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是一個非常好的片子,里面有很多珍貴的鏡頭,都是首次公布的,一共5集,非常感人,鏈接如下: https://v.qq.com/x/cover/fw4hh6seulgqm3k.html 看了這個片子,我去年春節寫過一篇《無問西東》的評論文章,粘貼如下: 年三十那天,包場看了《無問西東》,期間確實被感動,落了兩次淚(好像這些年確實挺愛哭的)。一部在2011年給清華百年獻禮的片子,斷斷續續改了這么多年,終于過審,在2018年上映,對影片制作團隊是一個獎賞,而對時代本身其實是一種諷刺。 確實是包場 【關于清華】 如果我知道現在的學習方法,倒回到當年的高中,我想我是能考上清華的。從應試角度來講,高考真的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兒,但從學識、智力、社會責任感、綜合能力等方面,我想我離清華的標準還差太遠。 清華大學是美國政府、清政府共同建立,建設清華所用的錢,是辛丑條約之后的庚子賠款,當時大清要賠償4.5億量,本息合計共9.8億兩,而這筆錢并沒有全部還完,美帝率先提出了退款,而后英法等國陸續退換,而沙俄帝國在1917年被推翻之后,也就沒跟民國政府要錢了,小日本收錢收到了1936年,也就是在九一八事變之后,民國政府還支付了5年的費用。在全面侵華戰爭之后,蔣介石才不付款了。 1)民國政府繼承了清政府的債務合約(即《辛丑條約》),而國民黨政府也繼承了北洋政府的債務合約,辛丑條約雖不合理,但合法,而負責任的政府不會耍無賴的不承認,清政府、北洋的民國政府、國民黨的民國政府,改朝換代,江山異姓,但是都繼承了這個條約,雖然外有大國的壓力,繼續還錢,可能是屈于國際壓力,可能是賺面子的形象工程,但是民國政府終究還是展示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而1949年的government,直接廢止了之前所有政府簽署的不平等條約。只對蘇聯卑躬屈膝,繼續履行前任政府的合約,只字不提外蒙古、外興安嶺、唐努烏梁海等3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2)美國政府、清政府、民國政府當時沒有把這筆錢沒有交給政府進行運用,而是交給了民間的精英,使這筆錢可能得到了最好的應用。如果交給清政府或者民國政府,最終可能都會落到貪官污吏的手里面,民國也不會出現那一批大師。 歷史的軌跡也印證了這個擔心。有學者測算過,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始,《南京條約》到《辛丑條約》等等所有的所謂不平等條約,清政府、民國政府總過賠了十幾億美金(按照當時的美金計算),而美國政府包括民間人士在這期間(包括抗戰時期)累計援助了40多億美金,雖然遠不如對二戰時對英美、對蘇聯的援助和戰后馬歇爾計劃對歐洲的援助金額那么高,雖然這里面有所謂的國家利益和政治目的,但總體來講,這筆錢也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無問西東》里面也表達了這一點,王力宏就是被美國人訓練的空軍。 這批資金里,國民黨的很多人中飽私囊,甚至在美國修建了私人別墅,用美軍專機運自己家寵物狗等等。wd的表現也好不到哪里去,援助給陜北的錢,很多變成了d的高干的轎車、學校、醫藥等等。 看看其他渠道,洛克菲勒援建了北京的協和醫院,耶魯大學援建了長沙的湘雅醫院,庚子賠款建立了清華大學、山西大學,1949年被會長梅貽琦帶到了臺灣,創辦了新竹清華大學。 庚款作為了很多留美學生的經費,梅貽琦將這筆錢存進銀行,進行細水長流式的運營,據說現在還沒有花完。看一下幾個人的名單就了解這筆錢的價值了,楊振寧、梅貽琦、胡適、錢學森、童第周、趙九章、陳省身、趙元任、金岳霖、侯德榜、葉企孫、楊石先、湯用彤、吳宓、張子高等等,分幾批累計幾千名的留美學生,這批人分布在各行各業,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性,不必贅言。順帶提一句,這些人都不是我們這個民族能培養出來的(導致了十年前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新中國成立接近60年,也培養不出一個錢學森?)