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以及工作壓力的轉型,腦力與體力工作者失眠的發病率逐年增高。失眠已成為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影響大眾的身心健康。中醫對失眠已經有了深入的認識,本文就失眠與五臟的關系以及從五臟調整防控失眠的方法進行探討,旨在為臨床治療失眠提供理論依據和治療思路。
關鍵詞
失眠;五臟;中醫治療
一、引言
睡眠是人類生命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維持身心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社會壓力的增大,失眠問題日益普遍。據相關數據顯示,45.4%的中國人曾經歷過不同程度失眠,國外資料也表明,失眠患者中有半數因罹患失眠而勞動能力低下,進而不能充分發揮工作效率。失眠不僅會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還可能引發一系列身心健康問題,如焦慮、抑郁、免疫力下降、心血管疾病等。因此,有效地治療失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醫在治療失眠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從五臟論治失眠是中醫的特色之一。本文將詳細闡述失眠與五臟的關系,并介紹從五臟調整防控失眠的方法。
二、失眠與五臟的關系
2.1 心中藏神與失眠
在中醫理論中,“心藏神,主血脈” ,心火被視為 “君火”,是一身之中最為重要的 “火”。當出現心火過旺的情況時,神就會受到擾亂,從而引發失眠癥狀;此外,若存在心血虧虛或者陰虛火旺的問題,會導致心神無法得到滋養,同樣也可引發失眠。由此可見,失眠的產生與五臟之間存在著 “相生相克” 的密切關聯,而其中的核心臟腑便是 “心”。當其他臟腑功能失調,進而影響到心,導致神明不安時,就會產生失眠。例如,長期的情緒緊張、焦慮、思慮過度等,都可能導致心火亢盛,從而引發失眠。患者常表現為心煩、失眠、多夢、舌尖紅等癥狀。
2.2 肝藏魂與失眠
一般來說,失眠患者往往存在思慮過多或者情緒容易波動的情況,這些現象都與中醫理論中的 “肝” 密切相關。中醫認為 “肝為剛臟”,其生理特性主動主升。若人處于生氣狀態,就容易致使體內 “氣郁化火”,進而擾亂心神,最終產生失眠、多夢等癥狀。同時,中醫還認為肝具有 “藏魂” 的重要功能,一旦魂不能內藏,神明就會受到干擾,從而引發失眠。另外,對于更年期的失眠患者而言,大多是 “肝” 出現了問題,這類患者的病機通常以 “肝氣郁結” 貫穿疾病發展的始終。在生理上,肝與膽互為表里關系。當膽出現問題時,同樣可能引發失眠。因為情緒的變化能夠導致膽的 “決斷” 功能失調,進而出現心慌、煩躁、膽怯、多思、多慮等情緒不安的癥狀,最終引發失眠。中醫認為,這是由于 “肝膽氣郁,動搖心神”,或者 “膽氣虛損”、“決斷無權,累及心神” 所導致的。比如,一些人在經歷重大精神刺激后,出現失眠、多夢、情緒抑郁等癥狀,多與肝失疏泄、肝氣郁結有關。
2.3 思慮與脾相關導致失眠
部分患者會因晚上進食過多,引發腹脹,或者因飲食問題導致腹瀉,又或者飲酒、飲水過量等情況,最終造成失眠,這些都與脾胃有著緊密聯系。中醫理論認為 “脾主運化,統血藏意”。當脾的功能減弱時,氣血便無法滋養心臟,從而導致君火旺,引發失眠。這正與《素問·厥論篇》中所記載的 “太陰之厥,則腹滿脹,后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 相契合。此外,脾還與 “思” 密切相關,若思慮過度,就會使脾的運化功能減弱,進而形成氣虛或氣滯的狀態,同樣也會導致失眠。正如《類證治裁》中所提到的 “思慮傷脾,脾血虧損,經年不寐”。脾還藏有人身的 “意”,若意不能內守,心就會受到影響而波動,從而導致失眠。同時,現代醫家在研究失眠病機時,也多從 “胃” 的角度出發進行立論。中醫有句名言 “胃不和則臥不安”,也就是說,胃氣失調,諸如酒食所傷、水飲停溢、痰濕內停、胃陰不足等情況,都可能對睡眠產生影響。此外,中醫學還提出,失眠的主宰在 “腦”,而其基礎在 “胃”。例如,一些人在暴飲暴食后,出現胃脘脹滿、噯腐吞酸、失眠等癥狀,多是由于脾胃運化失常所致。
2.4 肺藏魄與失眠
