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美好愛情的傳統紋樣 邀你尋覓中國紋樣愛情的浪漫 ![]() 喜相逢紋 ![]() ![]() 「喜相逢紋」是以S型反轉對稱的結構為特色,形成了圖案兩兩相對、互相纏繞的美妙意境,被視為象征愛情和幸福的符號。紋樣產生的源頭“雙魚紋”最早反映了傳統愛情的浪漫,“太極圖”與“旋渦紋”造就了它完美的樣式;象征圓滿與和諧的“團”的圓形情結和比喻男女的陰陽對稱結構,更使得“喜相逢”紋樣成為追求生命精神、象征愛情信仰的有力符號。 “喜相逢”紋樣以反轉對稱來表現男歡女愛,通過相逢相晤來表現喜慶快事。該紋樣經常被物化在彩陶、瓦當、藻井、剪紙、織錦等物質載體中。 新石器時期 喜相逢樣式 追溯到新時期馬家窯文化彩陶上的黑彩鳥紋 兩只抽象的黑鳥呈S形盤旋在陶底內 有的直接裝飾一條S線分割 有的又直接裝飾一個圓點在二鳥中間 與如今我們所看到的雙龍戲珠等紋樣 有著一脈相承之處 戰國至漢代 曾有大量出土漆器 其上繼承并發展了 喜相逢樣式的鳳鳥紋、云氣紋 充滿生氣 南宋時期 喜相逢紋樣才基本有了定式 唐代大國盛景下流行的 摩羯紋、鸚鵡紋、獅子紋、飛天紋 宋代淡雅美學下流行的 孔雀紋、魚鳥紋等 皆豐富了喜相逢紋樣的主體類型 明清時期 喜相逢主體出現了較多的 蝴蝶紋、龍鳳紋、飛鳳麒麟紋、雙鶴紋、 綬帶鳥紋等外框架也從基本的圓 衍生出方勝、柿蒂、海棠等結構 皆成雙成對 歡喜如新 ![]() ![]() 清乾隆 石青色緞綴繡八團喜相逢紋女夾褂 故宮博物院 ![]() ![]() 清嘉慶 香色納紗八團喜相逢單袍 故宮博物院 ![]() ![]() 清乾隆 香色緞妝花八團喜相逢綿袍 故宮博物院 ![]() ![]() ![]() 清雍正 黃色地喜相逢紋朵花萬字紋錦畫袱拆片 (左) 清雍正 綠色地喜相逢紋織金錦 (中) 清光緒 紅色緞繡十團喜相逢紋花卉葡萄金暗八仙紋女帔 故宮博物院 (右) ![]() ![]() ![]() 清 石青地繡喜相逢紋團補(局部) 故宮博物院 (左) 清乾隆 石青色紗綴繡夔鳳喜相逢紋單褂(局部) (中) 清乾隆 綠色八團喜相逢紋妝花緞女棉袍(局部) (右) ![]() 鳳穿牡丹紋 ![]() ![]() 「鳳穿牡丹」是傳統吉祥圖案。在古代傳說中,鳳為鳥中之王;牡丹為花中之王,寓意富貴。丹、鳳結合,象征美好、光明和幸福,也象征著愛情,是民間祝福的喜慶元素。 漢代 是從漢代錦帛中演化而來 用它作主題裝飾始于唐代晚期 鳳凰是傳說中的瑞鳥 牡丹則是花中之王 兩者接合寓意著富貴吉祥 由于它們代表著傳統的東方文化 因而被延續下來 成為中國陶瓷裝飾中的主要表現題材之一 ![]() ![]() 民國 紫緞刺繡鳳穿牡丹夾旗袍 民族服飾博物館 (左) 清嘉慶 ·石青緞彩繡團鳳牡丹袷褂 故宮博物院 (右) ![]() ![]() 清乾隆 醬色呢彩繡鳳穿花紋炕毯 故宮博物院 (左) 清代 藍緞彩繡鳳穿牡丹紋菱形肚兜 民族服飾博物館 (右) ![]() 并蒂蓮紋 ![]() ![]() 「并蒂蓮紋」是一枝兩朵的奇花,蓮有并蒂、并頭,為一蒂蓮花者。