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云港史話系列叢書—— 《地名溯源》 ![]() ![]() 1 叢書介紹 《連云港史話》10個卷本,叢書主要包括:《藝文》《風物》《地名》《建筑》《美食》《方言》《傳說》《民俗》《非遺》《名人》等十個方面內容,融歷史、文化、民俗、地理、人物、建筑等于一體,時空跨度2000多年,以系統、豐富、翔實的檔案文獻資料,將歷史的碎片整理成時空衍變的軌跡,將人文的印跡組合成城市發展的畫卷,內容豐富、圖文并茂。 《連云港史話》叢書深入挖掘連云港歷史文化內涵,整理城市文脈,梳理人文源流,是解密山海港城神奇浪漫的千年密鑰,更是展示濱海港城逐海追日的發展密碼。叢書是連云港人文歷史研究之集大成,也是人們了解連云港的歷史之經、文化之窗,更是鼓舞激勵廣大連云港干群及在外鄉賢熱愛于斯、奉獻于斯、建設于斯的歷史之根、文化之脈、精神之炬。 ![]() 2 本書介紹 地名是一座城市最亮麗的名片,地名里記載著一個地方深厚的歷史變遷、文化傳承。連云港(古稱海州)歷史悠遠,文化淳厚,考古發現,早在1萬多年前此地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滄海桑田,時序更替,賡續于斯。少昊置都城,秦時設朐縣,東魏武定時稱海州,鐘靈毓秀、地靈人杰,留下了數量眾多、屬性多樣、內涵豐富的地名。限于篇幅,難以窮盡連云港地區數以萬計的所有地名,也無法全部覆蓋主要地名,因此,《地名溯源》在對本區域所涉6個行政區劃(區、縣)名稱進行詳細闡述的基礎上,圍繞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古城、古鄉村、古街道、名山、海島、河湖以及古鹽場留下的特色地名進行挖掘與闡述。這是一次追尋先人足跡的朝圣之旅,也是一次暢通自己血脈的尋根之旅,還是一次問道先賢的文化之旅,更是一次飽食古海州地名文化饕餮盛宴的享受之旅。 ![]() 區 域 變 遷 說 地 名 云山灌水話灌云 “灌云”的得名及其歷史變遷 (1917年《中國新輿圖》中已有灌云縣) (龍苴城遺址) “海灌分治”始建灌云縣 清末海州營的標界遠達響水口,除了政治黑暗外,經濟掠奪、橫征暴斂使鄉人痛苦不堪。州城顯宦、豪富收入的80%來源于板浦鹽業及東部鄉民,他們巧立名目,大肆搜刮,造成了“富則暴富,貧者猶貧”的社會狀況,大大地加深了城鄉間的積怨,海州治下矛盾早已激化,其時隨著海岸東移,灘涂日增,舊鹽池不斷廢棄,新農田逐漸開墾,海州城內士紳依仗財勢和州府的權勢,紛紛在東南鄉下置田買產,擠壓了當地百姓的生存空間。于是海州東南十一村鎮百姓反抗如潮,宣統三年(1911)十月初二《申報》載有《海州自治會致滬軍都督電》:“陳都督鑒:請急電江北都督蔣:漢族恢復,宇宙重光,士庶聞風,歡聲雷動。惟海州土匪蜂起,嘯聚數千人縱火搶劫,屠戮同胞,慘無人理。東南數十村鎮業已糜爛,急望興救。清海電線十三日不通,無門呼訴,泣叩速發義師,拯同胞于水火,不勝迫切待命之至。” 郭耀如的《海州光復前后》一文記載道:“武昌起義后,各地響應……但當時(海州)城內,清政府統制太嚴,無人敢出之于口。農民紛紛打官挾富,響應起義。如新安鎮農民,聚有三千多人……白皂溝地方,有名李七者,曾號召農民起義響應。大伊山有秀才任鷺洲、吳榮圃二人起來響應起義……大伊山人恨當典盤利太高剝削過重,起義后曾把'禮和當典’放火焚燒。”郭先生的記載與《申報》所載《海州自治會致滬軍都督電》情形一致,印證了當時海州的現實情況。諸多史料反映,武昌起義爆發后,全國各地紛紛響應,而波及海州地區時,州治衙門人員效仿江蘇巡撫程德全,上屋揭了幾塊瓦片“響應革命”,繼續統治海屬人民。于是,以當時的海州經濟重鎮、文化中心板浦為核心的有識之士,不甘于城紳、官董的欺壓,他們代表海州東南一帶鄉民反抗欺壓,于是就有了分治的動議并付諸實踐。 ![]() “海灌分治”并不像在政府主導下進行區劃調整那么簡單,而是以板浦為核心的海州東南各鄉有識之士精心策劃、不懈努力、艱苦斗爭的結果。由于是自發的革命行為,無論在當時還是對于后來,都是影響較大的事件。導致“海灌分治”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以板浦為中心的地區鹽業發達,經濟繁榮,是建縣根本條件;其二,海州衙置官僚、鄉紳飛揚跋扈,壓迫鄉里,州東南十一鎮人民不忍海州豪紳的壓榨盤剝,是分縣的直接原因;其三,板浦士人崛起,具備了建縣的人才條件。 (民國17年上海《時報》刊登灌云時訊) ![]() 關于灌云命名,張傳藻有一段記載:“有位板浦人叫吳翔甫的,系清末秀才,曾任農商部參事,省政府財政專員、省議員,此人就是海灌分治的積極參與者,開始有人想把古鹽河以東稱為'朐東縣’,吳翔甫不同意,力主用灌河、云臺山的首字為名,省府終于采納吳氏建議,'灌云’得名由此而來?!?/span> 海灌分治時,在兩縣劃界上發生爭執,分治不久,兩縣又在東、西兩路鎮的區劃上發生爭執,東??h強行征糧與灌云縣紛爭九年,還出現兩縣同時到兩鄉征糧并發生武裝沖突,兩方一直糾紛不斷,從1925年到1929年連續打了好幾年官司,最后江蘇省同意在局部地段做調整,東西路留給灌云,大浦劃給了東海,由此平息紛爭。這是第一次灌云境域土地發生變化。 海灌分治后,東海、贛榆、沭陽、灌云合稱“海屬四縣”(“海贛沭灌”)。1929年海灌糾紛漸止后,灌云縣的屬地范圍卻一再發生變化。隨著連云港建港的需要,隸屬灌云的后云臺、新縣、老窯等地被析出,1930年代建連云市。 1940年,中共灌云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由于戰爭形勢變化,民主政府不斷變更,1949年后屬蘇北人民行政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灌云縣治移大伊山。隨后,灌河南岸的響水口劃歸濱??h;鹽河以西的南六塘以南地區劃歸漣水、沭陽二縣;東??h的南崗、陡溝、龍苴、新壩劃歸灌云。1953年,灌云縣劃歸淮陰地區行署管轄。 1957年建立灌南縣(隸屬淮陰地區),以新沂河中泓為界,將新沂河以南的蘇光、陳集、海亭、樹德、三口、李集、曙紅7個鄉與新安鎮劃歸灌南縣;同時將新海連市的灌西鹽場、燕尾鎮劃歸灌云;1960年2月,灌云縣的新壩公社劃歸新海連市區。 1983年1月,灌云縣從淮陰地區劃歸連云港市管轄。隨后,灌云縣的云臺公社、南城鎮、寧海鄉、板浦鎮先后劃歸連云港市海州區。 當初命名“灌云”時,是取境南灌河和境北云臺山的首字,但由于灌河已屬灌南縣,云臺山進入市區,一山一水俱失,如今灌云之名早已失去了建縣初的本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