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者 作者朱清時先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前校長,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過去四十年致力于用量子物理研究原子和分子的行為,他對分子局域模振動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在國際學術界有很高的聲譽。最近他探索東西方文化的交融發展的工作,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禪定、心流與腦科學 朱清時 (2020.4.19) 禪定和“心流”表面上不同,但對應的大腦活動卻相同。刺激腦額葉有助于去除自我感、時間感、刻意性,提高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創造力。 一. 最優體驗 你可能有過這種經歷:思考一個問題而忘了時間,專注打游戲聽不見別人叫你。大家都很享受這樣的狀態,它讓人能夠全身心投入一項活動,忘記自己,忘記時間,毫不費力,不僅使人快樂,而且做事的績效也很高。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的研究人員進行過一項研究發現,那些能夠解決重要戰略難題的高層管理者,他們進入這種狀態的效率比普通人高很多倍。但是對于一般人,這種狀態可遇不可求。 世界上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人,都知道在這種狀態時人有最優體驗,這時人的心理感受到最快樂,做事還可以實現巔峰的績效表現。無論在安靜時還是在忙碌中,都可以進入這種狀態。而且每個人內在的本能一直在自覺或不自覺地設法進入這個狀態。 1. 靜態心理的最優體驗 打坐是在安靜時進入這種狀態的好例子。古印度經典《摩訶婆羅多》(大約公元前3000年)這樣描述寂止心理的最優狀態:“他目不見色、耳不聞聲、無嗅無嘗、無觸覺體會。與此同時,他不再幻想,而且無嗜欲。他坐定如塊原木,在無思無慮中。圣賢將其稱為“軛",即達到自然本質者。” 其中 “軛”(yoked) 一詞的梵文原意,指牛馬拉車時套在脖子上的器具,它是瑜珈(yoga)的詞源。這段文字簡單描述的冥想狀態,具體特征是無意念的內在寧靜狀態,進人這個狀態便達到了自身的“自然本質”,即其本質與宇宙的本相合而為一。隨后的帕坦加利在《瑜珈經》(公元前500年)中把這種最優體驗稱為“霎哈嘉三摩地”(Sahaja Samadhi)。 在禪定中,三摩地即三昧。證到三昧后,人在外表上看與原來一樣,但心干凈得一塵不染,接觸任何外境都沒有分別心、沒有妄想、沒有執著,內心如如不動,這樣去掉了“心猿意馬”的煩惱痛苦,心無掛礙,恢復了自性清凈心,這是人生最快樂的存在狀態。這時心里雖然什么都沒有,但是無論什么問題都能解決,無論做什么都可以到達巔峰狀態。這是自性本具的能力,不是靠記憶。當年佛陀說,舍利弗的智慧就像鼓,里面沒有東西,是空的。但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就不鳴,這是自性本具的智慧。 2. 動態中的最優體驗 傳統的內觀禪法和現代的心流,是在動中進入這種狀態的例子。一般情況下,我們的心理不是處于靜態而是在動態之中。禪法的內觀就是動態之禪。六祖惠能主張禪修不離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也不離禪修。他把禪法稱之為“一行三昧”,“了取平常心是道,饑來吃飯困來眠。” 在吃飯時專注吃飯,走路的時候好好走路,時時刻刻保持覺性,以覺察之心走路、穿衣、吃飯,清楚每一念的生與滅。 