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初,傅涯,這位陳賡大將的遺孀,因公赴美。她抵達美國后,陳賡的許多黃埔同學,特別是那些與大將有過深厚交情的人,紛紛前來探望她,并邀請她參加宴會。臨近傅涯的回國之時,這些老友們也自發地來到了機場,為她送行。 在告別的時刻,突然走出一位年長的老人,他從口袋里掏出一些鈔票,欲要塞給傅涯。傅涯見狀立刻擺手拒絕,但老人卻堅定地說:“這是我的一點心意。我身在國外,始終未能回去拜祭他的英靈。希望你回國后,能為我代為獻上一束鮮花,送到北京八寶山,代我祭奠他。” 這位老人并非普通人,而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特殊人物——新中國首批特赦戰犯之一、國民黨陸軍中將宋希濂。他曾是黃埔軍校的第一期學員,深受蔣介石的寵信,參與過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并且被譽為“鷹犬將軍”。然而,1949年12月,在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宋希濂的部隊節節敗退,最終在大渡河沙坪被俘,并在隨后的改造過程中與陳賡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那時,宋希濂為何如此懇切地希望傅涯代為祭奠陳賡呢?他們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 回溯到1923年夏,年輕的宋希濂背著母親準備的沉重行李,踏上了前往長沙的路。那段旅程異常艱辛,背負的行李讓他每走一步都倍感壓力,尤其是一路的山路崎嶇不平。盡管他體力尚好,依舊無法避免肩膀的酸痛。終于,疲憊不堪的他在五里亭這個涼亭里停下了腳步,打算休息片刻。此時,一位身背布包的青年走了過來,看起來像是趕路的農民,他渾身汗水,表情卻十分輕松,顯然有著非常強健的體力。青年停下后向宋希濂微笑,宋希濂禮貌地點點頭,兩人便開始交談。 原來,這位青年叫陳賡,年紀比宋希濂大三歲,同樣是湘鄉人,而且兩人都前來長沙準備參加孫中山先生招募的軍事訓練班。相同的目的和故鄉的緣分讓他們很快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臨行時,陳賡主動搶過了宋希濂的沉重擔子,表示自己曾當過兵,體力更為出眾。盡管宋希濂有些不好意思,最終還是接受了陳賡的好意。 陳賡挑起擔子后,迅速走在了前面,宋希濂盡管跟在后面盡力追趕,卻始終追不上。就這樣,這段偶遇成為了兩人之間深厚友誼的開端。之后,他們還在同一個考場并肩作戰,順利成為了黃埔軍校的第一期學員,開始了共同的革命旅程。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的關系變得更加深厚。黃埔軍校的日子雖然緊張而充實,但在那些艱苦的訓練和挑戰中,陳賡與宋希濂依然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他們一起探討國家前途、商議革命道路,甚至在各自的思想上也有所碰撞。 一次,在珠江邊的漫步中,宋希濂感慨:“在這里不到一個月,我第一次感受到中國革命的希望,廖黨代表和蔣校長正是孫中山的左右臂膀,是革命的核心力量。”陳賡則不同意這個觀點,他堅定地回答:“革命的成功不僅僅靠領袖人物,還必須喚起廣泛的工農大眾,這才是革命的核心力量。”兩人雖有分歧,但宋希濂依然尊敬陳賡,將其視為兄長。 隨著黃埔軍校的歷史發展,陳賡的革命信仰愈加堅定,而宋希濂在陳賡的影響下,逐漸心向共產黨。1925年,陳賡向宋希濂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建議,宋希濂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成為了共產黨的一員。 然而,在1926年,由于蔣介石的政治拉攏,宋希濂最終選擇投向了國民黨陣營,放棄了與陳賡共同奮斗的道路。兩人的思想開始分裂,他們的革命信仰發生了分歧,直至宋希濂完全脫離共產黨,投身蔣介石陣營。 此后,宋希濂的軍事生涯不斷上升,逐漸獲得蔣介石的青睞,而陳賡依然堅定地站在共產黨的立場上,始終為革命事業奮斗。 隨著歲月的流逝,陳賡和宋希濂的命運各自發展,直到1950年,宋希濂在戰后被捕并關押在西南公安部第二看守所。陳賡在得知這一消息后前往探望,見面時,宋希濂心中充滿復雜的情緒,面對曾經的兄弟,他既感到愧疚,也有些不知所措。陳賡則依舊關心著宋希濂,他用溫和的話語與他交談,提醒他接受改造,不要有負擔。 經過多年改造,宋希濂最終于1959年獲得特赦,而陳賡也在這時邀請他和其他黃埔同學聚會,重拾往日的友情。盡管兩人的人生道路已經截然不同,但在這場團聚中,他們依然彼此關懷,心中有著對革命的共同信仰和對歷史的深深感慨。 這次聚會后,陳賡與宋希濂又一次漫步在湖邊,彼此交談著對未來的看法,時光仿佛倒流回了他們年輕時的那段歲月。陳賡最后深情地說道:“未來的臺灣解放,還需要你們的力量。”這一句話,既是對過去革命事業的堅定承諾,也透露出他對未來的深遠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