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踏莎行》 北宋.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名家簡介】 董源(934-約 962 )五代南唐畫家,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之一,字叔達,江西鐘陵(今江西進賢縣)人。董源、李成、范寬史上并稱北宋三大家。南唐主李璟時任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擅畫山水,兼工人物、禽獸其山水初師荊浩,筆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實景入畫,不為奇峭之筆疏林遠樹,平遠幽深,皴法狀如麻皮,后人稱為'披麻皴'山頭苔點細密,水色江天,云霧顯晦,峰巒出沒,汀渚溪橋,率多真意米芾謂其畫'平淡天真,唐無此品'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圖》《瀟湘圖》《夏山圖》《溪岸圖》《平林霽色圖卷》等 【名畫欣賞】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圖 《夏景山口待渡圖》長卷 絹本設色縱49.8cm 橫 329.4cm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絹本淡設色的《夏景山口待渡圖》,以三尺橫卷承載著五代南唐畫家董源筆下的江南夢境。這幅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的珍品,展現了中國山水畫史上'江南體'的典范之作,將夏日水澤的氤氳之氣凝固為永恒的藝術瞬間。此作曾被南宋內府、元內府、明代項元汴、清代耿紹忠、索額圖及清宮內府相繼收藏,后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最終流傳于世。此圖描繪的是江南夏景風光,卷首有董其昌題款,意為董源真跡。畫中近處平沙淺灘,樹木蔥郁,河水盈滿,遠處山巒迭起,描繪的是江南獨有的山色風光。且畫中沙灘、山坡、遠山、近山畫法皆不相同,各類植物技法有別,但在畫面中相組合卻又顯得十分和諧。宋人評其畫作為“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畫面以平遠構圖展開典型的江南地貌,沙渚逶迤,汀洲隱現。董源獨創的'披麻皴'以柔韌的長線條塑造山體,如蠶絲般綿密的筆觸勾勒出土壤豐腴的質感。山巒輪廓不作突兀的轉折,而是以圓潤的曲線模擬江南丘陵的溫和體態。畫家以淡墨層層渲染,使遠山漸隱于霧氣之中,營造出'遠山如黛'的朦朧效果。水面的處理尤為精妙。董源以留白為水,僅以極細的線條輕描波紋,近處略施淡赭表現淺灘。這種'以無勝有'的手法,使觀者仿佛能感受到水面蒸騰的熱氣。岸邊蘆葦以中鋒挑筆寫出,疏密有致的排列形成天然的節奏感。畫面中心待渡的漁舟與行人,雖只占尺幅寸余,卻成為點睛之筆。人物造型簡練傳神,舟楫線條流暢自然,與靜謐的山水形成微妙互動。這種'點景'手法不僅平衡了構圖,更賦予畫面以人文氣息,暗示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董源通過濕潤的筆墨語言,將江南夏日特有的潮濕空氣與草木蔥蘢表現得淋漓盡致。在看似平淡的景致中,畫家以細膩的觀察捕捉了光與影的微妙變化,使整幅作品洋溢著抒情詩般的意境,為后世文人山水樹立了不朽典范。【浥浥藝術.e浥畫廊】 【品牌刊號】浥浥藝術.槐蔭⑩‖第419期‖董源‖主編輕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