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少讀書,多思考。
人讀書都是從已知的、感興趣的東西開始的,少讀書,就是少去琢磨自己已經熟悉、習慣的東西;
多思考,就是要學會從未知入手,離開自我習性的溫床,相對應的就會身心都感覺不習慣、不舒服。
人如果總是按自身習性行事,不能悖逆自己,那是很難有所提升的。
讀書,要先思考、有答案,而后再去找書讀;而不是先讀了一堆書,再去思考。
讀書好比是從外界“吸收養分”,思考好比是給自己的腦子“開光”;腦子不開光,給再多的養分,你也吸收不了,最多死記硬背,像硬盤一樣復制下來。
在獲取認知的過程中,如何思考要遠遠比直接給內容重要得多。
人如果會思考,就能夠無師自通,就算不識字也會思想深遠,要知道古往今來很多大人物都是不識字的;
如果不會思考,就算有一萬個老師、一萬本書,也教不出什么所以然來,基本這輩子認知就廢了。
那么,如何給腦子”開光“,提高思考的能力呢?
這里講一個方法。
要知道,大部分人是只”吸收養分“,不思考的,因為思考很累,比鍛煉身體還累。
所以有相當多的人,寧愿放棄思考,精神上做一只吃了睡、睡了吃,無憂無慮的“豬”。
有條件的就做寵物豬(生存環境好,被人支配),沒條件的就只能做家養豬(生存環境差,被人吃掉)。
不思考的人和經常思考的人,認知能力的差距一天兩天可能還看不出來,時間長了就會非常明顯了。
長時間不思考的人,腦子沒”開光“,一旦開始思考,就特別容易頭疼。
就像長期不鍛煉身體的人,哪天突然開始鍛煉身體了,就會”腿疼手疼背也疼“一樣。
但不管是思考還是鍛煉身體,只要堅持下去,時間長了,疼痛感就都會消失。
為什么?因為已經有了思考的慣性,這就算是初步“開光”了。
我常跟群里的朋友說,要學會輸出,習慣輸出,每天堅持輸出。
輸出是什么?輸出就是強迫自己進行思考,是讓大腦”開光“的修煉。
你的大腦每天輸出100個字,受到的思考鍛煉,就好比身體每天跑了1里路程;大腦每天輸出1000個字,受到的思考鍛煉,就好比身體每天跑10里路程。
每天輸出,堅持下去,你的大腦就會越來越發達,思考力就越來越強。
一個人的思考力強不強,腦子有沒有“開光”,最重要的衡量標準之一,就是看他的輸出能力怎么樣。
每天輸出一萬字的人,相比于每天輸出1000字、100字的人相比,思考力高了不只一個量級。
所以,要提高思考力,最簡單最容易操作的訓練方法,就是每天堅持多輸出。
這個道理很簡單,但大部分人做不到,也堅持不了。不是因為人的惰性,而是因為人的天性。
天性就是本能,是造物主的原始設計。
身體的本能是喜歡吃東西,不喜歡鍛煉。
越是高熱量的東西,身體越是愛吃。油炸的,甜的,重口味的,越是高熱量的食物,越是能刺激味覺、嗅覺,甚至是刺激全身的神經細胞,讓身體沉溺。
身體喜歡被刺激,這是身體的本能。身體不喜歡鍛煉,這也是本能,因為鍛煉需要大量消耗身體能量,會加速新陳代謝。這樣不僅沒有刺激,還很疲憊,身體當然不喜歡。
大腦的本能是喜歡輸入,不喜歡輸出。
越是情緒化的東西,大腦越喜歡。歡喜,憤怒,悲傷,恐懼、愛戀,厭惡,欲望,復仇,驕傲,等等,越是強烈的情緒,刺激越強烈,大腦就越是為之瘋狂。
大腦喜歡被刺激,這是大腦的本能。大腦不喜歡輸出,同樣也是本能,因為輸出要消耗大量的大腦能量,會抑制大腦的情緒神經,不僅沒有刺激,還搞得人頭昏腦脹,大腦當然不喜歡。
身體不喜歡鍛煉,大腦不喜歡思考,都是本能,是天性使然。
但人從一出生,注定要走向死亡與毀滅,死亡也是天性,毀滅也是天性。
從他人的角度來說,人要想做成什么事,就要善于利用他人的本能,處處順著他人的天性。所以你看現在的生活中、網絡上,到處都是情緒信息、情緒價值,都在往死里刺激人的情緒。
越是激烈的情緒、爆炸的情緒,越能挑動人們的大腦神經,越能輕松收獲關注與流量。
但是,從個人自身的角度來說,人不能放縱自己的天性,放縱肆虐的本能。越是放縱自己的天性、本能,人越是會更快地走向死亡、毀滅。
所以,人需要不斷地修煉自己,要駕馭天性,要給自己的大腦“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