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現在害怕回家,害怕考試,甚至用鉛筆劃傷手臂。男人想離婚帶孩子重新生活,可妻子冷笑:“你們有多大本事?離了我,連飯都吃不上!” 這個家庭的困境,或許是許多 ADHD 孩子家庭的縮影。作為家長,面對孩子特殊的狀況,往往會在期望與現實之間掙扎,會在憤怒與無奈之間徘徊,會在愛與傷害之間迷失方向。 表面看,妻子將自身學歷優勢異化為教育暴力,實質是恐懼孩子重復丈夫的"平庸人生",媽媽對孩子的要求近乎苛刻,學習上的一點瑕疵都能引發她的暴怒。試卷上鮮紅的叉號,成了她對孩子失望情緒的導火索,打罵成了家常便飯。久而久之,孩子對媽媽充滿了恐懼,原本活潑的天性被壓抑,取而代之的是抑郁的情緒。 爸爸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深知孩子需要的是理解與陪伴,而非一味的指責。他多次嘗試與妻子溝通,希望她能退出孩子的學習管理,由自己來陪伴孩子成長,降低對孩子的目標要求。可媽媽無法接受,她覺得父女倆都不爭氣,不上進。離婚成了爸爸最后的念頭,他想帶著孩子重新開始,逃離這壓抑的氛圍。 家有A娃,往往父母中有一方很難接納孩子,尤其是像文中這位媽媽,她的教育理念來自自身的經歷和經驗,在她看來,女兒不夠努力是學習不好的原因,她也許能忍受孩子智力不如自己,但又不能允許孩子成績差,事實上ADHD也不是智力問題,因為長期打壓,孩子出現了明顯的抑郁情緒,媽媽在這方面認知是不夠的,她忽略了情緒問題,面對孩子和老公,她都是居高臨下,覺得自己的理念是正確的,如果不努力,家庭就過不上好生活,你們不應該聽我的嗎?可是面對她的“善意”,孩子和爸爸都覺得窒息,想逃避。將學業成績作為首要干預指標,忽視情緒管理和親子關系修復,這是媽媽值得反思的地方。 父親理解女兒,這沒有錯,但提出離婚是個錯誤,妻子只是育兒理念需要修正,為了家庭經濟,為了孩子教育付出的努力不能否認。可以心平氣和與妻子一起探索更好的教育方法,幫助孩子克服ADHD帶來的困擾,慢慢取得進步,妻子性格太急,需要情緒出口,老公應該提供情緒價值,給予理解。 這場戰爭里,沒有贏家。 只有夫妻同心,才能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雙方需要學會傾聽彼此的觀點,理解對方的壓力和擔憂。媽媽可以嘗試放下對成績的執念,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為孩子規劃;爸爸也需要在情感等方面給予家庭有力的支撐,共同分擔家庭的責任。通過定期的家庭會議,坦誠地交流孩子的進步與問題,尋求共識,攜手前行。 如何更好解決這個家庭矛盾?希望得到您的寶貴建議!大家評論區聊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