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古代漢語代詞體系與現(xiàn)代漢語代詞體系相比,有什么重要的不同? 1.古代漢語有無定代詞(或、莫)和輔助性代詞(者、所) 2.古代漢語的人稱代詞、指示、疑問代詞許多形式與今不同 3.古代漢語人稱代詞體系還不完備,先秦漢語中還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 ![]() 人稱代詞一、第一人稱代詞 我、吾、余/予、卬、臺、朕 1.吾 主要作主語、定語,否定句里才用于賓語前置 1)吾何愛一牛?(孟 梁上) 2)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 僖4) “不吾知也”(論 先進(jìn))、“不吾叛也”(左 襄31)“若不吾勝”(莊 齊物論) 2.我 用作主語、賓語、定語 1)我非愛其財(cái)而易之以羊也。(孟 梁上) 2)此非吾君也,何其聲之似我君也。(孟 盡心上) 3)今者吾喪我。(莊子·齊物論) 3.余/予(余—予,古今字) 1)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屈原《離騷》) 2)予與爾言。(論 陽貨) 4.卬(áng)、臺(yí) 1)人涉卬否,卬須我友。(《詩經(jīng)·邶風(fēng)·匏有苦葉》) 2)非臺小子,敢行稱亂。(尚書·湯誓) 二、第二人稱代詞 【根據(jù)語法功能,古漢語第二人稱代詞可分哪兩類?每類代詞的主要語法功能是什么?】 1.女(汝)、爾、若 可用作主語、定語、賓語 1)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論 雍也)畫,止。 2)吾將殘汝社稷。(國語 越語上) 3)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 宣30) 4)吾語若。(莊子 人間世) 2.而、乃 一般只作定語;“而”偶爾作主語,不作賓語 1)而母,婢也。(戰(zhàn)國策 趙策) 2)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左 宣15) 3)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漢書 項(xiàng)羽傳) 3.你 王力《漢語史稿》:你“表面上像新的形式,實(shí)際上是由古音演變來的,只是字形不同罷了”;“是'爾’字古音保存在口語里” 呂叔湘《近代漢語指代詞》:“第二身代詞你就是古代的爾。”漢晉以來,“爾”的草書寫作“爾”,“至于什么時(shí)候又在左邊加上'亻’旁,那一定是在'爾’的語音跟讀音已經(jīng)分歧之后,借這個(gè)來分別一下。” 你父打我時(shí),竟不來救!(北齊書 文宣四王傳) 三、第三人稱代詞 【古漢語中是怎樣表示第三人稱的?為什么說“其”、“之”、“彼”不是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之、其”用作第三人稱代詞時(shí)用法上有何差異?】 1.借助 “其”、 “之”、“彼”來表示 (1)其(用作定語。=名詞+之) ①愛其母,施及莊公。(左 隱元年) ②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左 僖30) ③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fù)大舟也無力。(莊 逍遙游) (2)之(用作賓語) 愛共叔段,欲立之。(左·隱元年) (3)彼(用作主語、賓語) ①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滕上) ②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孫子兵法·謀攻) 2.六朝出現(xiàn)了人稱代詞 “伊” 、渠” (1)自殺伊家人,何預(yù)卿事!(世說·汰侈) (2)女婿昨來,必是渠所竊。(三國志·吳·趙達(dá)傳) 3.他 (1)上古漢語“他”是旁指代詞,大都指物,作“別的”講 王顧左右而言他。(孟 梁上) (2)六朝時(shí)“他”常作旁稱代詞,指人,作“別人”講 如彼愚人,代他捉熊,反自被害。(百喻經(jīng)·老母捉熊喻) (3)至唐,“他”前有先行詞,所指稱的對象有定且明顯, “他”字從上古的無定代詞發(fā)展成了第三人稱代詞 ①婦見打比丘,故語夫言:“何以打他?”(姚秦 弗若多羅與鳩摩羅什譯《十誦律》,《大正大藏經(jīng)》卷23) ②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問他不開口。(高適《漁父歌》) ![]() 指示代詞一、含義 用來指示或標(biāo)識人或事物的代詞。代詞對所指代的對象有區(qū)別作用,如區(qū)別遠(yuǎn)指、近指、泛指、特指等 二、類型 (一)近指代詞:是、此、斯、茲 1.是鳥也,海運(yùn)則將徙于南冥。(莊·逍遙游) 2.此五者,邦之蠹也。(韓·五蠹) 3.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孟子·梁惠王上) 4.