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打響后,第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殲滅國軍第7兵團,即黃百韜兵團,而第二階段的目標,則是消滅前來救援黃百韜的國軍12兵團,即黃維兵團。 而復盤12兵團被殲滅于雙堆集的整個過程,有一個被很多人忽視的細節,這個細節雖小,但卻是黃維最終必須也只能被中野合圍的主要原因。 什么細節呢?正是黃維的行軍路線。 ![]() 一、小事影響大 1948年7月時,也就是淮海戰役打響前4個月,黃維還在武漢負責招兵以及訓練事宜。 實際上從1943年下半年到1947年7月底,黃維一直都不在前線,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后方負責士兵和軍官的培訓、教學等相關事宜。 換句話說,在1948年8月正式出任12兵團司令時,黃維已經長達數年未曾親臨前線指揮部隊了。 論理論知識,黃維并不差,在后方培訓時,黃維曾制定出多個相當實用的培訓、教學方案,比如“三個分開”等,還經常與學員們一起在訓練場伏臥滾打,親自示范各種動作,僅在1945年前后,經他手培訓出來的學員就達六千人之多。 所以,從這方面來看,說黃維是一個合格且優秀的老師并不過過。 但教場畢竟不是戰場,理論也不等于實際,在執掌12兵團,并帶著部隊真正到了戰場上之后,黃維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打響,國軍因誤判華野動向,認為華野要圍攻徐州,因此時任徐州“剿總”司令的劉峙一聲令下,命徐州周邊的國軍各部收縮,試圖以此來死守徐州。 而在收縮過程中,駐守在新安鎮的國軍第7兵團因奉令等待由海州而來的44軍,加上未提前在運河上架浮橋,導致部隊撤退速度拖延,而這一機會也被華野敏銳抓住。 之后,7兵團一部被殲滅,主力倉皇退至碾莊,原本黃百韜有意想走,但64軍軍長劉鎮湘卻認為,碾莊有國軍李彌部留下的堅固工事,所以只要戰術得當便可憑堅固守,遠比在撤退過程中被華野分割包圍好得多。 因此,黃百韜最終留在了碾莊,而華野則迅速完成了對其包圍,并發起了圍殲7兵團的戰斗。 黃百韜被圍之后,國軍自然不會坐視7兵團覆滅而無動于衷,除了派距離最近的邱清泉、李彌前去相救之外,又調李延年、劉汝明兵團,以及隸屬華中“剿總”的黃維兵團北上,試圖救出黃百韜。 國軍的其他幾路援軍暫且不說,我們單來說說黃維的12兵團。 在接到北上救援的命令時,黃維兵團位于河南駐馬店確山一帶,而在出發之前,黃維兵團下轄第10、第14、第18軍,以及在當年10月剛剛被配屬到12兵團的85軍,共計12萬余人。 十幾萬人的部隊,自然攜帶的武器裝備也不少,當時12兵團配備有山炮、榴彈炮共90門,81迫擊炮200門,60迫擊炮859門,另有汽車、戰車共500輛、膠輪鐵車3000輛。 兵力足,裝備也不錯,這就是當時黃維在出發時12兵團的情況,不過,在即將出發時,黃維發現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小問題。 什么問題呢?就是偌大的12兵團,工兵部隊太少了,只有一個工兵營。 工兵,即陸軍工程兵,該兵種的主要職責和作用,是大軍行進過程中,“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說的直白點,就是用來保障大部隊能順利前進,這就是工兵的主要職責之一。 作為一個從事多年軍事教育的人,黃維十分清楚工兵的重要性,自然也知道僅有的一個工兵營,是無法滿足12兵團行軍需要的,所以在部隊出發時,向徐州“剿總”司令劉峙提出,再配屬一個團的工兵部隊,以便保證12兵團順利開進,否則將會嚴重影響行軍速度。 結果,劉峙在接到黃維的請求后當場大怒,他認為這是黃維在“要挾”,所以不僅沒有派工兵前去,反而發電報要求黃維星夜向徐州方向前進,“不得以任何借口遲延行動”。 ![]() 由于劉峙不肯加派工兵,同樣惱火的黃維直接給老蔣去電,再次請求加派工兵,但老蔣“忙于軍務”,一直到五天之后方才看到黃維的電報,之后,老蔣雖下達指示要求徐州“剿總”按黃維所需辦理,但劉峙依舊是遲遲不肯安排到位。 為什么要說工兵這件小事呢?這事雖小,卻在之后帶來了極為嚴重的影響。 