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與風俗 張坡||河北 近日,在行唐一個自媒體上看到一首寫當地美食的小詩,詩名叫《饸饹》,詩里寫到:標配紅白事,成就了一種鄉愁。吃你兩次饸饹,就見證了你的人生。 美食與詩意我們暫且不論。但是饸饹,確實在當地的人生大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而我,也有幸見證了一次一個人的人生,就在行唐,稍有遺憾的是,那次是以面條代替了饸饹。 第一次去行唐,是參加一個師范同學孩子的婚禮。剛好,幾個來自不同縣區的同學湊成一桌,談笑風生。幾年不見,有的是畢業二十多年一直未見,所以光顧著頭挨著頭說話,直到酒店服務員上餐具才發現,不是一次性的,倒是每人一個藍邊大白瓷碗和一雙筷子。 我很納悶,這算是什么情況,難道是當地有什么不一樣的風俗?有的同學也覺得奇怪,畢竟我們也參加過幾個同學孩子的婚禮,還是第一次見這樣的待客之道。 “這個碗是干什么的?”我問旁邊行唐的同學,“這是吃饸饹用的,我們縣的特色。”他說。 原來,人家是用當地特色美食作為第一道菜招待客人。一會兒,服務員端來了兩個盆,大盆盛的是面,小盆當然就是鹵了。又原來,這次是用面條代替了饸饹。 不知是酒店的意思還是主家的意思,饸饹吧、面條吧,我們都欣然接受,雖味道不同,但是形狀一樣,心意自然也一樣。 吃完打鹵面,撤下盆和碗,才開始上餐具、酒菜,同學們斟酒倒茶,開始酣飲暢敘。 “開始吃了面條,那最后上什么主食?”我又問旁邊的行唐同學,“沒有主食了,剛才的面就是?!彼f?!拔覀冓s緊吃,一會兒就結束了”。 我驚詫了。 大約半小時之后,我們幾個同學還在推杯換盞,把酒言歡,周圍桌的當地賓客們就開始拿出自備的塑料袋開始裝吃剩下的菜了。 我知道,那就意味著酒席結束了。這個風俗看來是都有的。 我們也只好匆忙結束意猶未盡的微醺,只是沒想到,談笑間,酒席就散了。 相聚雖短,好在人生還長。就像詩里寫的饸饹,那是一種鄉愁,更是我們同學情深的一次見證。 圖片/網絡 作 者 簡 介 ![]() 張坡,中學教師,愛好寫作,曾受聘為河北教育網通訊員,在各級網絡媒體發表教育信息數百篇,偶有作品見諸公眾號。 用詩和遠方,陪你一路成長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譽顧問:戢覺佑 李品剛 文學顧問:周慶榮 王樹賓 白錦剛 法律顧問:北京盈理律師事務所 總編:瑯 瑯 副總:蔡泗明 倪寶元 趙繼平 編審:孟芹玲 孔秋莉 焦紅玲 楊 青 主編:石 瑛 趙春輝 清 泉 劉遠新 審校:嚴圣華 修煥龍 唐 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