被古人視為祥瑞之物,常用于象征夫妻恩愛、團圓長久。古人用他們的浪漫主義情懷創制出“花開并蒂”這樣的紋飾,用以隱喻夫妻相親相愛,連理同心。 明朝 明代民間認為“并蒂蓮”的出現 則是有人要高中狀元的吉兆 明代中后期科舉考試興盛 因此在瓷器上流行“并蒂蓮” ![]() 清末民初 雙色緞盤銀繡并蒂蓮福祿壽紋元寶形荷包 民族服飾博物館 ![]() 清乾隆 青花并蒂蓮蒜頭瓶 ![]() 明永樂 青花并蒂蓮折沿盤 ![]() 纏枝蓮紋 ![]() ![]() 「纏枝蓮紋」又稱為串枝蓮、穿枝蓮,是傳統吉祥紋樣之一。纏枝蓮紋寓意多樣,在愛情文化中,“蓮”寓意蓮生貴子、多子多福,“纏枝”象征喜結連理、纏綿難分。纏枝蓮常見運用于瓷器、絲織品等。 元朝時期 元代纏枝蓮紋的造型多變 有正有側 花蕊有心形和圓形 花瓣呈麥粒狀 前端似有麥芒 花瓣由以前的肥大變為窄細 明朝時期 成化時期是明代瓷器生產的又一高峰期 從官窯纏枝蓮紋飾來看 雖仍為自元代至宣德以來的傳統 但較前代更為典雅精致 清朝時期 康熙一朝 纏枝蓮紋在承襲前朝舊例的同時 多有創新 其最明顯的時代特征 是花心多繪有寫實的蓮蓬圖案 雍正陶瓷清新淡雅,工整秀麗 纏枝蓮紋亦是如此 其紋飾承襲永宣之風 延續康熙紋樣 但又多有創新之舉 畫法以勾線渲染為主 線條較康熙時軟 乾隆時期纏枝蓮紋飾或效仿永宣 或追摹成化 或承襲雍正 品種豐富構圖多樣 畫法也有寫實和圖案化之分 整體風格嚴謹繁縟畫工精細 ![]() ![]() 明·《興獻王朱佑杬像軸》 ![]() 明·纏枝蓮花紋暗花緞經皮 ![]() ![]() 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紋雙鋪首尊 (左) 明嘉靖 青花龍穿纏枝蓮紋大盤·故宮博物院 (右) ![]() ![]() 元 青花纏枝蓮紋大碗 格古博物館 ![]() 滿池嬌 ![]() ![]() 「滿池嬌」是古代常見的一種刺繡紋樣,又叫“蓮塘鴛鴦紋”,該紋樣通常由蓮花、蓮葉、蘆葦、蒲草、仙鶴、白鷺、鴛鴦、鴨、魚、蝶、蟲等構成的池塘美景,其典型是蓮池鴛鴦。常見于時人題詠,它包含了人問愛情、家庭、團圓之意境。 宋朝 早期源于宋朝織物上 元朝 “蓮塘鴛鴦紋”因作為定式紋樣 被應用到宮廷服飾 因御衣刺繡紋樣而風靡一時 成為元青花的裝飾圖案之一 元代鑒藏家柯九思有詩云 「觀蓮太液泛蘭橈,翡翠鴛鴦戲碧苕; 說與小娃牢記取,御衫繡作滿池嬌。」 由此 蓮塘鴛鴦紋被冠以「滿池嬌」的美名 明清時期 滿池嬌也因此打破了元代的固定樣式 呈現出更多樣的特征 在色彩上也有的更多的創新 明清瓷器上的滿池嬌紋飾 以斗彩繪蓮塘小景 鴛鴦游弋 荷花映日 點綴以水蓼、茨菇等水生植物 生趣盎然 畫面色彩絢麗 柔情脈脈 用于御窯瓷器上 被視為皇權與溫情的完美結合 無論是工藝水準、紋樣題材還是材料運用 都達到了前所末有的高度 使得滿池嬌創作手法更加多樣 其寓意也及其講究、豐富 滿池嬌中以蓮花,荷葉,藕,駕鴦,蜂蝶等題材構建池塘小景。