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中有很多詞,我們經常用,也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不明白為什么是這個意思。 比如,請客吃飯為什么叫“做東”?打了敗仗為什么叫“敗北”?“不撞南墻不回頭”,“南墻”是什么墻?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這幾個經常使用的詞語。 一、做東做東其實就是做東道主,“東道主”一詞典出《左傳·僖公三十年》,也就是我們在語文課本上學過的《燭之武退秦師》。 ![]() 公元前630年,秦國與晉國圍攻鄭國,鄭國老臣燭之武夜見秦穆公,請求他放棄攻打鄭國。燭之武向秦穆公指出,滅亡鄭國只會有利于晉國,而晉國是秦國的鄰國,晉國強大了,就不利于秦國。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如果放棄攻打鄭國,讓鄭國成為秦國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這樣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供應物資,對秦國有利無害。 秦穆公被說服,與鄭國簽訂和約撤軍,晉國失去盟軍支持,也被迫撤軍。燭之武憑一張嘴,挽救了鄭國。 鄭國在秦國東邊,燭之武提出鄭國愿意招待秦國東去道路上的使者,所以自稱“東道主”,后來,人們便稱招待客人的主人為“東道主”,于是,請客便可稱為“做東道主”,簡稱“做東”。 二、敗北打敗仗叫“敗北”,是因為“北”字本來就有“敗走、敗逃”之意。 “北”字在今天是一個方位詞,但它最早是“背”的古字。 ![]() 在甲骨文中,“北”字是一個象形字,是兩個人背靠背的樣子,本義是相背,背離。 《戰國策·齊策六》:“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這里的“北”,就是背離的意思。 軍隊打敗仗,就會掉頭逃跑,因此“北”也就引申出了“敗走、敗逃”之意。
《呂氏春秋·決勝》:“勇則戰,怯則北。”這里的“北”,就是“敗逃”的意思。 因此,“北”與“敗”組成雙音節詞,表示打敗仗的意思。如《史記·項羽本紀》:“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 不過要注意,“敗北”不僅有打敗仗的意思,還強調了“戰敗逃跑”的意思。 三、南墻不撞南墻不回頭,形容一個人非常固執,聽不進別人的勸諫。 古代宅院,在正大門內,有一堵墻,用來遮擋外人視線,這堵墻就是南墻,又叫影壁、照壁。 ![]() 這堵墻為什么叫“南墻”?這要從太陽直射點說起。 太陽給地球帶來了陽光,但地球上各個地方獲得的光照量是不一樣的。地球上表面太陽光入射角度為90度的地點——即太陽直射點——獲得的陽光是最多的,離太陽直射點越遠,獲得的陽光就越少。 太陽直射點一直在南北回歸線之間運動,而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在北回歸線以北。 所以古人建造房屋時,為了獲得更多的光照,房屋的方向都是坐北朝南,大門開在南面,大門內的這堵墻,自然也在整棟房屋的南面,因此叫“南墻”。 房屋里的人,要出大門時,必須繞過南墻,出門時不撞南墻不回頭,這個人當然很固執。 “南墻”古稱“蕭墻”。“蕭”通“肅”,嚴肅之意。蕭墻之內,就是宮殿,臣子入宮晉見君王時,首先要經過蕭墻,到這里時要整理儀容,表情嚴肅態度恭敬,再進見君王,因此稱”蕭墻“。
當時魯國貴族季孫氏,把持魯國朝政,專橫跋扈,季孫氏想攻打小國顓臾,孔子聽說后,認為季孫氏的憂患不在顓臾,而在內部。“蕭墻之內”指的就是魯哀公的宮內,孔子認為魯哀公一定會尋找機會懲治季孫氏。 這里又誕生了一個成語“禍起蕭墻”,比喻禍患從內部發生。 ![]()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了解這些詞語的內涵,能學到不少文化知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