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論語·子罕) (二)遠(yuǎn)指代詞:彼、夫(fú) 1.彼 (1)彼一時(shí),此一時(shí)也。(孟 公孫丑下) (2)挹彼注茲。(詩 大雅 泂酌) (3)適彼樂土。(詩 魏 碩鼠) “彼”指代性最強(qiáng),可指人,意“那人”: (4)問子西:“彼哉!彼哉!”(論·憲問) 2.夫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論語 季氏) (2)小子何莫學(xué)夫詩。(論 陽貨) “夫”有時(shí)放在復(fù)雜賓語前 (3)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戰(zhàn) 齊四) 用在句首,語氣詞,表示要發(fā)表議論 (4)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三)泛指與特指代詞——之、其 1.泛指代詞——之 (1)之子于歸,遠(yuǎn)送于野。(詩 邶 燕燕) (2)姜氏欲之,焉辟害?(左 隱元) “之”作定賓語。意為“這”或“那”,泛指 2.特指代詞——其 “其”指代特定的人或物,意為“那個(gè)”、“那種”,作定語 1)其巫,老女子也。(史 滑稽列傳) 2)至其時(shí),西門豹往會之河上。(史記 滑稽列傳) (四)謂詞性指示代詞——若、爾、然 有“如此”、“這/那樣” 等意,常作謂語; “若”還作定語或狀語 1.然 (1)其誰曰不然?(左 隱元年) (2)河?xùn)|兇亦然。(孟 梁上) 2.爾 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陶:飲酒詩) 3.若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論·憲問) (五)特殊指示代詞——焉 “焉”既作指示代詞,又兼語氣詞,常用在敘述句尾,表停頓和提示語氣。二者界限并不十分清楚。 1)三人行,必有我?guī)?span style="color:rgb(13, 39, 234);background-color:rgba(255, 255, 255, 0);" styleid="0">焉。(論 述而 ) 2)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荀子 勸學(xué)) (1)、(2)為指示代詞,用在不及物動詞后面作補(bǔ)語 (3)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 梁上)——“焉”字表提示和停頓語氣 (4)君以為易,其難也將至矣;君以為難,其易也將至焉。(國語 晉語) (3)、(4)中“焉”由于經(jīng)常放在句尾,逐漸具有了語氣詞的性質(zhì) ![]() 指示代詞一、指人的疑問代詞——誰、孰 1.誰 作主語、賓語。也作定語、謂語 (1)誰敢不服?(左 僖4) (2)吾誰欺?欺天乎?(論 子罕) (3)是誰之過與?(論 季氏) (4)此,誰也?(戰(zhàn) 齊) 2.孰 主要用于選擇問句,多作主語 王者孰謂?謂文王也。(公羊傳 隱元) 孰”還和“與”字連用,構(gòu)成凝固結(jié)構(gòu),用以比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 二、指事物的疑問代詞——何、胡、曷、奚 1.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 顏淵) 2.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呂氏 察今) 3.許子冠乎?……奚冠?(孟 滕上) 4.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詩 王風(fēng) 揚(yáng)之水) 三、指處所的疑問代詞——安、惡、焉 1.安 作賓語、定語,問處所;作狀語,問事理 (1)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 僖14) (2)子非魚,安知魚知樂?(莊 秋水) 2.惡 學(xué)惡乎始?惡乎終?(荀 勸學(xué)) 3.焉 (1)姜氏欲之,焉辟害?(左 隱元) (2)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論 堯曰) ![]() 不定代詞一、或(肯定) 1.或勞心,或勞力。(孟 滕上) 2.或王命急宣,有時(shí)朝發(fā)白帝。(水經(jīng)注 三峽) 二、莫(否定)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yǎng)也。(韓非子 五蠹) ![]() 輔助性代詞一、者字結(jié)構(gòu)的構(gòu)成及語法功能 (一)“者”字結(jié)構(gòu)的構(gòu)成——“者” 1.位于形、動詞(短語)之后,組成者字結(jié)構(gòu),意“……的人/事物” (1)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史 淮陰侯列傳) (2)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 微子) (3)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孟 梁上) 2.