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十三鬼針來源 據史書記載,相傳《鬼門十三針》是由戰國時期名醫扁鵲所創,最早記載在唐代醫學家藥王孫思邈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是中醫的一種特殊治療方法。 是針灸神奇所在,專治百邪癲狂,從現代醫學講就是抑郁癥、強迫癥、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 “扁鵲曰:百邪所病者,針有十三穴也,凡針之體,先從鬼宮起,次針鬼信,便至鬼壘,又至鬼心,未必須并針,止五六穴即可知矣。”穴名以“鬼”一以貫之,表明針灸的起源與巫術的某種聯系。 十三穴位歌決 百邪顛狂所為病,針有十三穴須認,凡針之體先鬼宮,次針鬼信無不應。 一一從頭逐一求,男從左起女從右,一針人中鬼宮停,左邊下針右出針,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三針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壘入二分, 四針掌后大陵穴,入針五分為鬼心,五針申脈為鬼路,火針三下七锃锃, 第六卻尋大椎上,入發一寸名鬼枕,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牀針要溫, 八針承漿名鬼市,從左出右君須記,九針勞宮為鬼窟,十針上星名鬼堂, 十一陰下縫三壯,女玉門頭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針仍要七锃锃, 十三舌頭當舌中,此穴須名是鬼封,手足兩邊相對刺,若逢狐穴只單通, 此是先師真妙訣,狂猖惡鬼走無蹤。 02 鬼穴十三及對應針法 禁忌:不要輕易嘗試 1. 人中穴(鬼宮):此穴位于鼻中溝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的交接處,在急救和治療神志疾病時常常發揮關鍵作用。 針法為從下向上斜刺3分,針刺時需精準把握角度和深度,男子施針先從左側起,女子則先從右側起。 2.少商穴(鬼信):歸屬于手太陰肺經,在手指,拇指末節橈側,指甲根角側上方0.1寸,作為肺經的井穴,它對肺系實熱之證療效顯著。 針法是從外向內直刺3分,陽日陽時,針向右旋轉,陰日陰時,針向左旋轉。 ![]() 3. 隱白穴(鬼壘):屬足太陰脾經,在足趾,大趾末節內側,趾甲根角側后方0.1寸,主要調理脾胃和治療神志相關問題。 針法為從外向內直刺2分,嚴格按照單日為陽、雙日為陰的規律,以及男女左右不同的起始順序施針。 4. 太淵穴(鬼心,又說大陵穴):若指太淵穴,屬手太陰肺經,在腕前區,橈骨莖突與舟狀骨之間,拇長展肌腱尺側凹陷中,若指大陵穴,屬手厥陰心包經,在腕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中,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 針法為從外向內直刺5分,操作時務必遵循相應的陰陽時辰和男女施針規則。 ![]() 5.申脈穴(鬼路):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同時也是八脈交會穴之一,在踝區,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緣與跟骨之間凹陷中。 針刺時從下向上斜刺,采用火針點刺三下,利用火針的溫熱之力激發穴位功效。 6.風府穴(鬼枕):歸屬督脈,在頸后區,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中。 針刺時需從外向內直刺2分,患者應采取伏案正坐位,頭微前傾,項肌放松,進針時特別注意針尖不可向上,以防刺入枕骨大孔,損傷延髓。 7.頰車穴(鬼床):屬足陽明胃經,在面部,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中指),閉口咬緊牙時咬肌隆起,放松時按之有凹陷處。 針法為從外向內直刺5分,按照既定的施針原則進行操作。 8.承漿穴(鬼市):別名天池、鬼市、垂漿,屬任脈在面部,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 針刺時從外向內斜刺3分,左右施針方向需按照男女、陰陽日時的規則執行。 ![]() 9.勞宮穴(鬼路、鬼窟):屬手厥陰心包經,在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 針法為直刺2分,施針過程中嚴格遵循陰陽時辰的規律。 10上星穴(鬼堂):屬督脈,在頭部,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采用平刺法,刺入2分,確保施針的準確性和安全性。 ![]() 12.曲池穴(鬼臣):別名鬼腿、鬼臣,在肘區,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凹陷處,針法為直刺5分,依據陰陽日時和男女起始順序進行施針。 13. 