在動態過程中覺知一切,就是認識過程中包含著的每一條信息交流或反饋。有些信息可能會使我們付出心力應付,造成意識的失序;有些信息可能強化我們的目標,激勵出更多的精神力量。 如果信息對意識產生不利的影響,使我們分心,造成痛苦、恐懼、憤怒、焦慮、妒忌等,就是內在失序。失序的現象會強迫我們把注意力轉移到錯誤的方向,不再發揮預期的功能,精神力量就窒息了。 如果在整個過程中所交流和反饋的信息,都與目標親和,沒有受到任何威脅,因此不需要分心防衛。沒有失序現象需要整頓,自我充分掌控意識,意識更有秩序。這樣不僅可以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以求實現目標,做事績效最高,從而把事情做得更好,而且每次的信息和反饋都贊美“你干得好!”這樣的心理感覺又最佳。這就是動態心理的最優體驗,觀禪和心流都有這種特點。 3. 禪法和心流有相同的大腦活動 在一般人看來,禪法與宗教和圣人有關,而心流則與藝術家或運動員聯系在一起。然而這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現象,實際卻有共同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科學家們已發現,常人在意識清醒時,大腦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PFC)處于廣泛的活動中,腦電波中有較多高頻率的β波;當進入心流和禪定狀態時,大腦前額葉皮層的廣泛活動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這塊區域某些特定的部分要么亮起來(異常活躍),要么就暗下去(活動減弱)。與此同時,腦電波從活躍的β波,慢慢降低到平和的α波,進入到更深度的類似催眠狀態的θ波,釋放出更多的多巴胺、內啡肽、大麻素、血清素和催產素等神經化學物質。 目前的腦科學對意識的認識還很膚淺,更無法完全解讀禪法和心流,然而只要找到它們與大腦活動的密切關系,我們就可以使用腦科學來尋找得到禪定和心流的清晰、明確的新方法,大大縮短訓練時間。有不少人僅僅依靠一種模糊不清的概念知覺來修習禪法,要想有成就好比蒙著眼擲飛鏢。如果知道了目標與大腦功能的變化的聯系,可以讓禪修者在數月內取得過去要數年才會有的進展。 另外,在數千年的時間里,禪法積累了關于大腦運行的大量知識經驗,也會有助于腦科學的發展。由于本文篇幅所限,這些問題將在隨后的文章中介紹。 二.“心流”解讀最優體驗 4. 心理學家調查“到底做什么事最幸福?” 心理學家米哈里想知道“到底做什么事最幸福”,他用問卷調查研究了很多科學家、醫生、藝術家和普通人,獲得了超過十萬份的日常體驗問卷,由此總結出了心流的特征和產生的條件。【1】 其中有個案例。里柯·麥德林在一條裝配線上工作。他完成一個單元,規定的時間是43秒,每個工作日約需重復600次。大多數人很快就對這樣的工作感到厭倦,但里柯做同樣的工作已經5年多了,還是覺得很愉快,因為他對待工作的態度跟一名奧運選手差不多,訓練自己創造裝配線上的新紀錄。經過5年的努力,他最好的成績是28秒就裝配完一個單元。最高速度工作時會產生一種快感,里柯說:這比什么都好,比看電視有意思多了。 這個案例表明,哪怕一般人認為最枯燥無味的流水線工作,也能造就最優體驗。關鍵在于任務的難度要對你構成一個不高不低的挑戰。當我們處于太容易與太難之間的那個平衡點時,人的技能總是越練越精的。不停上升的難度迫使人們全力以赴,時時接受挑戰,提高能力。所以當任務的難度逐漸升級時,人們就可能達到:沒有失序、每條信息反饋都在贊美“你干得好!”從而更專注、干得更好。這就是最優體驗。接受米哈里訪談的人,在描述他們處于最優體驗的感覺時,經常采用這類字眼:“好像漂浮起來”,“一股洪流帶領著我”,所以他稱最優體驗為“心流”。