位于名詞后構(gòu)成短語,“者”復(fù)指前面的名詞,意“這個(gè)人(事、物)” 陳勝者,陽城人也。(史 陳涉世家) 3.放在數(shù)詞或時(shí)間詞之后表示一定的范圍或種類 (1)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戰(zhàn) 趙) (2)昔者所進(jìn),今日不知其亡也。(孟 梁惠王下) (3)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論 顏淵) (二) “者”字結(jié)構(gòu)的語法功能 “者”字短語是名詞性的,其語法功能相當(dāng)于名詞,作主語、賓語與判斷句謂語,有時(shí)可作定語、狀語 1.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于幽谷者。(孟 滕上) 2.養(yǎng)由基,楚之善射者也。(枚乘 上書諫吳王) (三)者字有時(shí)還有提示語氣的作用 1.伍奢有二子,不殺者,為楚國患。(史 楚世家) 2.然而不勝者,是天時(shí)不如地利也。(孟 公孫丑下) 【用在假設(shè)分句或結(jié)果分句的后面表示停頓,相當(dāng)于“……的話”】 二、“所”字結(jié)構(gòu)的構(gòu)成和句法功能 (一)“所”字結(jié)構(gòu)的構(gòu)成 1.所V(VP)——指代行為對象等。意“所……的人/事物 (1)衣食所安(養(yǎng)生的東西),弗敢專也。(左 莊10) (2)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可以令人敬仰終生的)。(孟 離下) (3)君子于其所不知(自己所不知道的事),蓋闕如。(論 子路) (4)舟車所至(所到之處)……日月所照……,莫不尊親。(禮記 中庸) 【“者”、“所”指代對象的差別】 “者”指代行為的主動者,“所”指代行為的受事者。如“所食”指代“食”的對象;“食者”指代行為的主動者,即“吃東西的人” (1)始臣之解牛之時(shí),所見無非牛者。(莊 養(yǎng)生主) (2)見者驚猶鬼神。(莊子 達(dá)生) (二)“所V者” 作用和“所V”同,仍是指代行為的對象 1)所愛者,撓法活之(喜歡的,就搬弄法律中的漏洞,使其活下來)(史記 酷吏列傳) 2)視吾家所寡有者(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吧)。(戰(zhàn) 齊4) 3)其所善者,吾則行之(那些好的地方,我就跟從去做)(左 襄31) 這種格式“所”和它所帶的動詞是“者”的修飾語,“者”是中心語,復(fù)指。“所”的作用在于使后面的“者”字由表示行為的主動者(施事)變成被動者(受事) (三)“……之(其)所V” “所”字結(jié)構(gòu)的前面還可用行為主動者作定語來修飾它。 臣之所好者道也。(莊子 養(yǎng)生主) (四)“所V之……”(“所V”作定語 ) 所字短語后出現(xiàn)指代的對象,“所”字結(jié)構(gòu)放在前面作定語修飾它 1.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與?(孟 滕下) 2.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 項(xiàng)羽本紀(jì)) 今:所得稅、所有制、所有權(quán)…… (五)所+介詞+V/VP “所”先與介詞結(jié)合,“所介”再與動詞結(jié)合。表示與動作有關(guān)的工具、方法、原因、處所、時(shí)間、手段、對象等 1.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表工具)(荀子 議兵) 2.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墨 公輸) 3.所為見將軍者,欲以助趙也。(戰(zhàn) 趙) 4.魏王所以貴張子者,欲得韓地也。(史 張儀列傳) 5.是吾劍之所從墜。(呂 察今) 6.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孫 九地)——進(jìn)入所經(jīng)過的地方狹窄,后退所依據(jù)的地方迂遠(yuǎn)。 7.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孟 離下) (六)“有所VP”、“無所VP”、“何所VP” 1.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戰(zhàn) 趙三) 2.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禮記 禮運(yùn)) 3.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戰(zhàn) 趙三) 4.君亦無所害。(左 僖30) 5.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論 子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