二、一條接著一條的河流 12兵團十幾萬人,加上諸如榴彈炮等各種重武器,以及幾百上千輛車,要想保持行軍速度最基本的是什么?自然是道路通暢。 而當時的黃維任務是救黃百韜,正所謂救人如救火,這個時候,道路通暢就顯得更為重要。 不僅如此,黃維帶著12兵團是在戰場上,不是一大群人去觀光旅游,如果行軍速度太慢,誤了任務不說,隨時隨地都可能被包圍。 所以,通暢的道路就異常關鍵,而這個時候,工兵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 工兵是干嘛的?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戰場上各種地理環境都有,在出現地方大部隊不好走的道路時,工兵就得提前解決問題,以便大部隊能及時順利通過。 而我們再看黃維當時的行軍路線,在接到救援黃百韜的任務后,黃維計劃從駐馬店確山出發,經正陽、新蔡進入安徽阜陽境內,再從阜陽進抵蒙城,然后到宿縣,最后從宿縣抵達徐州。 確山—正陽—新蔡—阜陽—蒙城—宿縣—徐州,這就是黃維當時計劃的行軍路線。 如果熟悉這一路地理情況的話,就會發現這個行軍路線有相當大的問題,首先,在宿縣之前的一路上,在當時是沒有鐵路線和像樣的公路線的。 這就意味著,黃維帶著十幾萬人,拖著大量的裝備得一步一步往前挪,而這還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這一路上的地形,那可是相當不好走啊。 第一,正陽在確山東南,新蔡在正陽以東,而從駐馬店到新蔡這段路,就需要經過南汝河、洪河兩條河流。 第二,過了新蔡便進入了安徽境內,而從新蔡到阜陽這路上,還有潁河在等著黃維。 這還不算完,帶阜陽過了潁河后,按照黃維的行軍計劃路線,是要去蒙城的,而從阜陽到蒙城之間,又有一條西淝河。 西淝河之后,也就是蒙城邊上,更有淮河的第二大支流渦河,以及從蒙城到宿縣之間的澮河。 也就是說,從確山出發的黃維,如果按照其計劃想要走到宿縣,就得先后跨過南汝河、洪河、潁河、西淝河、渦河以及澮河,一共五條河流。 雖說這五條河流有大有小,但要知道黃維不是只身一人,他是帶著十幾萬部隊,以及大量的裝備輜重行軍,這一條接著一條的河流,對于行軍來說,那將會是一個噩夢。 正因如此,一定規模和數量的工兵部隊就顯得極為重要,也只有具備大量的工兵,才能保證12兵團不被這一條又一條的河流拖住。 但問題就在于,一直到當年的11月18日,黃維也沒等來增派的工兵部隊,這就導致,從當月8日就出發的12兵團,到18日那天,方才走到蒙城。 ![]() 蒙城距離宿縣有100多公里,宿縣距離碾莊則有200多公里,照這個速度,即便黃維真能走到碾莊,黃百韜也涼的不能再涼了。 三、被合圍是必然 說到這里有人就會疑惑,既然這一路上既沒有鐵路線(駐馬店至宿縣之前),又遍布大大小小河流,為啥還要走這條路,又是誰制定的這個行軍路線? 先說為啥要走,很簡單,因為這是國軍高層的命令,既然是命令,那肯定要執行。 再說是誰制定的這條行軍路線,黃維是按照徐州“剿總”的命令執行的,而當時的徐州“剿總”司令劉峙,都知道是個志大才疏之輩,加上有一個喜歡“微操”的上級,所以不用說,這行軍路線,大概率是出自老蔣的手筆。 而老蔣的思路也很簡單,那就是“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在老蔣的概念里,地圖上什么河流什么山丘,統統都是空氣,他只看到了一個又一個地名,而大軍行軍,無非就是從這個地名走到下一個地名而已。 因此,就像是我們玩兒“連連看”這種小游戲一樣,老蔣大筆一揮,就把確山到宿縣的路線連了起來,即確山到正陽(當時確山正東的汝南已經解放,所以只能走確山以南的正陽),再從正陽連到新蔡、阜陽、蒙城,直到宿縣。 至于中途的一條又一條河流,老蔣“看不到”,所以也就“不存在”了。 而黃維這邊,也正如不少國軍將領評價他是個“書呆子”一樣,“堅決”的機械的執行了這一命令,壓根兒不考慮變通,更不去想沿途中糟糕的道路會嚴重拖慢行軍速度,加上增派的工兵部隊遲遲不到位,最終導致走的相當慢。 并且,正是因為黃維機械的執行了這一行軍路線,中野首長也準確的預估出了黃維下一步會怎么走,所以,一個專門針對黃維的“口袋陣”,就在中野首長的手中逐漸成型,因此,黃維被合圍也是必然,而雙堆集大戰也由此打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