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亡羊補牢》是部編版小學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12課《寓言二則》中的第一篇課文。主要講從前有人養羊,因羊圈破了而丟了羊,但鄰居勸他修圈他不聽,結果又丟羊,他才后悔修好羊圈,此后羊再沒丟的故事。 自從去年學校成功申報五磨教學法實驗點后,每一堂公開課都建議有五磨的影子。因此,課前在副板書上寫“聽讀、朗讀、品讀、抄讀、仿寫”成了常規動作。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楊老師的主板書內容。課題中難懂的字都對應寫出了解釋,以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梳理了本課內容,關鍵內容寓言道理“知錯就改,為時不晚”用紅色粉筆標識。楊老師把課堂板書的作用發揮的淋漓盡致。 關于楊老師的課堂,我覺得她是通過“勸——悔——改”三個關鍵詞串起來,環節緊湊,層層遞進,重難點講解深入淺出,經典文本與生活實例巧妙勾連,在抽絲剝繭中點燃學生思維火花。 一、以“勸”為點,感受語言魅力 “趕緊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 楊老師結合朗讀指導,理解街坊和養羊人的對話。街坊的“勸”,重點關注了語氣詞“吧”,通過多次朗讀引導學生有“吧”、無“吧”的句子,感受不同語氣。 養羊人的回答是一個反問句,通過修改為陳述句,感受反問句的語氣強烈。楊老師適時拓展“練習已經做錯了,還更正它做什么?”“今天已經遲到了,還走那么快干什么?”兩個句子,既是結合班上情況融入德育,又是落實句子改寫任務。 二、以“悔”為點,理解故事內容 “他很后悔沒有聽街坊的勸告。” “他趕緊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得結結實實的。” 楊老師結合課后習題,梳理故事主要內容。故事的起因是圈破羊丟,經過是不聽勸告,再次丟羊,結果是再沒丟羊。通過養羊人對于自己的不聽勸告,導致羊再次丟失。 學生再次發現“趕緊”二字,說養羊人是真的后悔,因為他速度很快地去修羊圈。如果沒有“趕緊”,有可能是一天后修羊圈,有可能是幾天后修羊圈。 三、以“改”為點,聯系生活實際 “從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什么道理?”楊老師話音剛落,學生就脫口而出“知錯就改;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等。 “假如你沉迷于游戲,學習成績急劇下降,你該怎么辦?” “如果你得了近視,你該怎么辦?” 楊老師提出的這兩個靈魂拷問比課后選做題“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事例嗎?”更容易讓二年級的學生有具體的思考方向。 每個人都可能會出現因“亡羊”而需要“補牢”的情況。學以致用,讓學生學習寓言道理,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將抽象哲理轉化為可感知的實踐與思考。這不僅需要理解故事表層的寓意,更要激活學生的思維與行動。 這個故事,我印象深刻。從教以來唯一一次教學比武拿過縣級一等獎的這一堂課,改版后的教材,自己去年也上過這堂課,但遠沒有楊老師的課堂這般如沐春風。我表示很遺憾,周三她的一磨課及評課,我錯過了。于是周五特意換課去聽,確實收獲不少。姜還是老的辣,一點也沒說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