蓮花配鴛鴦有“一路連科”的寓意;蓮花配仙鶴則寓意“連封一品”等,每一個元素都有自己的寓意,整體象征著感情和美長久,生活平安吉祥的寓意。 ![]() 明·漳州窯青花蓮塘鴛鴦紋盤·廈門市博物館 ![]() ![]() 元代 景德鎮窯青花鴛鴦荷花(滿池嬌)紋花口盤 故宮博物院 (左) 明萬歷 五彩鴛鴦蓮花紋盤 (右) ![]() ![]() 明萬歷 五彩鴛鴦蓮花紋蒜頭瓶 (左) 明成化 斗彩鴛鴦臥蓮紋碗 (右) ![]() 鴛鴦紋 ![]() ![]() 鴛鴦紋也是傳統寓意紋樣,通常有夫妻恩愛,百年好合的含義。千百年來一直是情侶之間相親相愛的美好象征,也是堅貞不移的純潔愛情的化身。但在古代,駕鴦的象征意義并不局限于此。 商代時期 玉器的一大特點是動物形玉雕的流行 最初的鴛鴦通常用來比喻夫妻之間的愛情 戰國時期 可以說是“無物不漆” 隨著工藝技術的爆發 戰國時期成為漆器工藝的高峰期 漢代時期 其表面錯金銀、鎏金的漆器 體現了漢代新興貴族的審美情趣 此時 人們只把駕鴦視為兄弟和好友的象征 人們喜用駕鴦表達兄弟之間的同性之“戀” 唐代時期 鴛鴦紋的大量涌現是從唐代開始 唐代藝術品的鴛鴦紋 不僅出現在金銀器上 還出現在銅器、絲織品等上面 此時鴛鴦回歸于愛情寓意 宋代時期 駕鴦紋又大量出現在 繪畫、瓷器、玉器、家具等上面 成為百姓最喜愛的吉祥紋飾之一 盤心繪蓮池鴛鴦紋是元青花瓷器的常見紋飾 明清時期 以鴛鴦為題材的紋飾 形式多樣 寓意豐富多彩 如鴛鴦和桂花的組合 稱為“鴛鴦貴子” 用于祝賀 ![]() ![]() 清代 白緞繡珍禽花卉紋對襟掛穗大坎 民族服飾博物館 (左) 明 青花五彩蓮池鴛鴦紋高足碗 中國西藏的薩迦寺 (右) ![]() ![]() 明隆慶 五彩鷺鷥鴛鴦紋大缸 故宮博物院 (左) 大明宣德 青花五彩蓮池鴛鴦紋葫蘆瓶 (右) ![]() 明宣德·青花五彩蓮池鴛鴦紋碗·西藏薩迦寺藏 ![]() 喜鵲紋 ![]() ![]() 自古以來就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吉祥鳥,在古人眼中更是帶來好運和福氣的象征。民間傳說中,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天,成群結隊的喜鵲都會飛上天搭一座鵲橋,讓相隔兩地的牛郎織女得以相會。由此衍生出喜鵲紋飾——喜上眉梢,便是兩只喜鵲俏立在梅枝上,相親相愛,竊竊私語,形影相伴,仿佛恩愛夫妻,因此這一紋飾也象征婚姻美滿,夫妻和睦,家庭幸福。 