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這個美國企業,曾憑借數據庫技術壟斷中國核心行業三十年。 曾讓政府機構、銀行、國企乃至互聯網企業都不得不仰其鼻息,以“技術霸主”的姿態收割著超額利潤。 然而,當2019年他關閉中國研發中心、裁撤上千員工時,人們驚訝地發現,這個不可一世的“數據帝國”早已風光不再。 在互聯網時代的商業版圖上,很少有企業像甲骨文一樣,在中國市場演繹了從巔峰到墜落的完整曲線。 乘虛而入的“數據霸權”1989年,當時的中國,改革開放才剛剛掀開新篇,信息化建設尚在蹣跚學步。 當甲骨文帶著其成熟的關系型數據庫技術叩開中國市場時,國內IT行業還在為“什么是數據庫”爭論不休。 在那個連Windows系統都尚未普及的年代,甲骨文的Oracle數據庫如同降維打擊,它能高效處理海量數據,支持復雜業務場景,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有一整套成熟的技術服務體系。 政府部門要搭建電子政務系統,銀行要實現數據集中管理,大型企業要構建ERP系統……幾乎所有需要數據存儲與處理的場景,都繞不開甲骨文的產品。 甲骨文憑借先發優勢,迅速占據了中國數據庫市場的90%以上份額,甚至在金融、電信等關鍵領域實現了近乎100%的壟斷。 連后來叱咤風云的阿里巴巴,在創業初期都曾是甲骨文的客戶,其電商平臺的核心數據一度全部運行在Oracle數據庫上。 然而,技術優勢很快異化為商業霸權,甲骨文的收費模式堪稱“雁過拔毛”,因為一套數據庫軟件售價數百萬美元,后續每年的維護服務費高達產品價格的20%-30%。 如果企業想擴展功能或升級版本,必須支付高額的授權費。 更讓人窒息的是,他們的合同中暗藏“捆綁陷阱”,購買數據庫后,企業往往被強制要求采購配套的云服務、中間件等產品,形成“技術鎖死”。 中國聯通就曾因質疑服務條款拒絕付費,遭到甲骨文斷供威脅,不交錢,系統就別想用。 傲慢的代價如果說高價收費是商業策略,那么甲骨文對中國市場的傲慢,則埋下了敗局的種子。 創始人拉里·埃里森的一段話曾刺痛無數中國從業者:“我們絕不會培養中國員工,中國企業不能學會我們的技術,否則會威脅到美國的科技領先地位。” 這種根深蒂固的技術封鎖思維,貫穿了甲骨文在中國的經營策略。 在甲骨文中國分公司,核心技術崗位幾乎全由外籍員工擔任,中國員工大多只能從事基礎運維工作,晉升通道被徹底堵死。 即便與高校合作開展培訓,內容也局限于Oracle產品的操作層面,而非底層技術原理。有學員戲稱:“在甲骨文培訓學到的東西,離開Oracle系統就毫無用處。” 這種“技術殖民”式的合作,不僅壓制了本土人才成長,更激起了中國企業的逆反心理。 當阿里云創始人王堅在2009年提出“去IOE”(IBM、Oracle、EMC)戰略時,迅速得到了行業共鳴。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甲骨文對中國市場的漠視。 其產品長期缺乏本土化優化,比如針對中文數據的處理效率低下,卻要求中國客戶適應美國式的技術架構。 售后服務更是居高臨下,故障響應時間以“工作日”計算,費用卻按分鐘計費。 這種“店大欺客”的做派,在本土企業崛起前尚可維持,一旦市場格局生變,便顯得不堪一擊。 中國科技的破繭之路甲骨文或許從未想過,它的傲慢會成為中國科技自主化的催化劑。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互聯網行業迎來爆發式增長,日均數千萬的交易量讓甲骨文的數據庫不堪重負,“IOE”架構的弊端暴露無遺。 時任阿里巴巴CTO的王堅敏銳地意識到,必須研發自主可控的數據庫,否則中國互聯網的命脈將永遠受制于人。 2009年,阿里云正式成立,一群被甲骨文視為“門外漢”的工程師,在杭州的小倉庫里開始了艱難的研發。 他們沒有現成的技術文檔,沒有成熟的架構參考,只能從最基礎的代碼寫起。 與此同時,華為、騰訊等企業也紛紛布局數據庫領域,華為甚至將“自研數據庫”列為公司級戰略,投入數十億元組建團隊。 所有的努力都在2013年凸顯出來,當時,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商城面臨“雙11”大考,甲骨文數據庫再次出現性能瓶頸。 阿里云團隊孤注一擲,將核心系統遷移至自研的OceanBase數據庫,最終成功扛住了571億元的交易峰值。 這場“背水一戰”的勝利,不僅證明了國產數據庫的可靠性,更打破了甲骨文不可戰勝的神話。此后,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嘗試替換甲骨文系統。 2015年,招商銀行核心系統遷移至華為GaussDB,2017年,建設銀行采用騰訊TDSQL搭建分布式數據庫……甲骨文的市場份額開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萎縮。 當中國企業在云計算和數據庫領域突飛猛進時,甲骨文卻陷入了泥潭。 這家曾經的技術先鋒,在云計算浪潮中表現得異常遲鈍。 ![]() 當阿里云2009年就推出云服務器時,甲骨文直到2016年才宣布進軍云服務,而且產品定位模糊,既想兼容傳統數據庫業務,又想追趕云計算趨勢,結果兩頭落空。 更致命的是,甲骨文始終不愿放下“技術貴族”的身段。 它的云服務定價仍是本土企業的3-5倍,卻缺乏針對中國市場的定制化功能。 ![]() 面對客戶提出的數據安全訴求,甲骨文甚至要求將中國用戶數據存儲到海外服務器,這種無視監管紅線的做法,徹底觸怒了政策層。 2018年,中國出臺《數據安全法》,明確要求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應使用安全可控的產品,甲骨文的市場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到了2018年,阿里云在中國云市場的份額已超過50%,而甲骨文的數據庫市場份額跌至不足5%。 ![]() 2019年,甲骨文不得不關閉中國的11個研發中心,裁撤1400余名員工,其中國區總部從北京國貿搬至偏遠的順義區,曾經的“數據帝國”只剩殘垣斷壁。 退場的結局對中國科技產業而言,甲骨文的興衰是一部鮮活的教材。 它讓我們明白,核心技術買不來、求不來,唯有自主創新才是硬道理,它更讓我們看到,當本土企業放下依賴、勇敢亮劍時,所謂的“技術霸權”并非不可戰勝。 ![]() 如今,阿里巴巴的OceanBase已在國際權威測試中超越甲骨文,華為GaussDB支撐著全球150多個國家的關鍵業務,中國數據庫產業不僅實現了自給自足,更開始向全球輸出技術標準。 在浪潮翻涌的市場中,沒有永遠的王者,只有永遠的敬畏,敬畏技術的迭代,敬畏市場的規律,更敬畏每一個用雙手創造未來的競爭者。 ![]() 當甲骨文的身影逐漸淡出中國市場時,一個更加開放、創新、包容的科技時代,正在東方大陸蓬勃生長。 信息來源: ![]() ![]() ![]() ![]() ![]()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為提高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文中部分觀點僅為個人看法,請理性閱讀!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
|
來自: 昵稱UZWbF > 《軍事、競爭、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