另外這個詞也突出了這種體驗是動態心理產生的 5.心流有四個特征和八個要素: 我們可以總結出產生心流的八個要素:1.這種體驗出現在我們面臨一份可完成的工作時;2.我們必須能夠全神貫注于這件事情;3和4.這項任務有明確的目標和即時的反饋;5.我們能深入而毫不牽強地投入到行動之中,日常生活的憂慮和沮喪都因此一掃而空;6.充滿樂趣的體驗使人覺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動;7.進入“忘我”狀態,但心流體驗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覺又會變得強烈;8.時間感會改變:幾小時猶如幾分鐘,幾分鐘也可能變得像幾小時那么漫長。 心流還具有四個特點:無自我性(Selflessness) ,即消除了“自我”的感覺;無時間性(Timelessness),即消除了過去、現在未來的區別,處于“深度的現在(the deep now)”-“當下”之中;無刻意性(Effortlessness) ,即不刻意去做事;豐富性(Richness),即能獲得豐富信息并且創造力大增,而且有強烈的愉悅感。它們被簡稱為STER【2】. 總之,當你特別專注地做一件目標明確而又有挑戰的事情,而你的能力恰好能接住這個挑戰時,你可能會進入的一種狀態。它的特點是你做這件事的時候會忘記自己(“無自我性”),忘記時間的流逝(“無時間性”),沒有意識主動參與(“無刻意性”),而且自己的生理、心理狀態,包括認知力、創造力和愉悅感都達到顛峰(“豐富性”)。這四個特點可以看作心流的定義。它們與禪法是一致的:“無自我性”與三法印契合,“無時間性”就是內觀正念的“當下”,“無刻意性”即是“無念”,“豐富性”類似獲得“自性本具的智慧”。 在藝術家和運動員中有很多心流的例子。 6. 運動員的巔峰體驗 外行人以為登山運動員在“花錢買罪受”,不理解他們的追求是什么。其實對登山運動員來說,那些客觀的危險可以盡量避免,例如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山崩、落石、氣溫驟降等;主觀的危險也可以通過嚴格的訓練和妥善的準備消除,例如登山者的技能不足,判斷不夠等。他們追求的是在登山的艱難狀況下,可以產生行使控制權的感覺。一個人只有在自己的力量能左右結果時,才能確知自己握有控制權。因為只有放棄生活常規所提供的保護,才可能體會到控制的感覺。 一位登山運動員說:越來越完美的自我控制,產生一種痛快的感覺。你不斷逼身體發揮所有的極限,然后滿懷敬畏地回顧所做的一切,那種佩服的感覺簡直無法形容。它帶給你一種狂喜、一種自我滿足。他們爬到山頂時,雖然很高興已大功告成,而實際上卻盼望能繼續往上攀登,永不停歇。攀巖的最終目的,只為了確認自己是一股流動(flow)。流動的目的就是持續不斷地流動,不是為了到達山頂或烏托邦。它不是向上的動作,而是奔流不已。向上爬只是為了讓流動繼續。 優秀運動員常常有全神貫注的狀態。此時他們能很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和當下的每件事,頭腦里卻沒有任何的念頭。一些籃球明星在比賽中會進入那種“人球合一”的巔峰狀態,他們的身體和球不與任何東西相碰,只在縫隙間行走。這時候他們做各種技術動作根本不用去想,投籃不用瞄準,隨手投出去就一定進。然而球場上的情況瞬息萬變,他們肯定不斷有信息交流或反饋,只不過它們都很細膩,而且完全是親和的,沒有引起任何內在失序,讓人完全感覺不到。 三.有關的腦科學知識 在進一步介紹用腦科學解讀禪法和心流之前,這里先預習一些有關的腦科學知識。 7. 大腦的構成 我們的大腦有三個部分:原腦、舊腦和新腦。大腦的進化是按照這個順序逐步疊加的。 原腦包括腦干(橋腦與延腦),是脊髓的延伸,屬于由本能所趨動的腦。