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味地黃丸+二甲雙胍: 2型糖尿病為臨床高發慢性疾病,近年我國因老年人口比例增加、飲食生活習慣改變等影響,本病發生率逐年升高。對2型糖尿病,臨床多予西藥治療,旨在降低血糖,減少高血糖對機體的損害。二甲雙胍為2型糖尿病一線用藥,能增加葡萄糖的利用,減少糖原異生,改善胰島素抵抗,抑制葡萄糖的小腸吸收。 中醫將2型糖尿病歸為消渴癥范疇,病因常見飲食不節、素體虛弱、情志不調等,發作、發展的內因則為臟腑柔弱虛損。腎為先天之本,腎陰虧虛可生燥熱,進而生渴,故糖尿病常見陰虛火旺證,以腎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治療時以補虛降火為基礎治則。六味地黃丸源自金匱腎氣丸,去桂枝與附子,善補腎陰。方中熟地黃、山藥與山萸肉為補藥,熟地黃能益精填髓、養陰補血,山藥可滋補潤燥、健脾補腎,山萸肉能滋補肝腎;牡丹皮、澤瀉與茯苓則為瀉藥,牡丹皮能利尿抗炎,澤瀉可瀉火行氣,茯苓能生津潤肺,六藥合用能補腎陰、瀉火毒,補瀉結合,對治療腎陰虛有較好效果。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六味地黃丸可改善機體血糖與血脂水平,有利于改善胰島素抵抗,考慮其能改善糖脂代謝狀態,并改善胰島功能。胰島素功能的實現,依賴于胞內磷脂酰肌醇激酶活化,激活蛋白激酶,促進葡萄糖轉運,如其功能缺陷,則可造成胰島素抵抗。六味地黃丸可對蛋白激酶產生作用,調節蛋白激酶活性,能增強胰島素功能,改善胰島素抵抗。此外,在糖尿病發生、發展中,高血糖狀態可導致微炎癥反應,損傷血管內皮,進而誘發各類并發癥,六味地黃丸能減輕血管內皮損傷,原因考慮為,該方能降低血糖,減少血管內皮損傷,且多種藥物有效成分具有抗炎作用,也能保護血管內皮。 綜上所述,對2型糖尿病在二甲雙胍治療同時聯用六味地黃丸治療,能有效降低血糖,減輕胰島素抵抗,減輕血管內皮損傷。 2、六味地黃丸+西格列汀: 西格列汀屬于DPP-4抑制劑,對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降解具有抑制作用,通過葡萄糖依賴作用,可刺激胰島素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釋放,達到降糖效果,對胰島β細胞功能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西格列汀中主要活性成分的結構與DPP-4天然底物相似,能夠競爭性結合DPP-4活性部分,提高內源性GLP-1水平,促進胰島素分泌。研究指出,對2型糖尿病患者應用西格列汀能夠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胰島功能,減少低血糖發生。雖然西格列汀有效性、安全性良好,但單用西格列汀時仍有部分患者療效不佳。 六味地黃湯的基礎為東漢張仲景的金匱腎氣丸,經減去桂枝、附子后形成的補腎專藥。方中主要包括“三補”藥熟地黃、山萸肉、山藥,“三瀉”藥澤瀉、丹皮、茯苓,以補腎養陰為主,同時利濕瀉濁、瀉火,補瀉結合,對腎陰虛證具有良好的效果。 動物試驗指出,六味地黃湯能夠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膽固醇、三酰甘油、FPG水平,改善胰島素抵抗,推測其能夠改善糖脂代謝及胰島素功能。 PI3K/Akt通路是胰島素重要的信號傳導通路,PI3K活化后可酸化并激活細胞脂質磷,激活Akt,實現葡萄糖轉運,合成脂肪及糖原,其功能缺陷可引起胰島素抵抗。研究顯示,六味地黃湯能夠上調脂肪組織PDE3B 的蛋白、mRNA表達,達到增強胰島素敏感性的目的。 綜上所述,聯合應用六味地黃丸與西格列汀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能夠提高療效,有效控制血糖,下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3、六味地黃丸+生脈散: 中醫將糖尿病納入“消渴”范疇,因此臨床又將其稱為“消渴癥”,該病以多尿、多飲、口渴等主要表現,多食易饑,中醫從臟腑方面分析發現糖尿病病變部位累及胃部、肺部、腎臟 ,其中腎臟為主要病變位置;從病因、病機分析是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所致的陰津虧損,氣血陰虛,因此治療需以補腎生津、健脾益氣入手。生脈散、六味地黃丸均為常見中成藥,其中生脈散出自《內外傷辨惑論》,具有補氣生津、滋陰養血之功效;六味地黃丸出自 《景岳全書》,具有滋陰補腎、腎陰虧虛之功效,將二者結合可達到補腎、健脾的目的。 具體來說,生脈散中含有人參(生津養血、補氣益脾)、麥門冬(養陰清心)、五味子(滋腎生津)等中藥材,結合各藥物原理、性質可有效緩解氣虛瘀滯、燥熱過盛等癥狀;六味地黃湯作為補腎名方,含有熟地黃(補腎陰)、山藥(健脾益腎)、丹皮(滋陰)、茯苓(滋陰)等多種中藥材,將其與生脈散聯合可發揮互補、協同作用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生脈散合六味地黃丸在控制糖尿病患者病情中極具優勢,可改善其臨床癥狀,亦可穩定其血糖、血脂水平,避免病情控制不理想出現低血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