海泉穴(鬼封):在口腔內,舌下系帶中點處,針法獨特,需針刺舌頭一寸,從舌中下縫刺入,穿透至舌上,施針時需格外小心謹慎。 怎樣判斷檢查 用大拇指與二拇指掐住患者中指根部一節的兩側[如中醫問脈那樣]如果跳動感很強,就是有外邪在作怪; 如果無此征兆,則是屬于癲癇病。 03 倪師|十三鬼針 一般治療癲癥、癇癥、狂癥用的,一般我們用正取穴。 癲癇最好的穴道鳩尾和百會,灸申脈或照海。也可以用顖會,顖會是小孩子顖門骨的地方。 中醫認為癲癥,狂癥,發狂奔走,這種病一般來說痰涎壅塞所引起的,我們要消痰有很多方法,如用控涎丹把痰去掉。 若用正取穴沒辦法時,就用十三鬼穴治病,十三鬼穴要按照順序下,不能說我先下四五六、一二三等一下。不行, ![]() 第一個穴人中,第二穴少商,第三穴隱白,第四穴大陵,第五穴申脈,第六穴風府,第七穴頰車,第八穴承漿,第九穴勞宮,第十穴上星,十一穴男會陰、女玉門頭,十二穴曲池,十三穴海泉(又名鬼封,舌下中縫)。 ![]() 一路順著下去。針下去時,男的往左轉,女的往右轉,男的先下左邊,再下右邊,女的先下右邊再下左邊,雙穴的時候。 單穴的時候,比如說人中先下去,男的往左轉,女的往右轉。少商的話,左右有兩邊,男的左邊再右邊,女的右邊再左邊。這個十三鬼穴,就是我們治療過去說是被鬼附身的病。 比如,男人講出來的聲音是女人的聲音,或者女人發出來男人的聲音,很多這種不可理解的事情,發生在一個正常人身上時,就可以考慮用十三鬼針。不用去記,知道有這東西就好了,不用去背它。 05 我所理解鬼門 在古代鬼門十三針乃是醫玄之家的不傳之秘,屬于禁針,專治百邪癲狂,用于懲治邪病,特別是詐尸,死人復活(意思是,胎光還在,沒有徹底死絕)。 “鬼門十三針”與《癲病第二十二》有必然的聯系,這是個人真切的讀后感。 在《湯液醪醴論》中黃帝問岐伯:人的五臟陽氣衰竭出現了水腫的癥狀,該怎么治療呢?岐伯說了一番話中,有“開鬼門,潔凈府,精以時服”這段話。 后來漢代張仲景提出了“腰以上腫當發汗,腰以下腫當利小便”這種方法,這之后的中醫才將鬼門看做汗孔,將凈府看做膀胱。 這里上傳一張圖,加深理解! ![]() 什么是“開鬼門”?不要認為這是一個很玄的話題。 在內經時代,“神鬼”是描述人的精氣神。 比如稍奮進的精神狀態叫做神, 而過于亢奮乃至混亂的精神狀態叫做鬼。 尤其是墨子主張的“明鬼”,值得研究。 其實老子早就是一個“無神論”者。 一、鬼字理解 ![]() 從甲骨文的“鬼”字,是一個戴著抵擋邪祟的面甲的人,為病人驅趕邪祟。由此理解“鬼谷子”之名,更豐富了其醫道之術。 甲骨文“鬼”字就是儺舞者的象形,上部是一個較大的“田”字形,代表畫有鬼神的面具,象征“鬼頭”;下部是一個“人”,有站立和跪坐兩種姿勢。 ![]() 所以,“鬼”字應當是古代祭祀時人戴的一種形貌丑惡的面具,用以代表人們觀念中的鬼。 “鬼”字在金文中出現極少,與甲骨文相比,寫法略有變化。 到了小篆階段,“鬼”字基本定型:上部變為“田”,“田”上多了一個短撇或短豎,用以表示高突的角;下部的“人”變成近似一撇一捺,并在捺上添加一個像秤鉤形的筆畫。 在隸書中,“鬼”字上部省去短撇或短豎,仍寫作“田”;下部漸變為“兒”形,像秤鉤的筆畫變成小圓或略近三角形,有的獨立,有的附在“兒”字上,到西漢中晚期已經變為“厶”。 在東漢佛教的傳入,鬼字又被賦予了魂魄的含義。其實,魂魄,都是中醫在表述人體生命過程中,對五臟六腑的實體、功能的一些特征的總結性描述,與佛無關。 二、門字理解 ![]() 象形字。像兩扇門的樣子。本義是房屋的門。《易·同人》:“同人于門。”甲骨文已經出現,指宗廟宮室的門。 《合集》32035:“王于南門逆羌?”由本義引申為像門的東西。如:爐門;閘門。由本義又引申為途徑。 《易·系辭上》:“成性存存,道義之門。”疏:“謂易與道義為門戶也。”又指關塞要道:玉門;江門。由家門引申為家族門第,家。 《左傳·昭公十三年》:“晉政多門。”由門戶的不同引申為不同的類別,特指學術、宗教方面不同的學說、流派、集團。成語有:門戶之見;左道旁門。我國古代私家講學授徒,門又指與老師有關的:門人;同門。“ ——李學勤《字源》 “鬼門”的真實含義,是人體經絡系統的門,與七沖門類似,經絡在表里之間的通道,都有這樣的門。 “開鬼門”的意思是,讓人的內外經絡保持暢通,順利排泄出體內影響人的精氣神的歪風邪氣,讓人恢復到正常精神狀態,再輔以其他手段,生理機能就能夠盡快恢復。 比如通過按摩、刺激神門穴,可以治療心絞痛、無脈癥、神經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癥等。 “鬼門十三針”,就是通過各種針灸手法打開經絡之門。 首要的是先打通心經,心主神志,心亂則神志不清,再選督脈等鎮靜安神、選脾經,氣血通,精神好、選胃經主食欲、強身體,調節情志、選肝經通疏泄,抒發情緒、選膽經醒腦,治頭暈目眩、選腎經祛失眠多夢。 除之之外,“鬼門十三針”,還帶有“心理療法”效應。不必迷信。 破除迷信的方法,就是多學習。 《黃帝內經》是以《河圖洛書》《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以及《易六十四卦》等為通用語言,講敘生命之道。包括《黃帝八十一難經》都是如此,如《六十四卦》以象取穴,萬物同道。 溫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