它不具思考或學習能力,而是類似預先設定的一些調節器,維持人體的基本生存功能,滿足最基本的需要。例如心跳與心律、腸功能、血液循環、血壓、體溫調節、呼吸速度、睡眠等原始功能行為。 舊腦又名哺乳動物腦或內臟腦。環繞腦干的部位被稱為邊緣系統,與嗅覺、內臟活動、情緒反應和性活動有關,包含扣帶回、杏仁核、嗅腦、海馬,與嗅覺、內臟活動、情緒反應和性活動有關,使哺乳動物與外界之間具有細膩而復雜的情感互動。舊腦主要掌管情緒、感性記憶與注意力。它具有學習與記憶功能,使人類開始有了好壞取舍的價值判斷和利害舒服的情感感覺,決定什么事情能吸引你的注意力,對事物的感受是正面還是負面,以及評定理性腦所產生想法的好壞,是否令它“覺得”真實與正確。笛卡爾一度把靈魂放在松果體中,后來科學家們一度認為靈魂在邊緣系統的扣帶廻附近,這里至少是“靈魂的熱情所在地”(《腦中有情》,Joseph LeDoux 著,洪蘭譯,p108) 新腦是通常所說的大腦皮層,分為對稱的兩部分,即常說的左右腦,均包含四個部份:額葉 (Frontal Lobe)、頂葉(Parietal Lobe)、枕葉 (Occipital Lobe)、顳葉(Temporal Lobe)。它包圍覆蓋著整個舊腦邊緣系統的上面和一部份的原始腦,形成裸視下大腦的最顯著部位,幾乎占據了目前人類全腦重量的八成左右,是神經細胞集中的大本營。 8.前額葉皮層 前額葉指的是額葉的前端,它的表層便是前額葉皮層,這是在進化上最晚出現、在個體發育中最晚成熟的結構,主要與人類的高級認知功能相關,對人的思維活動與行為表現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是與禪法和心流密切相關的重要腦區。 前額葉皮質的功能,可以簡化成三個區域:眼眶皮質、內側皮質和背側皮質。 (1). 眼眶前額葉皮質(Orbitofrontal)。此區域在額葉下方,向前延伸到眼眶,故有此名。它會權衡輕重,考意因果關系,控制沖突和原始驅力,不讓它們產生不良後果。如果有人失去眼眶皮質功能,僅僅外面一個無足輕重的刺激,就足以釋放不尋常的沖動行為。 (2). 內側前額葉皮質(Dorsomedial)。這個位於垂直中線旁的區域,控制驅力、動機和前瞻活躍的行為。我們有很多的行為選擇,只有持續地加入額葉負責的注意狀態,我們才能維持目標導向,以便以細致的分級和更有秩序的方式進行正常動作。 (3). 背側前額葉皮質(Dorsolateral)。這個區域最大。它在運動區前面,與頂葉有很多聯系,與邊緣系統的聯系比較少。它有比較高層的“執行”功能;其他功能包括進行整合聯系功能,使它們在認知和行為上適當。 前額葉執行的四個基本功能步驟是:抽取相關資料,將它們依次序排列,形成許多組合,并整合成為比較高層次的觀念。 目前的實驗已發現,電刺激額葉會引發許多正面的感覺。在一項大型研究中,約四分之一的案例產生正面的心情改變。其余的觀察也說明額葉的一些特殊功能。病人的心情會起起伏伏,開始時放松并感到很好、微笑且飄飄然;接著飄飄然加強產生正面或負面的情緒爆發;最後是突然的正面情緒反應,然後是突然的完全滿足,不需要繼續接受刺激。許多額葉刺激反應,與禪修期間經驗到的心情和內容的變動頗為相似。【5】 四.借助腦科學產生心流 9.腦科學幫助產生心流 怎樣才能在需要時產生“心流狀態”?能否用捷徑達到它呢? 科學家曾使用神經反饋的方法來訓練心流,他們讓每個人都連接到電極以及測量心跳的監視器,通過控制自己的呼吸,根據面前屏幕上的波形,學習刻意操縱來顯示特定的腦波,設法產生“心流狀態”的α波。可是這種方法的效果不好,因為當實驗者以為已經得到了心流這個意念一產生,注意力分散,“心流”馬上又消失了。 科學家還發現,無論是藝術家,還是運動員,處在心流狀態中時,他們的大腦前額葉皮層中都顯示較少的活動。在這種狀態時,大腦里主管理性思維的區域活動降低,負責無意識直覺的區域活動增加,進而產生輕松流暢的感覺。