆筆是以中鋒為主,筆筆濃墨書寫,這樣做的效果就是強化展廳效應,表現書法的氣勢和主要風格。中鋒用筆的好處主要是繼承了篆隸書法的主要用筆方法,也會使作品表現出雄渾與厚重之氣。 首先,作用的用筆十分周到。我們可以從作品中看出,作者在書寫過程中,注重一個點畫起、行、收用筆,起筆時基本都是逆鋒入筆,符合傳統隸書的用筆要求,而行筆時順著起筆后的筆尖效果,以中鋒用筆行走,很少提按,收筆時,大多數筆畫沒有逆筆回收,但個別筆畫有逆鋒收筆,這樣做的效果仍然是為了保證筆畫的厚重與雄渾之氣,這也是當下隸書創作及用筆的主流方法。 其次,取法多樣化。現在人們考察一幅隸書作品質量高低時,并不是要求只學一樣而去照搬,而是要求書法愛好者要多樣化學習,以此來豐富書法的功力。這幅作品主要以《張遷碑》的取法為主,但作者并沒有只取一家,時而還有其它一些摩崖、碑刻作品的風格出現,例如,作者在創作過程中,還參雜了《楊淮表》、篆書等某些筆畫,只不過,人家把那些細勁的筆畫變得更粗獷了一些。 第三,字內空間的處理更加細膩。我們注重到,看一幅作品時,并不能只盯著字形如何好看,而是要放眼書法的藝術性來考察它。所謂書法的藝術性,就是指字形大小、墨色處理以及章法安排的變化是否符合書法藝術性的要求。這幅作品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個字,但作者在處理字內空間時,很是講究,該密的一定很密,該疏的一定很疏。例如上下聯的最后兩個字上,中間寫得都很茂密,而周圍則處理得很松,這就是書法藝術性的主要變化方法。 然而,一些書法愛好者在面對這幅作品時,卻引發了關注和熱議。大多數人說,這幅隸書作品寫得很好,至少字形好看,是難得的一幅好作品。也有人說,如果要從寫字上來衡量,我認為作者寫得很傳統。但也有書法家指出,看到這幅作品時,只能說這位作者在隸書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考察其藝術性的時候,并沒有字形大小、筆墨、章法等方面的變化,說明他在藝術性的創新上還是欠缺了。 對于這幅隸書作品來說,大家還有哪些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發表觀點,一起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