。 總之,把錢交給什么人,就會有什么結果。歷朝歷代、各行各業、古今中外皆是如此,無論是富國對窮國、富人對窮人,直接救濟都是最差的方式,也是最不負責任的方式,體現的可能是富國和富人們的懶惰,而不是他們的慈悲,這種報道太多了,看看紐約黑人每周領到800美元救濟之后的浪費、看看現在德國無償接納敘利亞難民而導致的治安問題、中國富人接濟的貧困生的表現、當年阿爾巴尼亞接受到最窮的中國給到的援助之后的浪費、看看中國援助石油和糧食的朝鮮。這種所謂的慈善帶來的往往是更大的問題。當然,梅貽琦們是可遇不可求的,制度總比人要靠譜,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是資源利用的最高效方式。 如果不是義和團的民亂招來了八國聯軍,大清和民國政府估計也不會拿出這么多錢來辦教育,雖然不能說義和團有什么任何一點的好處,但是,很多推動歷史進程的偉大發明確實是源于丑惡的戰爭。 3)西南聯大:影片里最感動的片段,可能是在日軍的轟炸下,學生們在防空洞里大聲上課。今天的人可能確實無法體會那種感動,很多書都描寫了這段景觀。內戰時期,山東一所中學校長,帶領幾千學生躲避戰亂,幾經遷徙到了臺灣,當時所有的家當都丟了,只有一個學生藏著一本《古文觀止》,校長帶領所有學生背誦里面的文章,在生命面臨威脅,在昨天可能剛失去一個親人,在看遍死人殘缺的手臂的時候,依然可以一起讀《古文觀止》,這是何等的一種堅強,文化帶給人的是如此強大的力量,曾經偉大過的民族,確實不太容易沉淪。看這段影片的時候,特別容易想起,南宋詞人陳亮的幾句詞: 堯之都, 舜之壤, 禹之封, 于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 萬里腥膻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 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 我們幾十年的文化斷層,喪失了太多的東西,而重建這種文化,哪怕是從知識分子層面重建這種氣質,估計也還需要很多年。我只有在讀文章的時候,才能體會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那種心境。 馮友蘭寫了一個紀念碑,紀念了這段歷史。在今天的清華校園里依然可以看到。去年十一假期逛清華大學的時候,還特意照了一張照片。 就在清華大學內,各位再去的時候可以去看一下 4)影片里主要講的是大陸清華的4個時期,缺少了臺灣新竹清華的部分,略有缺憾。北大到了臺灣,變成了臺大,清華依然叫清華。 1949年,國共勝敗已定,大部分民眾都只能等待被解放,而一小部分民眾分別從舟山、上海、廣州、香港、越南等地,輾轉逃往臺灣,那時候一張通往臺灣的船票可能比生命還珍貴,但陳誠開足馬力,最終也只把幾百萬人運到了臺灣。在這不知道多少人妻離子散,中國歷史上這種大遷徙,每隔幾百年就來一次,這一次可能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才有幸讀到了這么多細節,有更強的歷史感受。據說馬英九就是在這個路上出生的,星云大師也是幾百萬難民中的一員,即使到了臺灣,等待他們的,是混亂、與當地人的沖突、殘酷的政治暗殺以及長達數十年的戒嚴。很多書描寫了當時的慘狀,真是不忍卒讀。 他們為什么要跑去臺灣,而不接受wd的領導呢?具體的原因,很多書都講過,可能是全球蔓延的惡名,可能是土改的殘酷,可能是內戰中屠殺平民的傳說,等等吧。 胡適給不愿出走臺灣的教授們的贈言,可能總結的比較到位:在蘇俄,有面包,沒有自由;在美國,又有面包又有自由;他們來了,沒有面包,也沒有自由。 后來的歷史,印證了胡適的判斷。如果你是黑社會或者在當地有惡名,可能活不過1951年,如果你是民主黨派或者知識分子,活過1957年算幸運的,如果是四川、河南、安徽的農民,可能活不過1961年,如果心眼小可能活不過1967年,如果參與了站隊,可能活不過1969年。 如果在讓陳寅恪們、胡思杜們、羅隆基們、黃金榮們、老舍們再做一次選擇,即使是郭沫若、吳晗、馮友蘭們,也會冒死往外走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