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原理中的遛嗓與練氣 理論是對實踐的歸納。傳統戲曲中的諸多發聲原理,是從許許多多土生土長的歌者的唱法中,再由戲班、梨園的不斷演變與實踐中以及戲曲前輩們一點一滴、百年千年的積累中,才逐漸淘煉和歸納出來的。 而當今,要提高、發展我們的民族聲樂演唱水平,有必要認真分析、研究和學習傳統戲曲中的一些歌唱原理,特別是氣息原理。因為,呼吸被稱為“歌唱的原動力”。 一、傳統戲曲中是如何練氣息的 氣息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傳統戲曲中,很少孤立地來講練“氣”,一般都是結合練聲來進行的,即“遛嗓子”、“喊嗓子”、“吊嗓子”。其中的“遛嗓子”、“喊嗓子”,其主要目的是練習氣息的控制,而“吊嗓子”則是練習氣息的運用。 (一)遛嗓子 最后,念大段話白和念數板,以及各種哭、笑。需要注意的是:笑,要按不同角色需要而練。如花臉,練“打哇呀”,武生,練“猴子哇呀”,或喊高的腦后音,如“嘚馬來呀”等。這些喊法,是包括唱、念時要注意字的“四聲”、“五音”、“四呼”等念字的基本要求的, 并要做到“字正腔圓”,即:不僅要求聲音美,而且要求字音的清晰、準確,猶似“大珠小珠落玉盤”。如果不是用氣息唱,聲音“卡”在喉嚨里,字就不可能清晰、準確。凡發聲不好者“五音”、“四呼”必然不準,字音是“卡”在喉嚨里的;相反,發聲好的演員,氣息用得就好,口腔等器官(唇、舌、牙、下腭)能夠自如地活動,以不同的姿態,配合成各種不同的字音,則字音就比較清晰、準確。 (三)吊嗓子 傳統戲曲中,“手勢講手法,眼神講眼法,身段講身法,臺步講步法”。因此,初練吊嗓子時,舊時師傅都要求徒弟站著全身不要隨便動。怕習慣成了毛病,今后在舞臺上演唱時,不是這里動,就是那里搖。尤其是臉上更要緊,舊時師傅叫徒弟對著鏡子唱,臉上神氣非要自然不可。而待熟練以后,更要隨著唱詞的意思,臉上還要加上表情,主要用眼睛、眉毛和嘴以及面部肌肉等,要練習得合乎情感且美。 二、傳統戲曲中氣息的運用 (一)古代唱論中的部分論述 練唱者必重氣息。古代唱論中說氣要用得深沉——“出音如笙,呼也響,吸也響”,意思是說,呼吸要用得精巧、配合、默契。練氣者宜靜心,要練得能禁寒避暑,即所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使歌者能夠在任何困難條件下都可適應,并能發出美妙、洪亮的聲音。所以,舊時梨園名家在出臺之先,會如打坐般活動呼吸,讓全身血脈周流,氣息才能通暢。并同時試著振動嗓子,免得候場過久把嗓子悶住了。 又如,關于氣息的運用,在唐朝段安節的《樂府雜錄》中即有:“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詞……”的說法。所謂“自臍間出”,即是指運用丹田氣息。而運用丹田氣息時,必將腰部挺直,則開口發聲,小腹自然收回。若先收縮小腹,則精神緊張于腹部,聲音反停于胸間,不能運用自如。當然,丹田氣息是否運用得當,在發聲時可將雙手自掐兩肋,如聲出時兩肋發漲,則是用上了丹田氣息。 再如,元朝芝庵的《唱論》中也說:“有偷氣、取氣、換氣、歇氣、就氣,愛者有一口氣……”對于“愛者有一口氣”,我們可以理解為:無論唱一段或一出戲,都須要用一口氣唱下來。即:無論唱任何腔調,必須合理利用氣口;即便是換氣,也不能等到完全氣竭再換氣。這些,都是運用氣息的法則。舊時梨園名家提倡用氣要迂回曲折,要有運轉吐納的技巧,才能使唱腔抑揚頓挫、委婉起伏、動人心弦。而且,這些運用氣息的法則,又都必須結合戲曲唱段的字音、詞義、感情、表演等融合使用。 (二)氣息的運用與保存 傳統戲曲中的氣息運用,往往能夠做到吸氣時外部看不見,氣吸得深、吸得自然,唱起來喉嚨不使勁,發聲自然。歌者要養成在一開始唱任何一句或一字時輕輕呼氣的習慣,使聲音由輕到重。這樣,可以收到鍛煉橫膈膜呼吸的效果,呼吸輕就必須使橫膈膜的動作緩慢,因而有助于達到呼吸運轉自如、提高肺活量的目的。另一方面,聲音由輕到重,不傷嗓子,使它經累、持久。這一辦法練久了即使不用主觀控制、有意識地向口腔外呼氣,也能得到較響的聲音。剛開始練習時,宜慢速,待熟練以后,掌握了由輕到重的聲音,呼吸過程縮短,就不會影響到演員唱快速的音調。 處理好氣、聲、字、情及其相互間的關系,是傳統戲曲中的一項審美要求。而氣息的運用與控制,被看作是發聲與歌唱的基礎。傳統戲曲中,演唱要求用氣取自“丹田”,并使用各種不同的呼吸方法。這些方法的正確運用,不但可以保證聲音圓潤、行腔自然,而目還能為在演唱中表情達意帶來方便。傳統戲曲中的氣息,氣主要儲存在小肚子里。如氣在嗓中,唱時易啞;在胸中,則不夠用,且兩者都不能持久。儲存在小肚子中,氣最長,力量最足,聲音結實,也唱得高。 (三)氣息與情感的有機結合 要想表達好戲曲中的各種情感,就要學會用“氣”功,用得不當,臉上就沒有戲。 喜——一派正氣,氣要放得正、用得穩。 怒——氣在胸中轉圈圈,越怒,氣轉得越緊。 |
|