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匯洛陽中醫 四逆散出自《傷寒論·少陰病脈證并治》,由柴胡、白芍、枳實、炙甘草組成,以疏肝理脾、調和氣機為核心,廣泛用于肝郁氣滯、脾失健運的多種病證。以下結合臨床分類及病案分析,總結其應用要點。 一、臨床分類與加減運用 1. 失眠(肝郁化火,心腎不交) 病機:情志不遂,肝郁氣滯,郁火擾神,或腎虛不納,心神失養。 加減法:四逆散加龍骨、牡蠣、酸棗仁、合歡皮。龍骨、牡蠣重鎮安神,酸棗仁養肝寧心,合歡皮解郁安神。 病案:患者劉某某,35歲,失眠多夢伴焦慮,舌暗紅,脈弦細。予四逆散加煅龍骨30g、煅牡蠣30g、酸棗仁15g,服藥14天睡眠改善,焦慮緩解。 2. 腹痛(肝脾不和,氣滯血瘀) 病機:肝氣橫逆犯胃,或寒積中焦,氣機壅滯。 加減法: 寒積腹痛:合大黃附子湯(如便血、里急后重)。 濕熱腹痛:合小陷胸湯(黃連、半夏、瓜蔞)。 瘀血腹痛:合失笑散(五靈脂、蒲黃)。 病案:患者郝某,泄瀉腹痛半年,脈沉弦,腹拒按。用四逆散合大黃附子湯,3劑后積滯去,腹痛止。 3. 泄瀉(肝郁乘脾,升降失調) 病機:肝氣郁結,脾虛失運,清濁不分。 加減法: 濕熱泄瀉:合黃芩湯或加薤白。 脾虛泄瀉:合參苓白術散或痛瀉要方。 病案:周某某,慢性腸炎半年,腹痛便溏,四逆散加木香、神曲,調和肝脾,7劑愈。 4. 脅痛(肝膽郁滯,氣機不暢) 病機:肝膽疏泄失職,氣滯絡阻。 加減法: 膽囊炎/膽石癥:加茵陳、郁金、金錢草。 肋間神經痛:加丹參、香附、旋覆花。 病案:劉某某,肋間神經痛,四逆散加丹參、香附,20劑痛止。 5. 四肢逆冷(陽郁不達,氣血失和) 病機:陽氣內郁,不達四末。 加減法: 氣郁甚者:加香附、郁金。 寒凝者:加桂枝、附子。 病案:某患者暴怒后四肢厥冷、神識昏厥,四逆散加薤白、香附,3劑愈。 6. 小便不利(氣化失司,濕熱內蘊) 病機:肝郁氣滯,三焦水道不暢。 加減法: 濕熱下注:合豬苓湯或加茯苓、澤瀉。 腎虛不固:合六味地黃湯。 病案:老婦尿血,四逆散合六味地黃湯,數劑血止。 二、小結 1. 病機核心:四逆散證以“肝脾不和,陽氣內郁”為綱,強調氣機升降失常為百病之源。 2. 用藥特色: 柴胡、枳實升降相因,白芍、甘草柔肝緩急,剛柔并濟,調和氣血。 臨證需辨氣滯病位(胸脅、中焦、下焦),靈活選用枳實(破氣消痞)或枳殼(理氣寬中)。 3. 現代拓展:廣泛用于功能性胃腸病、神經官能癥、婦科疾病(如痛經、乳腺增生)及男科疾病(如陽痿早泄)。 結語:四逆散以“疏肝理脾,調暢氣機”為根本,臨床運用需緊扣“郁”之病機,結合寒熱虛實靈活化裁,可收“一方治多病”之效。 |
|
來自: tnj660630 > 《*****重要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