對于一些患有肺部基礎疾病的患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除了基礎疾病本身對睡眠產生干擾外,還與 “肺” 的功能密切相關。中醫理論認為 “肺主氣,司呼吸,內藏魄”。具體來說,當患者肺氣過盛時,會導致氣機升降失常,進而使神搖不安;而當肺氣虛損時,魄就無法制約魂(肝),從而導致魂魄離散,最終引發失眠。在《黃帝內經太素·雜病》中就有 “肺者藏(臟)之蓋也,肺氣則脈大,大則不得偃臥” 的相關記述。比如,一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病情發作時,常常會出現呼吸困難、咳嗽、失眠等癥狀,這與肺氣失調、魄不內守有關。
2.5 腎藏精與失眠
部分失眠患者存在夜尿頻繁的問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 “起夜過多”,這與 “腎” 密切相關。中醫學認為 “腎主水,納氣藏精”。若腎中真元(精)不足,就會直接導致陽不能進入陰分,神無法安守。其主要表現為入睡困難、容易醒來、醒后難以再次入睡等。清代醫家鄭壽全在《醫法圓通·不臥》中記載:“不臥一證,……有因腎陽衰而不能啟真水上升以交于心,心氣即不得下降,故不臥”。近現代許多老中醫的臨床經驗也表明,“腎陽虛衰,虛陽浮越” 是失眠的病機之一。此外,恐懼、驚嚇等不良情緒,也會致使 “腎水不固,失濟于心”,最終引發失眠。例如,一些老年人由于腎陽虧虛,出現夜尿頻多、失眠、腰膝酸軟等癥狀,這是腎的功能失調影響了睡眠。
三、五臟調整,防控失眠
3.1 藥食同源調五臟
許多醫家從五臟功能出發,研制出了眾多有效的方藥,其中部分藥物屬于藥食同源的范疇。這些藥物在調整五臟功能、防控失眠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3.1.1 走心的中藥
丹參,味苦,微寒,歸心、肝經,具有清心除煩、活血通絡的功效;炙甘草,味甘甜,性平和,歸心、脾、肺、胃四經,可養心安神、補中益氣,解百藥之毒;茯神,能寧心安神;蓮子,可養心安神、益腎澀精;柏子仁,養心安神、潤腸通便;遠志,安神益智、祛痰開竅;五味子,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小麥,養心除煩;石菖蒲,開竅豁痰、醒神益智、化濕和胃;玄參,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散結;琥珀粉,鎮驚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這些藥物常用于調理心臟功能,改善因心的問題導致的失眠。
3.1.2 肝相關方藥
枸杞,味甘,性平,歸肝經,腎經,肺經,能養肝血,滋腎陰;玫瑰花,味甘微苦,性溫,歸肝、脾經,可舒肝解郁,和血調經;酸棗仁,養心補肝、寧心安神;柴胡,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陽舉陷;白芍藥,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合歡花,解郁安神;夜交藤,養心安神、祛風通絡;郁金,活血止痛、行氣解郁、清心涼血;浙貝母,清熱化痰、散結消腫;生龍骨、生牡蠣,重鎮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這些藥物主要用于調理肝臟功能,緩解因肝失疏泄、肝氣郁結等導致的失眠。
3.1.3 脾相關方藥
大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能補中益氣,強力,除煩悶;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肺經,可理氣健脾和中,燥濕化痰;炒麥芽,行氣消食、健脾開胃;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山楂,消食健胃、行氣散瘀;炒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山藥,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黨參,健脾益肺、養血生津;靈芝,補氣安神、止咳平喘;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這些藥物可用于調理脾胃功能,改善因脾胃失調導致的失眠。