因此腦科學可以幫助產生心流的另一種方式,就是把頭腦中的一些活動弱化或關掉。 10. 關閉大腦中的自我感和時間感 自我感使每個人以單獨的個體去面對大多數問題,它同時也產生了許多以沮喪、憂慮、憤怒、嫉妒以及其他負面情緒為形式的個人痛苦。自我感造成一個內在批評者,一直不停嘮叨,使自己恐懼而什么也做不了。為了實現無自我性,我們需要關閉大腦中“自我批評”的聲音,不再自我批評就是要加強心理素質,進入一種忘我的狀態;。 自我感與人腦中的前額葉皮層有關。關閉前額葉皮層中負責運行自我的那個部分,可以使我們得到擺脫自我聲音的輕松時刻。科學家把這種關閉稱為“短暫前額減退”(transient hypofrontality)。在這個期間, 我們獲得了真正的寧靜,能夠以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開關自我的行為,又叫作“主客觀轉換”(the subject-object shift)。 時間的感覺是一種遍及整個大腦、整個前額葉皮層的分布式知覺。當我們處于 “短晢前額減退”時,前額葉皮層功能下線,無法再進行這種對于時間的計算。這樣可以關閉大腦中的“時間感”,忘記時間意味著專注做事的時候不要考慮過去,也別擔心未來,要專注于眼前(“當下”)。 這樣我們便不再回顧過去的那些痛苦并力圖避免重復那些經歷;我們也不再幻想比今天更好的明天。沒有了區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能力,我們便陷入延長了的“現在”中,這被研究者稱為“深度的現在”(the deep now)。由于我們不再為為注意力的重新分配花費精力,所以每秒吸收的數據量增加, 并且處理得更快。當我們更快地處理更多信息時,每一刻似乎都變長了。這就是為何在“心流”狀態中,“現在”會延長。 11. 電剌激前額葉皮層產生心流一例 在悉尼大學最近的一個研究中【4】,科學家們用經顱磁性剌激來產生心流。 他們使用一個微弱的電磁脈沖來使得前額葉皮層不再工作。由于各種意念都是在這個腦區產生,它停止工種意味著不生雜念。這樣制造出了一個20-40分鐘的心流狀態。 在這個實驗中,研究對象還接受了一個關于創造性問題解決的經典測試:九點題(the nine-dotproblem)。在筆不離紙的情況下,在十分鐘用四條線把九個點連接起來。在日常狀態下,只有不到5%的人能夠完成這個任務。在控制組里,無人成功。在引起了心流的組中, 40%的人在規定時間內連接起了所有的點,也就是說,比正常情況下要更好8倍。這說明處于這樣的狀態,人的思維能力有顯著的提高。 五.腦電波與禪定 12. 腦電波的類型 人腦中有許多的神經細胞在活動著,像電器一樣震動,發出腦電波。它們是一些自發的有節律的神經電活動,其頻率變動范圍在每秒1-30次之間的,可劃分為四個波段,即δ、θ、α、β波。 δ波(1-3Hz):頻率為1~3Hz,幅度為20~200μV。成年人在極度疲勞和昏睡或麻醉狀態下,可在顳葉和頂葉記錄到這種波段。 θ波(4-7Hz):頻率為4~7Hz,幅度為5~20μV。在成年人意愿受挫或者抑郁以及精神病患者中這種波極為顯著。但此波為少年(10-17歲)的腦電圖中的主要成分。 α波(8-13Hz):頻率為8~13Hz(平均數為10Hz),幅度為20~100μV。它是正常人腦電波的基本節律。人在清醒、安靜并閉眼時該節律最為明顯,睜開眼睛(受到光刺激)或接受其它刺激時,α波即刻消失。 β波(14-30Hz):頻率為14~30Hz,幅度為100~150μV。當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或亢奮時出現此波。 除此之外,在覺醒并專注于某一事時,常可見一種頻率較β波更高的γ波,其頻率為30~80Hz,波幅范圍不定。 13. 禪修與腦電波 禪修時的腦波已有很多研究,有一個共同的趨勢已經比較清楚。