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邪就像陰雨天里的霧氣,無處不在,又難以驅散。中醫講'濕性黏滯',它不像寒邪那樣容易發汗而解,也不像熱邪那樣可以清熱而退。濕邪一旦纏上身體,就像油入面,難分難解。但為什么現在懂祛濕的人這么少呢?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比如我們常見的頭重如裹、四肢困倦,這就是濕在肌表;關節酸痛、屈伸不利,這是濕在筋骨;胃脘痞悶、食欲不振,這是濕在中焦;下肢浮腫、小便不利,這是濕在下焦。你看,濕邪走到哪,病就生在哪兒!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現在很多人一說到祛濕就只知道紅豆薏米水,這就像打仗只用一把小刀,怎么對付得了頑固的濕邪?真正要祛濕,必須懂得'分消走泄'之法。就像張仲景的苓桂術甘湯治水飲,李東垣的升陽除濕湯治脾濕,葉天士的三仁湯治三焦濕,都是各有妙用。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那為什么現在濕重的人這么多?在我看來:飲食不節,冷飲冰啤當水喝,肥甘厚味頓頓有。其次就是起居失常,熬夜傷陽,久坐傷脾。再者濫用藥物:動不動就清熱解毒,傷了陽氣。還有一種原因是環境潮濕,空調房待太久,汗不得出。結果就是:舌苔厚膩、身體困重、大便黏滯、濕疹反復的人越來越多!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那濕該怎么除?絕不是簡單喝點祛濕茶就行。比如濕在上焦的時候:可以用藿香、佩蘭芳香化濕,濕氣在中焦的時候:用蒼術、厚樸苦溫燥濕,濕氣在下焦的時候:用茯苓、澤瀉淡滲利濕。濕氣在表的時候:用羌活、獨活祛風勝濕。濕氣在里的時候:用附子、干姜溫陽化濕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就像打掃房間,光拖地不行,還要開窗通風、陽光暴曬。祛濕也是這個道理,要表里同治,三焦分消。所以說,我們的身體就像一間屋子,濕氣不除,遲早要發霉長斑。這就是中醫講的'濕去則氣通,氣通則病愈'! 文中涉及藥物,請在專業醫生指導下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