3.1.4 肺相關方藥
黃芪,味甘,微溫,歸肺、脾、肝、腎經,能益氣固表、斂汗消腫;百合,味甘,性涼,歸肺、心經,可清肺潤燥止咳,清心安神定驚;生地,清熱涼血、養陰生津;麥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冬蟲夏草,補腎益肺、止血化痰;西黨參,健脾益肺、養血生津;五味子,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這些藥物有助于調理肺的功能,對因肺的問題導致的失眠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3.1.5 腎相關方藥
桑椹,味甘、酸、甜,性涼,歸腎、心、肝經,能益腎固精,補血滋陰,生津潤燥;杜仲,補肝腎、強筋骨、安胎;山藥,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黃精,滋腎潤肺,補脾益氣;肉蓯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海參,補腎益精、養血潤燥;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山茱萸,補益肝腎、收澀固脫;仙靈脾,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這些藥物主要用于調理腎臟功能,改善因腎虛導致的失眠。
3.2 食物便方治療失眠
運用食物便方治療失眠,具有效果顯著、副作用小的優點。以下為大家介紹幾種常用的食物便方。
3.2.1 龍棗湯
心脾血虛型患者常伴有心悸、健忘、神疲肢倦、面色少華,舌質淡,脈虛弱等癥狀。這類患者多因思慮過度、勞逸失調、內傷心脾,導致臥而難眠,輾轉反側。可服用龍棗湯進行調理。
- 配方一:龍眼肉10 - 30g、大棗10枚,水煎煮,臨睡前服用。 - 配方二:龍眼肉10 - 15g、紅棗5 - 7枚、糯米15g,熬成稀粥,加入白糖或蜂蜜少許,臨睡前2小時服用。
3.2.2 蓮合羹
陰虛火旺型患者常伴有五心煩熱、心悸出汗、頭暈耳鳴、舌干咽燥,舌質紅,脈細數等癥狀。多屬腎陰虧虛,心肝火旺而致的心神不寧,表現為入睡易,但夜半醒后即不能再入睡。可服用蓮合羹進行調理。
- 配方一:蓮子肉30g、百合30g,煮沸30min,加白糖適量,睡前2小時服,亦可放入蓮子芯。 - 配方二:單用蓮子肉50g煎服,睡前2小時服用。 - 配方三:蓮子芯3g,加鹽1.5g,水煎后臨睡前服。
3.2.3 萵筍汁
痰熱內擾型患者多見于飲食失度,嗜肥甘辛辣者,由脾胃受損,聚濕生痰,久則生熱而上擾心神所致。多表現為睡眠不寧,容易驚醒,有惡夢,常伴心煩胸悶,痰多口苦,苔膩,脈滑。可選用清熱化痰、鎮靜安神的萵筍汁。
- 配方一:萵筍250g,去皮切碎搗汁,燉溫服,每次1湯匙,睡前半小時服。 - 配方二:萵筍250g去皮洗凈,切成細絲,少許食鹽腌制,加少量味精、黃酒拌勻食之。萵筍的莖液具有鎮靜安神、催眠的作用。
3.2.4 小米粥
脾虛體弱患者的失眠多見于大病初愈,睡眠淺而短,脈多細弱。可選用小米粥進行調理。
- 配方一:小米30g、粟米30g,加水煮粥,煮沸后加百合15g至熟,睡前半小時服。 - 配方二:小米20g、桔皮4g,熬成粥,加適量白糖,睡前半小時服。
四、結論
失眠與五臟的關系密切,心、肝、脾、肺、腎任何一個臟腑的功能失調都可能導致失眠的發生。因此,在治療失眠時,應從五臟整體出發,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和體質,辨證論治,采用藥食同源的方法調理五臟功能,或運用食物便方進行輔助治療。同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應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態,避免過度勞累、情緒波動等不良因素的影響,以提高睡眠質量,促進身心健康。未來,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失眠與五臟的關系,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法和預防措施,為失眠患者帶來更多的福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