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inky 來源公眾號:記憶的瓶子Pinky
讀完《楊絳傳》那本書,就想多了解楊絳先生一些,接著讀了《我們仨》和《走在人生邊上》。 楊絳著.《我們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一個人一輩子到底會經歷多少痛苦的事情,會有多少開心的時刻,當一切都在身后的時候,又能留下什么,也許是那份溫暖和愛,還有那份淡然與從容吧。
走上古驛道、古驛道相聚,古驛道上走失,讀這部分內容忍不住哭了好幾次。
楊絳先生的女兒錢瑗患病去世時,楊絳先生與女兒的對話,讀一次忍不住哭一次。是的,圓圓回到自己的家了,帶著爸爸媽媽的愛和祝福。 楊絳先生送別丈夫錢鐘書先生的那幾段文字,讀來也感人至深。
“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 這我愿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過了這一棧,下一棧不知相遇在何處,送了這一程,下一程不知道還能不能相見,難舍難分之情溢于言表。
先生通過現實與夢境交織的方式,描述了他們古驛道上的聚聚分分,真實幻化成夢境,夢境走進現實,也許人生就是這樣真假難辯。
《我們仨》這本書,一開始是楊絳先生女兒錢瑗在患病期間起稿的,由于后來患病狀況不好,不得已停了下來。
后來90歲的楊絳先生完成了關于自己和丈夫錢鐘書、女兒錢瑗三個人的回憶錄《我們仨》。
在這本書中,先生用娓娓道來的語言帶我們走進他們一家三口平凡而又不普通,充滿溫暖的點滴生活。 從成長,到求學,到工作,生活中的美好與溫暖,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即便是在困境之中依然互相鼓勵、溫暖彼此。
關于我們這個家,楊絳先生在書中提到: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仨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讀來很溫暖的文字,我們仨,簡簡單單的三個人,各自做著理所能力的事,只要在一起,什么困難都不怕,互相陪伴,苦中有甜,悲中有樂。 我想這就是《我們仨》的意義,或者說這就是家人的意義。
這本書中讓我產生觸動的地方很多。比如,先生提到的“事情往往是別扭的,總和希望或想象的不一致”,發現果真是這樣的。
還有每次看到先生寫柳樹,都會莫名的充滿傷感。柳樹春風還沒吹就發芽了,秋風剛一吹,柳葉就黃了,就光禿禿的了,時光飛逝,歲月就是這般無情。 先生提到她從來不是啃分數的學生,可是很愛惜時間,她提到自己和錢鐘書先生兩個人都喜歡讀書,會為有人造訪耽誤讀書時間而叫苦,這讓我想到先生說的與世無爭。
楊絳先生還提到,錢鐘書先生學習語言的過程。 “他每日讀中文、英文,隔日讀法文、德文,后來又加上意大利文。這是愛書如命的鍾書恣意讀書的一年。 我們初到法國,兩人同讀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的《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他的生字比我多。但一年以后,他的法文水平遠遠超過了我。”
這讓我想到語言的學習,閱讀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學習單詞的最好方法不是背單詞,而是大量的閱讀。
作為曾經拿著一本厚厚的四、六級、考研詞匯書背單詞的人,我的切身體會是: 背單詞,這并不是一件讓人愉悅的事情,所以難以堅持,并且難以達到很好的效果,可是閱讀卻是一件愉悅的事情,可以毫不費力地持續去做,當然可以收到好的反饋了。
關于學習的目的以及學習的最好方式,錢鐘書先生覺得為一個學位賠掉許多時間,很不值當。他白費功夫讀些不必要的功課,想讀的許多書都只好放棄。
所以學習的目的是什么?這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僅僅為了拿到那張英語六級證書嗎?僅僅是為了拿到一張畢業證嗎?我想并不是這樣的。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學習英語是為了與人溝通交流,可以閱讀優秀的書籍,并不是為了背誦一個“abandon,放棄,拋棄”,直到一個單詞的含義,至于怎么用卻不知道。 雖然這個單詞幾乎會出現在每個詞匯書首位,這么說,這個單詞我多少也背過幾十遍了。
看來一個單詞在單詞書中背誦幾十遍,并趕不上在閱讀中看到的效果,一句“The baby had been abandoned by its mother”讓人更加印象深刻。
當楊絳先生讓忙于編教材的女兒注意休息的時候,女兒說:“一面教,一面才會有新的發現,才能修改添補”。
這就是很多教育名家所主張的“教才是最好的學”的學習方式,教才能查缺補漏發現問題,找到不足之處。陶行知先生主張“教學合一”,說的就是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教學相長。
關于人生,楊絳先生提到: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人生本就沒有“永遠快樂地在一起”這個結局,痛并快樂著卻是常態,或者說這段日子快樂多一些,另一些日子煩惱多一些。
我們總想著“等……就好了”,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生活繼續,總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 上學的時候有上學的煩惱,工作后有工作的憂愁,娃小的時候有小的時候擔憂,娃大了有大的時候焦慮,年輕的時候有年輕時候的限制,年老的時候有年老時候的阻礙……
如果想做什么,現在就做,如果想過什么生活,現在就努力去實現,而不是等娃大了,等退休了……
楊絳先生與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在人生這個古驛道徹底走散,留下楊絳先生一人,先生在這本書中寫道: “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 讀來讓人雙眼不由得濕潤,感到很難受,女兒和丈夫都離開了,只剩下先生一個人,該多么的孤單。
楊絳先生卻以一如既往的生活姿態繼續前行,獨自尋找屬于自己的歸途,值得敬佩。 總之,這是一本很值得閱讀的好書!強烈推薦朋友們閱讀作者的紙質版書籍,絕對很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