唐朝 以前喜鵲被人們稱之為“鵲” 唐代開始 出現「喜鵲」這一詞 喜鵲也被定義為吉祥之鳥 宋朝時期 喜鵲紋飾更加精美 青花上的“喜上眉梢”纏枝花卉紋 紋飾層次豐富 雅致大氣 明朝時期 喜鵲紋在細節刻畫上更為卓越 喜鵲俏麗多姿 不論在民間還是上層階級 喜鵲深受喜愛 紋飾也越來越精美 清朝時期 喜鵲紋多用“雙喜”或“喜鵲登梅”等吉祥圖案 色彩明艷 呈現精美繁復的裝飾風格 ![]() ![]() 民國 紅緞刺繡人物花鳥紋對襟童褂(局部) 民族服飾博物館 (左) 民國 紅綢繡花蝶喜鵲口圍 中國絲綢博物館 (右) ![]() ![]() 清同治 黃地粉彩梅鵲紋圓瓷片桌心 故宮博物院 (左) 清同治 黃地粉彩梅鵲紋盤 故宮博物院 (右) ![]() 清同治·黃地粉彩梅花春燕紋碗·故宮博物院 ![]() 蝴蝶紋 ![]() ![]() 蝴蝶紋是描繪蝴蝶形態的裝飾紋樣,一直是中國傳統紋樣中的常見紋樣,紋樣即表現為花間飛舞嬉戲。以各種花卉與蝴蝶搭配組合的畫面寄托對美滿幸福的愛情,象征男女堅貞的愛情,也可體現吉祥如意的美好祝福。 唐朝時期 蝴蝶紋就出現在銅鏡、錦帛上 蝴蝶紋形態圓潤飽滿、色彩艷麗 宋朝時期 受花鳥畫的影響 蝴蝶紋開始盛行 逐漸被運用到瓷器上 主要采用刻劃和貼花技藝 高貴典雅 有種特別的文人氣 明朝時期 進入了熱烈發展的階段 蝴蝶紋纖巧精致 瓷器的釉色變得豐富多彩 有五彩、斗彩、青花、粉彩、琺瑯等等 這一時期的蝴蝶紋 由于各種釉色的配合 更加具有寫實性 清朝時期 用散點式構圖法 在瓶體上繪畫成雙成對 或三只兩只聚集飛舞的蝴蝶 清麗新巧 從唐代到明清時期,陶瓷、銅鏡、織物、金銀器、剪紙都常飾以蝴蝶紋。 ![]() ![]() 清代 粉色暗花緞飾子孫萬代蝴蝶紋繡邊女襖 民族服飾博物館 (左) 清代 石青緞三藍繡瓜蝶壽桃紋對襟女褂 民族服飾博物館 (右) ![]() ![]() 清光緒 綠色緙絲子孫萬代蝶紋棉襯衣 故宮博物院 (左) 民國 彩繪白棉布圍涎 民族服飾博物館 (右) ![]() 清康熙 五彩蝴蝶紋瓶 故宮博物院 ![]() 蝶戀花 ![]() ![]() 「蝶戀花」紋樣,又名“花蝶紋”,起源于唐代教坊的詞牌名,后用以對蝴蝶與花的組合裝飾紋樣進行命名。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通俗比喻里,蝴蝶象征男子,花朵象征女子,那么蝶戀花是“才子佳人”與“才郎共淑女”。蝶戀花多用于表達詞人多愁善感、纏綿悱惻的情感,后亦寓意愛情,成為中國傳統紋樣題材,在各類藝術創作及日用裝飾品中常見。 明朝時期 延續前朝蝴蝶紋 青花瓷、五彩瓷、斗彩瓷上 蝴蝶多與花卉組成主題紋飾 表現蝶戀花的意境 習稱“花蝶紋” 蝴蝶紋作為輔助紋樣點綴在花鳥畫面中 清朝時期 到了清代 有用散點式構圖法 在瓶體上繪畫成雙成對或三只兩只聚集飛舞的蝴蝶 清麗新巧 ![]() ![]() 清末民初 磚紅緞三藍打籽繡花蝶紋挽袖女襖 民族服飾博物館 (左) 清末民初 石青緞繡海水江崖花蝶紋對襟挽袖女褂 民族服飾博物館 (右) ![]() 清末 紅緞地玉堂富貴花蝶紋蘇繡枕面 中國絲綢博物館 ![]() 清光緒·粉彩花蝶撇口瓶·故宮博物院 ![]() 龍鳳紋 ![]() ![]() 龍為瑞獸之祖,鳳是百鳥之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非凡的地位。