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在《第一爐香》中,在描寫葛薇龍初進姑媽家時,文字從'灰撲撲的雕花鐵門'到'滿墻爬山虎',最后鏡頭定格在'玻璃門里晃動著孔雀藍旗袍',三句話就讓人置身舊上海。 很多寫作新手總覺得自己的小說不生動,缺乏鏡頭感,讓讀者無法代入,那怎樣才能像張愛玲那樣在小說里,將文字寫出鏡頭感呢? 今天,踏歌就教大家一個方法,讓你寫小說寫出鏡頭感! ![]() 核心方法就是寫你“看/聽/聞/摸”到的具體東西,少用形容詞和總結性詞語,多用具體動作,按照下面這三個步驟來做! 第一步:盯住“動作”! 別說“他很XX”,寫他“做了什么”。 寫作新手很喜歡直接用形容詞來形容人/事,比如: 他很生氣。 但我們可以直接寫:他猛地一拍桌子,杯子里的水濺了出來。/ 他嚯地站起來,椅子腿在地上劃出刺耳的聲音。 再比如,你想寫:她很害怕。 試試這樣來寫:她雙手緊緊抓住衣角,指節都發白了。/ 她的呼吸變得又快又淺,眼睛瞪得大大的,一動不動地盯著門口。/ 她下意識地往后縮了縮,身體微微發抖。 如果你想寫一個房間很亂,不要只說“亂”,可以描述吃剩的外賣盒子堆在桌角,沒洗的衣服從椅子上滑落到地上。 看明白了嗎? 就是把你腦子里那個“生氣”、“害怕”、“亂”的畫面,具體化成一個個看得見、聽得見、摸得到的動作和細節。 讀者看到這些動作和細節,自然腦中就出現了畫面。 第二步:打開你的“五感”! 光寫看到的還不夠,想讓讀者身臨其境,就得調動更多的感官。 聽覺:“雨點噼里啪啦打在窗戶上”、“遠處傳來沉悶的雷聲”、“雨水順著屋檐流下,滴滴答答敲在石階上”。 嗅覺:“剛出爐面包的奶香味”、“消毒水刺鼻的味道”、“老房子潮濕發霉的氣息”,“雨后青草的清新味” 觸覺:“冰涼的鐵欄桿”、“粗糙的麻布衣服”、“濕漉漉的頭發貼在臉上”,“溫暖的陽光灑在皮膚上” 味覺:“苦澀的咖啡”、“甜得發膩的蛋糕”,“帶著鐵銹味的自來水” 每次寫一個場景,問問自己: 這里能看到什么特別的?能聽到什么聲音?能聞到什么氣味?主角摸到了什么?感覺如何?嘗到了什么味道? 不一定每個感官都要寫,只需要寫一兩種核心的就可以,讀者會立馬有代入感! ![]() 第三步:“湊近點看”和“站遠點看” 如果你想強調某個東西,或者表達強烈的情緒時,就把“鏡頭”懟上去,只寫那個小細節。 如果想寫緊張,可以寫:“他額頭上沁出的汗珠,慢慢滑落下來。” 想寫一個信物很重要,可以寫:“那枚戒指在燭光下微微閃爍,磨損的邊緣刻著一個模糊的字母。” 但當你想交代環境,或者展示整體情況時,就站遠一點描述。 比如,寫戰場:“硝煙彌漫了整個山谷,遠處喊殺聲、爆炸聲連成一片,殘破的旗幟在風中獵獵作響。” 寫小說寫想出鏡頭感很簡單,不用想太多高深理論!就老老實實地: 寫動作,不寫總結。 用你的五官去感受。 想強調就湊近點寫,想寫全貌就站遠點寫。 多練幾次,你的文字就會自然而然地充滿畫面感,讀者讀起來就像在看電影一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