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綱: 意念松而不散,氣機通而不竭。 起式:太一歸元樁 動作: 1. 雙腳平開與肩同寬,膝微屈如坐高凳。 2. 雙手虛抱丹田(小腹前),掌心向內如托圓球。 3. 舌抵上顎,目垂簾(半閉),脊柱如懸絲正直。 呼吸: · 鼻吸口呼,吸氣時觀想地氣自足底涌泉穴上行; · 呼氣時濁氣自百會穴下注入地,循環7息。 功效: 第一式:云手歸元 動作: 1. 左掌自丹田緩緩上托至眉高,掌心向天如采云氣; 2. 右掌同步下按至胯側,掌心向地如鎮濁氣; 3. 雙臂如推磨劃弧,左右交替共9次。 呼吸: · 手升時吸氣,手降時呼氣,如云卷云舒。 意念: · 想象雙手攪動天地清氣,灌入四肢百骸。 第二式:鶴舞清風 動作: 1. 單腿獨立,另一腿屈膝上提至腰高; 2. 雙臂平展如鶴翼,指尖輕顫如拂微風; 3. 左右交替各保持3息,共做3輪。 呼吸: · 提腿時深吸氣,保持時屏息凝神,落腳時長呼氣。 功效: 第三式:伏虎通脊 動作: 1. 馬步沉腰,雙掌虎口相對前推如抵山岳; 2. 轉掌變爪回拉至肋側,同時挺脊后仰; 3. 如猛虎撲食又收勢,往復9次。 呼吸: · 前推呼氣發“哈”聲,回拉吸氣默念“松”。 要訣: 力從足跟起,經腰脊貫于指尖,疏解背部淤滯。 第四式:蓮花吐納 動作: 1. 散盤或至善坐,雙手結定印(右掌疊左掌,拇指相觸); 2. 吸氣時脊柱節節上拔,肩胛如蓮花綻開; 3. 呼氣時全身松沉,想象濁氣化黑煙自毛孔散出。 時長: · 21輪呼吸,對應人體經脈大循環。 第五式:回春擺柳 動作: 1. 直立放松,以腰為軸左右旋轉,雙臂自然甩動; 2. 左轉時右手拍打左肩井穴,左手背輕擊命門穴; 3. 如春風擺柳,左右交替共36次。 功效: 第六式:托天理氣 動作: 1. 雙掌自腹前提至胸前,翻掌上托至頭頂,目隨手走; 2. 足跟緩緩提起,如擎天柱立; 3. 保持3息后,足跟落地震動涌泉,雙掌下按歸元。 呼吸:上托吸氣,保持屏息,下落呼氣。 深意:拉開三焦經,調和水火,解胸悶煩躁。 第七式:靈蛇纏柱 動作: 1. 右臂上舉貼耳,左掌下按至胯側; 2. 向左側彎如風吹竹,右肋充分拉伸; 3. 左右交替各7次,配合脊柱波浪式蠕動。 意念: · 想象脊柱化為靈蛇,逐節蘇醒活化。 第八式:抱月歸丹 動作: 1. 雙臂環抱虛空如攬明月,雙膝微屈下沉; 2. 緩緩收攏至胸前,掌心距膻中穴三寸; 3. 如揉太極球,正反各轉9圈。 呼吸:外展吸氣,內收呼氣,氣沉丹田。 收式:混元一氣 動作: 1. 雙掌相疊按于臍下,男左手在內,女右手在內; 2. 順時針摩腹9圈,逆時針9圈,力度透入臟腑; 3. 靜立調息,覺知體內氣機如春水融融。 心法: · 默誦“太和之氣,周流不息”,收攝神光內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