龍鳳紋樣在中國愛情文化中更是無法取代,人們將龍代表男性,將鳳代表女性,用龍鳳呈祥的圖案喻示男尊女貴、陰陽相濟、良緣天賜、佳偶天成。 新石器時期 鳳紋最初產生于古人對于天空的崇拜 對散發光芒的太陽產生的太陽崇拜 對翱翔于天的鳥類產生的烏圖騰崇拜 這催生了另一種產物的誕生——鳳凰 新石器時期的彩陶上描繪的一此鳥紋 就是鳳的形象的雛形 由此鳳紋開始出現在人類生活之中 元朝時期 元代瓷器裝飾成熟 鳳紋在宋元時期開始側重子 寓意上的寄托與情感上的表達 形象上相較子華美秀麗的唐朝鳳紋 宋元的鳳紋顯得清秀瑰麗 以柔美的線條彰顯這一時期仁人志士的高雅情趣 鳳紋的種種表現都富有藝術性 濃淡得宜 明快流暢 明清時期 在專制皇權的推崇下 鳳紋發展至巔峰時期 此時的鳳紋更多與 至高無上的皇家權威結合 明清的“鳳凰團紋” 皇后的“禮冠鳳冠” 都是較為集中的體現 此時的鳳紋以其 首如錦雞頭如藤云翅如仙鶴著稱 凸顯皇族尊貴身份 ![]() ![]() 清光緒 石青色綢繡八團龍鳳雙喜棉褂 故宮博物院 ![]() ![]() 清乾隆 粉色夔龍鳳穿花紋錦女帔 故宮博物院 (左) 清雍正 紅色地五彩云蝠龍鳳紋妝花緞袍料 故宮博物院 (右) ![]() ![]() 清康熙 綠色紗繡龍鳳紋緝米珠高靿綿襪 故宮博物院 (左) 清代 海南樂東黎族龍被 民族服飾博物館 (右) ![]() ![]() 清光緒 黃綢繡彩龍鳳紋懷擋 故宮博物院 (左) 明萬歷 剔黃龍鳳紋圓盤 故宮博物院 (右) ![]() ![]() 清康熙 斗彩紅龍鳳紋蓋罐 故宮博物院 ![]() 囍 字 紋 ![]() ![]() “囍”字由兩個“喜”構成,原代表喜上加喜之意。后來,囍字紋常常裝飾于婚嫁等喜慶場合,“囍”字就像兩位新人攜手而立,它又有四個口字,象征人丁興旺,故此,成為了中國人結婚典禮上的重要符號。 商朝晚期 「喜字」的起源于商朝晚期 甲骨文形從壴、從口 從壴 壴是鼓的初文 像鼓陳列在鼓架之上 表示擊鼓為樂 歡樂而喜的意思 從口 表示歡樂的心情 漢朝時期 在東漢的孔廟碑上 喜字被寫作兩個吉字相疊 吉上加吉 這表明喜字已經開始脫離 漢字的字形 根據人們的意愿 被賦予了新的結構樣式 南北朝時期 這些吉祥話 逐漸被“貴”“喜”“吉”等單字代替 唐代 雙喜字有可能產生 陵陽公樣是唐代織錦中經常采用的圖案形式 即用對稱形式結構的紋樣 以兩個“喜”對稱并列 也就是「囍」 ![]() ![]() 清光緒 大紅色綢繡八團龍鳳雙喜棉袍 故宮博物院 (左) 清光緒 紅色綢繡金雙喜萬字地五彩云蝠鶴八團龍鳳紋女棉袍 故宮博物院 (右) ![]() ![]() 清光緒 大紅色紗繡平金彩蝶“囍”字紋衣 故宮博物院 (左) 清同治 紅釉開光金囍字碗 故宮博物院 (右) ![]() 清光緒 紅呢繡雙喜龍鳳彩云子孫萬代紋炕毯 故宮博物院 ![]() 方勝紋 ![]() ![]() 方勝紋是由兩個菱形互相壓角穿插、相疊而成的紋樣。