禪修初期(第一期)的腦波變化是alpha(α)波會增加,或其幅度會增大; 接著(第二期),theta(θ)波會增加,部分原因是禪修者可能嗜睡。θ波的其他變化包括:短暫密集出現,和持久的高幅度。比較有趣的是,禪修誦經會增強θ波的節奏和同步化。一位資深曹洞宗和尚在坐禪32分鐘後已經進入深層階段時,α和θ波充滿額葉和頂葉。此外,α波廣泛地出現在枕葉和顳葉; 打坐第三期中,出現頻率高的Beta(β)波和伽馬(γ)波。 γ波是我們學習和處理信息時常有的腦波。例如一個物體的顏色、形狀、運動和位置在視覺皮層中以不同的方式處理,需要把這些特征重新組合成一個單獨的實體,稱為“綁定”狀態。在“綁定”時,γ波就會出現。它們涉及到將各種感官輸入綁定到我們所感知的單一物體上。 γ腦電波很不平常,它們主要在新奇的想法第一次聚集起來并開創出新神經路徑時出現。這種時刻就是我們常說的頓悟時刻。有一次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在浴盆里洗澡,突然來了靈感,發現了他久未解決的計算浮力問題的辦法,因而驚喜地用叫了一聲“尤里卡”(古希臘語),意思是:“好啊!有辦法啦!”從此發現了阿基米德定律。因此科學家們把γ腦電波選做頓悟或創造力的標志。 14. 一項里程碑式的實驗 2004年,威斯康辛大學的Lutz等人完成了一項里程碑式的實驗研究,發現長時間的打坐能夠增加創造力。他們的實驗對象為8名資深藏僧,平均年令50歲,打坐年令15-40年,打坐實際時數為1-5萬小時;控制組為10名健康學生,平均年令21歲,他們在實驗前接受的打坐訓練,每天打坐1小時。禪修時他們都進入一種懷著慈悲心態的“清醒無念” 狀態。 實驗發現:每位藏僧在實驗中,大腦皆產生高振幅γ波(25-42 Hz),主要分佈在額葉和頂葉區。開始打坐後,γ波馬上出現,但其振幅慢慢變大,約1分鐘後達到最高且持續。γ波的另一個特徵是在大腦兩邊的同步化。控制組只有二個人出現γ波,但不明顯。這說明打坐明顯增強了人的γ腦波。 他們的實驗也證明了長期打坐能改變腦運作。長年打坐的資深喇嘛的大腦在打坐前已有γ波出現,與控制組比較有明顯的統計上差異;打坐時產生的γ波差異更大;打坐前產生的γ波總量,與打坐年數有正面的關聯。這說明長年打坐可以使大腦的神經重組(即所謂“重塑大腦”),這樣的人即使未打坐γ腦波就比常人強。 人的創造力不是一種技能,而是一種“整合思維”狀態,然而達到這種狀態并非易事。幾千年來的佛法修行,有利于“整合思維”,從而提高創造力。用腦電波作工具,可以通過監測γ腦波,來觀察大腦的“整合思維”狀態和人的創造力。 【1】米哈里 ·契克森米哈賴(MihalyCsikszentmihalyi),“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中信出版,張定綺譯)。 【2】Steven Kotler,Jamie Wheal著,張慧玉等譯《盜火:硅谷、海豹突擊隊和瘋狂科學家如何變革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3】森舸瀾( EdwardSlingerland)的《為與無為:當現代科學遇上中國智慧》,史國強譯,現代出版社。 【4】RichardChi and Allan Snyder,'Brain Stimulation Enables Solution to Inherently DifficultProblem,' Neuroscience Letters 515(2012):121-24 【5】《禪與腦》,Jmes H.Austin 著,朱廼欣譯,p154-179。 —— 文章來源:朱清時新浪微博 |
|
來自: 文化學者 > 《同頻共振和諧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