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爐子給我的溫暖 作者‖黨小娟 ![]() 時光如流水匆匆流過,那天記憶的腦海中忽然閃現出多年未見的煤油爐子,勾起了我對高中時代生活的回憶。 記得初中時候,我在會寧枝陽中學讀書,在中考那年,我并沒有太使出洪荒之力,竟然用全班第三的成績考上了會寧二中。當時我們班大概有五六十個學生,而且我作為這三個學生中的唯一一個女生考上了心儀的高中,別提有多開心了。其實也不算心儀,因為我當時不知道什么高中是心向往之的,就是覺得自己該升學了,跟著學校的步驟參加了升學考試(也就是中考)。記得語數外三門主科我的中考發揮的自認為挺出色,雖然沒有門門滿分,但是它們三科好像提前商量好了似的,揭榜時三門都是110分的成績(當時每門滿分120分),一分不多也一分不少,這讓我都很詫異,所以我以相對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會寧二中。 高中母校二中雖然和初中母校枝陽中學相距不遠,但是那時候的高中要上晚自習了,而且基本要求學生住校。我初中是跑讀,就是騎著自行車在家和學校之間來回往返,不上晚自習,吃飯也是回家吃,但是到了高中這一切都變了。面對要住校的要求,我們只好帶著鋪蓋卷去找學校宿舍床鋪,運氣不好的是我們家離縣城近,父親和我去報到時相比山區早到一兩天的那些同學就遲了些,所以學校宿舍數量有限的大通鋪被提前占光了。所以我爸就只能帶我去到校外跟前和同學租房子住。剛好走著走著碰到了新認識的同班同學燕妹,然后我們就用了大概兩小時找到了學校附近的一個小胡同里的平房,房東說4個同學可以合租一間平房分攤住宿費,這樣我們自己也可以省去一部分費用。因為離學校近,我爸爸和燕妹的爸爸就給我們訂下了這宿舍。觀察一下這個宿舍它位于這個院落的左邊角落處,從門里進去就可以看到房間后面有一個大炕,但是這個大炕沒有填過柴火,所以它屬于一個冷炕,冬天冷的時候只能用電褥子來加熱取暖,電費另付。后來我們就和我就和燕妹把各自的鋪蓋卷從自行車上取下來扔到了那個大炕上,我鋪了窗戶跟前的一綹作為安身之處,燕妹鋪了我右側的一綹作為她的床鋪。再邊上那點床位是供新來的舍友用的,再看大炕進門那一側有一張用紙糊的黑暗的窗戶,其余什么都沒有。 無論行軍打仗還是讀書干營生,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首先得有后勤補給,也就是口糧補給。當我們了解到當時住宿的二中的學生都是自己拿煤油爐子燒飯吃的時候,我的爸爸立即去到百貨大樓給我去買了一個深綠色的煤油爐子。捎帶灌了二斤煤油,用一個小的白色塑料壺裝著。還給我買了火柴用來點火。做飯的面粉和食油等要從家里拿。因為我們是農民家庭,自己有的東西就覺得沒有必要再花錢去買。當時家里的主要經濟收入就是父母親種些胡麻或者扁豆,還有土豆等,等到一年的收成下來了再賣掉一些用來維持僅有的家用。那時我都是大孩子了,所以能給家里省一些是一些,能不花的錢就盡量不花。因為父母親平時在田間辛勤勞作很辛苦。 給大家說說煤油爐子,其實我就記得父親買回來的煤油爐子挺好看的,因為上面是綠色油漆還油光锃亮的。從上面看,煤油爐子上下一般大都是圓形的。它的結構主要分為三部分,它的最上面一臺屬于灶臺那樣的結構是用來搭鍋的,有三個向中心聚攏的支桿,可以向外撥,也可以向中間聚攏,用來把鍋支住。中間是連接部分相當于油燈的捻子那樣。火打開的時候把油吸上去,用來加熱。最下面的底座部分也是個儲油房,下面的蓋子可以揭開用來加油,就是相當于汽車的油箱。主體的中下部分還有個控制火大小的按鈕,連接著像個拉桿一樣的東西。旋轉按鈕可以控制火苗大小。這就是我的煤油爐子的簡單構造。 在高中的幾年時間里,舍友們擠在那間不大不小的房間里,每到飯點當煤油爐子被點燃的時候,屋里就飄出來煤油的味道,和著飯菜簡單的香味,至今也讓人回味無窮。做飯的時候,我就用煤油爐子上面把小鋼中鍋架上,如果做面片,就自己提前和點面,切點自家的洋芋成片狀,用火柴點燃煤油爐子的火,先倒點自家胡麻油,有時候會放點家里的肉臊子,放入蔥花,把洋芋片片炒了再加入鹽和麻椒,倒入自來水,然后等水開了洋芋片煮的差不多了,就把和好的面同時搟開揪成面片一片一片的下到鍋里,煮熟以后一頓簡單的揪面片就做好了。然后我那由于用功學習而饑餓的胃在不大久的時間里就吃到了簡單的飯食,那時候上初中的弟弟也會過來和我一起吃飯。這小小的煤油爐子還承載著我和我弟兩個人的飲食。大多時候的下飯菜就是媽媽腌的咸韭菜。有時候一樣的飯吃膩的時候就會換個樣子,比如花個幾毛錢在小院外面的胡同里端上從家里拿來的面粉壓成長面吃。相對來說長面我都吃的少,因為面粉加工需要多花錢。我為了省錢少用煤油,中午做飯一般都會多做一點。其原因一是為了省錢,因為大概每兩周要去買一次煤油,那時覺得也挺費錢。當時一斤煤油好像是一塊多錢。二是為了傍晚節省做飯的時間,以便省出時間好好學習。這都是我節約父母血汗錢的方式。平時不用的時候我會把煤油爐子擦的干干凈凈油亮亮的,就好比自己穿的衣服樣的干凈整潔。 現在回想起來,煤油爐子在做飯的時候燃起了藍色的火苗,屋里盡管有四散飄起的煤油的煙熏味兒,但在不停的舔舐著鍋底的那一撮撮火苗,就是溫暖我們正在成長的身體的希望之火。雖然因為條件有限,當時的我們物質生活沒有太多的富足,但是那一團團一簇簇一次次升起的希望之火,助我走向了更高學府的殿堂。如同媽媽做好的饃饃,每周三爸爸騎車都給我送來一樣(周末返校我自己帶了干糧,但是父母怕我周內斷糧挨餓),都是在那個年代溫暖和托舉我的東西。唯一不同的是爸爸媽媽的愛是來自內心深處的,而煤油爐子給予我的溫暖是它無法言說的,但它們卻都共同慰藉和溫暖著我。 感謝那個陪了我整個高中時代的煤油爐子,以及它給予我無限的溫暖,此時此刻,甚是懷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