“方”的原意為并行的兩只船強調并列關系,同時方字還代表正方形、菱形等規整形態;“勝” 本是中國古代婦人束發或配腰的飾物。方勝紋中兩個菱形交織緊扣,又稱同心方勝,表示心連心,有同心吉祥之意,象征無窮無盡的美好與吉祥,象征心連心的忠貞愛情,還有同心同德、同舟共濟的寓意。 宋朝時期 在宋代 人們把巾帽后相互疊壓的巾環 稱為“二勝環”“雙得勝”“雙疊勝”等 所以方勝又稱疊勝 方勝紋中兩個菱形交織緊扣 因此又稱同心方勝 象征心連心的忠貞愛情 還有同心同德、同舟共濟的寓意 受到民眾的普遍喜愛 在玉器、陶瓷 甚至玻璃首飾上都有出現 清朝時期 清代將方勝紋推向高潮 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形式豐富多樣 例如方勝紋發展到建筑物上 常見于窗格、門格 象征同心雙合、家庭美滿 ![]() 當代 水族馬尾繡背扇 民族服飾博物館 ![]() 清 銀灰色方勝紋暗花緞襖 故宮博物院 ![]() 清乾隆 錦群地三多花卉錦 故宮博物院 ![]() 清乾隆 黑漆描金山水紋方勝式盤 故宮博物院 ![]() 盤長紋 ![]() ![]() 盤長,原為佛教法器之一,是由無頭無尾、永恒連續的線條構成。最早它的宗教意涵濃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將它更視作幸福綿長的符號。在民間衍生出子孫綿延,福祿承襲,壽康永續,財源不斷,愛情永恒的寓意。 新石器時期 「上古結繩而治」 陶藝上出現了造型優美的盤長圖案 春秋戰國 青銅器上 盤長符號作為一種裝飾形象 有了較多表現 漢朝時期 漢代盤長紋造型優美 圓潤飽滿 且方勝盤長紋成了流行的紋樣 唐朝時期 唐代盤長紋樣式更加豐富別致 己廣泛運用在服飾及其他裝飾領域 宋元時期 盤長紋開始運用于工藝美術裝飾上 并常與其他紋樣組合出現 明清時期 盤長紋的應用和發展達到了鼎盛期 不僅出現在復合形式的八寶紋中 還出現了脫離八寶紋的獨立盤長紋 現代 在現代民俗中 逢年過節人們都會掛中國結 象征家庭幸福 吉祥圓滿 ![]() ![]() 民國 米色盤長紋提花綢女夾襖 民族服飾博物館 ![]() ![]() 清末民初 藍色緞繡花蝶飾盤帶邊琵琶襟女坎肩 民族服飾博物館 ![]() ![]() 清末民初 淡綠色暗花緞盤長紋飾邊女襖 民族服飾博物館 ![]() ![]() 清末民初 石青芝麻紗織八吉祥團花紋對襟男坎肩 民族服飾博物館 ![]() 清光緒 月白色緞繡竹子元寶底鞋 故宮博物院 古人以愛情為意的傳統紋樣圖案 展現了愛情觀 既蘊含著東方哲學和傳統美學 又寄托著對愛人純凈真摯的情感 |
|
來自: 老友mk09qda3vs > 《藝術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