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有言:“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司馬光以史為鏡,照見千載興衰,其間成敗得失,皆藏于君臣相處之道。職場如朝堂,貴人非天賜,乃自修得。古往今來,能得貴人扶持者,必先以德立身、以智謀事、以誠待人。今借《通鑒》之典,剖解四法,助你于紛繁世事中,修得貴人青眼。 ![]() 一、謙遜若水,方能納百川《資治通鑒·漢紀》載:“夫為將者,當以謙退為本。”東漢初年,名將馮異隨光武帝劉秀征戰四方,功勛卓著。然每逢論功行賞,馮異必避坐樹下,不與人爭,軍中呼為“大樹將軍”。光武帝贊其“謙光自牧,不伐其功”,遂委以重任,終成云臺二十八將之首。 反觀西晉石崇,恃財傲物,與王愷斗富,以蠟代薪、碎珊瑚炫富,一時風光無兩。然其驕矜之態,終招權貴忌恨,后被孫秀構陷,身死族滅。《通鑒》評曰:“矜己凌人者,雖得勢于一時,必敗亡于頃刻。” 職場之中,貴人多為慧眼識珠之輩。若處處爭鋒,鋒芒畢露,反令上位者心生戒備。昔唐太宗李世民曾問魏徵:“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魏徵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太宗從諫如流,終成貞觀盛世。今日職場,何嘗不需此心?遇事虛心請教,功成推讓同僚,方能顯格局之闊,引貴人側目。 《通鑒》有訓:“地低成海,人低成王。”謙遜非示弱,乃蓄勢待發之機。昔韓信忍胯下之辱,終成漢室棟梁;張良圯橋進履,得太公兵法。職場之路,唯有低頭修己,抬頭方見貴人提攜。 ![]() 二、謀略深遠,以智破局《資治通鑒·唐紀》云:“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武則天執政時,狄仁杰任宰相,面對酷吏來俊臣構陷,他佯裝認罪,暗中藏血書訴冤,終得女皇赦免。后武則天欲立武氏子侄為儲,群臣噤聲,唯狄仁杰以“姑侄與母子孰親”之問,點醒女皇還政李氏。其謀略之深、膽識之巨,令武則天嘆服:“真宰相才也!” 對比南朝宋文帝劉義隆,雖勤政愛民,卻優柔寡斷。北伐北魏時,他遙控指揮,屢改軍令,致檀道濟“自毀長城”,終使北伐功敗垂成。《通鑒》譏其“謀事不密,敗事有余”,可謂一針見血。 職場如戰場,貴人往往青睞善謀者。北宋名相呂蒙正初入仕時,因出身寒微遭同僚輕視。某日朝會,有人故意指其簾外言:“此子亦參政耶?”蒙正佯裝不聞,同行欲追究,他卻笑答:“若知其名,終生難忘,不如不知。”此事傳至太宗耳中,贊其“器量宏深”,后屢加重用。 《通鑒》警示:“智者見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今日職場,若僅埋頭苦干,不諳局勢,終難脫穎而出。唯有洞察先機、布局長遠,方能在貴人眼中成“可托大事”之人。 ![]() 三、誠信為本,立身之基《資治通鑒·周紀》有言:“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戰國時,商鞅變法,徙木立信。彼時秦國積弱,法令廢弛,民不信官。商鞅于城南立木,告民:“能徙至北門者,賞十金。”民疑之,無人應。商鞅復增賞至五十金,終有一人試之,果得厚賞。自此秦人知法必行、令出必踐,變法遂成,秦國崛起。《通鑒》評曰:“信立則威行,威行則政通。” 反觀五代十國時,后唐莊宗李存勖初以驍勇善戰、賞罰分明得將士效死,滅梁稱帝。然其稱帝后沉溺享樂,輕諾寡信,曾許諾將士“平分天下”,后竟食言,致軍心渙散。最終,伶人郭從謙叛亂,莊宗身死國滅。司馬光嘆道:“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職場之中,貴人首重誠信。北宋名臣范仲淹任參知政事時,推行“慶歷新政”。某日,他擬罷免一名庸吏,幕僚勸其勿得罪權貴。范仲淹正色道:“吾以誠事君,以信待同僚,若因私廢公,何顏立朝?”其剛正之名為仁宗所重,雖新政未竟全功,卻為后世改革立范。 《通鑒》警示:“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昔東漢名士陳寔,任太丘長時,有盜夜入其室,寔呼子侄曰:“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耳。”盜聞言愧悔,自投于地。陳寔以誠感化,贈絹兩匹,勸其改過。后盜終成良民,鄉里稱頌。職場亦然,以信待人,人必以信報之;以詐謀私,縱得小利,終失大勢。 ![]() 四、知人善任,聚勢成事《資治通鑒·唐紀》云:“治天下者,用人如積薪,后來居上。”唐太宗李世民深諳此道。初定天下時,他重用房玄齡、杜如晦,房善謀、杜善斷,時稱“房謀杜斷”;又納魏徵為諫臣,容其直諫,君臣同心,開貞觀之治。太宗嘗言:“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其用人之明,千古罕有。 反觀南朝梁武帝蕭衍,晚年昏聵,寵信佞臣朱異。侯景叛亂時,朱異隱瞞軍情,謊報戰功,致建康陷落,武帝餓死臺城。《通鑒》痛斥:“親小人,遠賢臣,此梁所以傾頹也。” 職場欲得貴人,須先成他人之貴。晚清名臣左宗棠初為幕僚時,曾助湖南巡撫張亮基平定叛亂。張亮基問策,左宗棠直言:“用兵如醫病,須對癥下藥。”遂獻“穩內攘外”之策,一舉安定湖湘。張亮基感其才,竭力舉薦,左宗棠自此步入仕途,終成封疆大吏。司馬光評此類事曰:“賢者之為功,必借眾人之力;圣主之成業,必待群才之輔。” 《通鑒》有訓:“得人者興,失人者崩。”漢武帝用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唐玄宗任姚崇、宋璟,開元盛世。然玄宗晚年用李林甫、楊國忠,終致安史之亂。可見貴人非獨指上位者,亦包括同道、下屬。今日職場,若善識人長處,容人短處,助人難處,則眾人皆可為貴人。 ![]() 結語《資治通鑒》以千年史筆,道破一個真相:貴人非天降,乃自修得。謙遜蓄德,如馮異避功樹下;謀略深遠,如狄仁杰智安唐室;誠信立身,如商鞅徙木為信;知人善任,如太宗房杜并重。職場浮沉,與其求貴人提攜,不如修己以待之。 司馬光言:“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今日立世,若能以史為鑒,藏鋒守拙、謀定后動、言出必踐、眾智成城,則貴人自來,風云際會。畢竟,世間從無不遇伯樂的千里馬,只有未修成千里馬之能的凡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